新闻报道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研究保护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
作者:管理员 编辑: 审核:管理员 日期:2018-05-0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廊桥,有廊有桥,

巧匠们把廊屋架在拱桥上,用数十米长的拱桥,

连接一座山和另一座山,一条水和另一条水;

拱桥上面更有一间长长的廊屋,飞檐高挑,华拱绽放,

遮挡风霜雪雨,供人歇脚打尖,可以集市贸易,可以供奉神灵,

更是人约黄昏后的不二选择……

2009年,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和当地民众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古老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得以活态传承。

1.png

▲北涧桥,叠梁式木拱廊桥 摄影/季海波

木拱廊桥是中国福建、浙江山区大量使用的传统木结构桥梁。这种北宋盛行的虹桥技术,是我国古老造桥术的尾闾,是国内桥梁建造史中最后的罕见的活化石。在现代文明的语境下,木拱廊桥作为交通工具的身份已经式微,但这种长虹饮涧般的美丽建筑,桥上有着长长的廊屋,可以遮风挡雨,可以集市贸易,可以供奉神灵。人们在集资修建的廊桥上,度过每个隆重的节日,祈求人世的现世安好,铭记各自的欢乐时刻。

如今,宋元明清古廊桥的身后,新廊桥依然是红漆黑瓦的古意,依然是飞檐高挑的华美,依然被唤着阙桥、厝桥、彩虹桥、风雨桥、蜈蚣桥、喜鹊窝桥、蝦蛄桥的小名,那一座座青山绿水间的惊艳,是技艺,更是不灭的精神。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李白吐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山路险阻,被一语登顶,轮到晚唐的罗隐到了浙江,只好老老实实说“遥闻前山相对语,跨绕溪谷数里程”。当时泰顺、庆元一带,着实是峰峦叠嶂、溪流纵横、坡陡涧深,更兼山雨无常,行走何其艰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廊桥于是横空出世。

古老的廊桥散布在浙江的庆元、泰顺,福建的屏南、寿宁,有宋代的双门桥、万安桥,明代的如龙桥、兰溪桥、升平桥,清代的文兴桥、水尾桥、三条桥等一众名桥。其中,明朝天启年间的如龙桥,是全国迄今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桥。有别于木质廊桥在所难免的重修再建,它以不朽为梦,一直保持明代真身,巍然200年,桥上亭台楼阁,桥边绿树成萌,任时光凋零了万物,兀自擎举着天空的日月,静静地伫立成历史的书签。

2.png

▲仙居桥

廊桥广渡一切,到了清代,行道难换成了“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凌虚千尺架飞桥,势控长虹挂碧宵”的赞叹。廊桥虽好,工程

3.png

4.png

▲修建廊桥最初搭建的拱架与桥屋

廊桥营造神技,今安在? 2000年以来,泰顺的廊桥虽在,营造技艺却只留遗梦,直到在民国年间泰福桥的大梁上,发现“绳墨董直机”几个大字,于是,寻找董直机! 2004年9月,80岁的董直机担任同乐廊桥主墨师傅,去完成他阔别了66年的造桥梦。

造桥,是盛事,何况廊桥。庄重,从选桥址开始,首事、风水先生、主墨师傅一起,在村庄溪流的下游,选一个地方,既方便交通,又节省跨度,关键还要留住风水。之后,砌桥台、起拱架、铺桥面、造廊屋。其中起拱架堪称核心技艺,包含了许多高难度步骤,是拱桥坚固的关键。而漫长的工序中,任何一个重要环节,都少不了“择吉”。祭河开工、发锤起拱、伐梁、制梁、上梁都有选定的日子时辰,也都有各种神秘的讲究。

5.png

6.png

一个个吉日,一道道仪式,人们一往情深,赋予廊桥生命和灵魂。

木头挽着木头,过去连接未来

在廊桥上遥望高速公路,那飞驰的车辆,忙碌的交通,更衬出这里古老的寂静。

这里没有车马纵横,也不再商贾云集,虽然桥上的神龛依然香火袅袅,但新世纪以来,新桥造得越来越少,不要说主墨师傅难找,山上可以胜任一座桥拱架的老杉树,也渐渐难得凑齐。就像溪水快要流到尽头,大雨降临:2009年,木拱桥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的彩虹,这种社会认同和价值重估,让在廊桥上行走几百年的人们,更加专注于廊桥的复兴,为古老技术的恢复传承,奔走呼号,团结所有力量,利用一切平台,如同历代先贤们造桥时的殚精竭虑,群策群力。

