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小编隆重地向各位桥粉们推荐关于中国木拱廊桥的一本新作:《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
作者简介
刘杰,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中欧木结构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香港大学联合出版的《亚洲空间营造》编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廊桥学会(筹)副会长兼秘书长。1995年至今,致力于中国传统和现代木结构的研究与设计。2004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基金2项。自2001年以来先后出版了《乡土中国——泰顺》、《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江南木构》等10余部著作。2017年,主编的《木建筑》第一辑正式出版。
《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是关于我国浙江、福建、甘肃、云南、湖北和重庆等省市的木拱廊桥建筑艺术研究的图书。其中,重点着眼于分布在浙江、福建山区的温州市、丽水市、宁德市、南平市和福州市等5个地市的泰顺县、景宁畲族县、庆元县、青田县、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古田县、福安(县级)市、柘荣县、福鼎(县级)市、霞浦县、政和县、建瓯(县级)市、晋安区、闽清县、闽侯县等17个区县市内的一百余座古代遗存下来木拱廊桥。本书针对这些古代杰出的木拱桥建筑建造的环境、材料、比例、尺度、构造、装饰、色彩、匠艺等建筑艺术形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和整理,结合木拱廊桥的建筑测绘图、精美的摄影照片、古代文献中的线描插图等图像资料以及文字描述材料,再现中国古代木拱廊桥建筑艺术的全貌。
中国古代木拱桥是世界范围内独有的木结构建筑形式和建筑构造类型,它至迟在宋代就在京城——汴梁(今开封)的主要河道上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后来作为一种国家建筑技术而在各地重要工程中推广与运用。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独特的桥梁建筑技术已经淡出交通工程的主流视线,而仅仅在浙闽山区的地方营造中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遗存。掌握着这种独特桥梁建造技术的都是当地营造世家几近耄耋的老人,尽管,这种木拱桥的建造技艺已经在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是,在目前保留数量最多的浙、闽地区乃至甘肃、云南和重庆等地少数的几座结构类型相近的木拱廊桥的保存以及传统建造技艺,其存在和保护都处在非常脆弱的状态下。进一步研究和挖掘整理传统营造技艺,全面记录和探讨这些珍贵的木拱廊桥实物遗存和文字档案资料的工作就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一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图书选题策划和编辑出版的。
内页赏析
中国古代木拱廊桥遗存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毗邻的贫困山区,诸如浙西南的丽水地区,闽东、闽北的宁德与南平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的甘肃、云南等边远地区。与东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这些区域都是森林覆盖率较高和空气质量较佳的山区。换句话说,木拱廊桥分布的地区正是中国东部和西部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和人文建筑遗产蕴涵较多的山区,是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积淀都极其丰富的地方。这些地方,客观地讲,也是我国经济极为不发达的山区。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毗邻的都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诸如宁德之于福州,丽水之于温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如果将木拱廊桥分布地区的青山绿水开发成一个以木拱廊桥、古道、古村落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交织的国家公园,不仅仅可以较近的解决上海、杭州、温州、福州等大城市居民的休假、旅游问题,也可以解决木拱廊桥分布地区的百姓经济水平提高的民生问题。如能妥善处理好这两方面问题,也同时将我国长期以来难以克服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保护与欠发达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提升的矛盾得以很好的解决。《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一书对这些地区以木拱廊桥为核心的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了全方位、深度的挖掘与整理,研究成果的出版将为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利用这些地区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内页赏析
目前,中国古代木拱廊桥建筑技艺已于2009年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物质性遗存业已在2012年被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后备名单中。《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一书的最终立项和出版,将会在此领域内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并将呼吁世人和社会珍视我国这一独一无二的木构桥梁建筑艺术,并为之不断的往下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测绘图
《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荣获以下
出版基金资助:
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016年度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
专项基金项目
第五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
资助出版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木拱廊桥及其建筑艺术
第二节 为何要研究中国古代木拱廊桥及其建筑艺术?
第三节 中国木拱(廊)桥研究简史
第四节 木拱(廊)桥营造的经济基础以及闽浙山区的银茶之路
第五节 对未来中国木拱廊桥建筑研究的展望
第一章 木桥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木桥的起源
第二节 木构廊桥
第三节 木伸臂梁式廊桥
第二章 木拱廊桥的基本结构类型
第一节 早期的撑架式木拱桥
第二节 现存的撑架式木拱廊桥
第三节 编木拱与编木拱梁式廊桥
第三章 木拱廊桥的分布及现状
第一节 东南地区的木拱廊桥
第二节 西北地区的木拱廊桥
第三节 西南地区的木拱廊桥
第四节 华中地区的木拱廊桥
第五节 其他地区的木拱桥
第四章 木拱(廊)桥的建筑景观艺术
第一节 木拱(廊)桥与城市、市镇景观
第二节 木拱廊桥与自然景观
第三节 水口景观中的木拱廊桥
第五章 木拱廊桥建筑与装饰艺术
第一节 木拱廊桥的建筑造型艺术
第二节 木拱廊桥的装饰艺术
第三节 桥梁附属构筑艺术
第六章 木拱廊桥的营造机制与匠师
第一节 木拱廊桥的营造机制和组织
第二节 发现木拱廊桥营造匠师
第三节 闽浙木拱廊桥营造世家
第七章 木拱廊桥的营造与习俗
第一节 建桥首事与立约“桥批”
第二节 择日先生与择日起工
第三节 风水先生与桥堍选址
第四节 挑选栋梁、祭河动工和上梁仪式
第五节 圆桥与踏桥开走
第六节 木拱廊桥建造的其他习俗与禁忌
第八章 木拱廊桥与村民生活
第一节 木拱廊桥与村落、市镇
第二节 木拱廊桥与古道
第三节 木拱廊桥上的礼乐
第四节 木拱廊桥上的集市
第九章 木拱桥在西方国家的传播
第一节 日本与中国木拱桥
第二节 美国与中国木拱桥
第三节 欧洲的中国木拱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