主墨师傅是廊桥的灵魂人物,造桥的绝技都从桥上来:修一座老桥,是百年前的主墨师傅向今人昭示秘技;造一座新桥,更是一步一步带出一批新人。

7.png

▲2010年1月,泰顺又一座木拱桥落成,至此,泰顺木拱桥传承人一共建造了6座新的木拱桥,木拱桥传承技艺趋于活态

在非遗保护的旗帜下,建桥不再只是民间的盛事,当地政府与企业都给予了资金与技术支持。泰顺县更是出台了《泰顺县廊桥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泰顺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保护实施方案》,明确各种扶持政策和具体措施。近年来,泰顺县完成了仙居桥、文兴桥2座木拱桥的修复,新建造木拱桥12座;庆元县完成如龙桥等9座木拱桥的维修,重建和新建木拱桥8座。2010年,受丽水市援建汶川地震灾区指挥部邀请,庆元县的主墨师傅吴复勇,来到四川省青川县石坝乡,成功建造了丽石廊桥。这座廊桥,在异乡升起古老造桥术的复兴旗帜,联结了两地的文化,更联结了廊桥的过去与未来。

廊桥的崛起,带来了木拱桥传承人群的壮大,庆元和泰顺两地,掌握核心技术的主墨师傅由3位发展到15位,参与的传承人群更扩大到近60位。专业的木拱桥施工队萌生发展,各类传承机构正式挂牌:庆元县虹景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基地、泰顺县董直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工作室、曾家快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工作室、温州市木拱桥营造技艺传承基地,都成为新桥和新人的摇篮。

越走越远的筷子戏

廊桥故乡的“筷子戏”,从来没有像今天走得这么高、这样远。细木搭建的木拱桥模型,是一座真正的桥梁,沟通了主墨师傅与徒弟的传承,更联结了历史与当下、梦想与现实、廊桥与世界。曾经,传承人制作的仿真木拱桥模型打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大学等机构收藏展出;泰顺县应邀参加美国历史学会举办的“第二届美国廊桥学术研讨会”,送给美国俄亥俄州历史桥梁学会、美国哈佛大学的礼物,就是溪东桥的逼真模型。

在泰顺、庆元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廊桥普及课程,主墨师傅和学校老师一起,编制各式廊桥文化和营造技艺的教材。由筷子戏发展出的木拱廊桥模型,可繁可简,是慕名前来一睹廊桥风采的游人最喜欢带走的念想:一根根木头,经自己的手变成一座美丽的桥,这过程,就是一座廊桥通往人心最温暖柔软的所在。越走越远的筷子戏,走进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高地,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高校,建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研究与调研基地,开展木拱桥保护的学术研究。在数字技术和学术力量的支持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要素、工艺流程、技艺特点、民俗禁忌、工具实物的真实记录与保存,都得以实现。

8.png

▲庆元廊桥成为互助、友谊使者,见证浙川对口援建深情。图为庆元传承人吴复勇远赴四川省青川县石坝乡所援建的廊桥

当年,南宋时的庆元才俊、礼部尚书陈嘉猷赞叹家乡的廊桥:“长桥高阁一时胜,巨碣雄篇众口夸”,如今,这诗句如同预言——那桥头的题词,梁上的题诗,廊间流传的故事,都通过各式媒介,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展示长桥高阁的精美与繁盛。泰顺县连续举办了6届中国廊桥文化保护论坛,围绕“廊桥文化的当代传承与木拱桥营造技艺活态传承实践”,探寻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发展和可持续利用。2011年,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开馆,2015年泰顺县的“中国廊桥博物园”完成廊桥博物馆主体工程,而“泰顺廊桥”的网上博物馆,早已在向人们展示木拱桥的前世今生。

从古到今,廊桥不仅连接了山道和水涧,更沟通了群山和外面的世界。

我们的风水桥

9.png

相关新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