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克服自然条件的障碍所总结出的经验。在山高林密,河谷交错的浙江西南部和福建东北部,分布着数目众多的廊桥。隐藏在深山中的廊桥虽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却为当地人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逐渐融入了人们的世俗和精神生活。
廊桥是风水形胜
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发展及传承主要依靠民间造桥工匠。只有活跃工匠群体的存在才能延续木拱廊桥的生命。工匠不仅建造桥梁,也是维修桥梁的主要技术保障,更是传承技艺的源泉。木拱廊桥是民间桥匠实践的产物,桥竣工后常常会把造桥工匠及建桥时间,董事、缘首、捐款人的姓名等墨书于桥屋内梁上。这种以梁代碑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大凡建桥都选择河床最窄处,这样的地方往往是峡谷地带,施工难度较大。在生产力相对落后、技术和安全保障普遍缺乏的年代,人们往往把施工中的危险归咎于天地鬼神作怪,因此要想桥梁营造顺利进行,就必须敬天敬地敬神明。因此,木拱廊桥的营造有着一套传统习俗,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河动工、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桥开走、上喜梁福礼、圆桥福礼。通过这些繁杂的建桥仪式,工匠们希望能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建立联系,借此护佑桥梁工程的顺利完成。
中国人对居住地风水理念根深蒂固,从中原一带迁居而来的闽浙先民概不例外。在闽东北、浙西南地区,风水是村落民居选址、建造的重要依据。木拱廊桥一般建在村口,因为村口风水的好坏,在乡民们看来,可以决定当下和子孙的生活,而村口的营造可以弥补村落选址的不足。
每年的正月,是浙闽地区廊桥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时候,虔诚的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桥上,隆重地摆上祭品,插上几炷香,便开始磕头作揖,祷告祈福,一边祈求廊桥的平安,同时也表达阖家团圆、老少平安、风调雨顺、财源广进等愿望。此外,每月初一、十五也常常有善男信女前来行祀。
正因为廊桥的这一重要功能,所以廊桥的外形也因此而格外漂亮。不但色彩浓烈绚丽, 而且有许多都是雕梁画柱,重檐飞梁。支撑廊屋的斗拱也极其繁复,工艺精湛。浙南廊桥中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元县如龙桥,便以其斗拱花式繁多、造型巧夺天工而著名。因为浓浓的信仰情结,所以当地人对村里的廊桥百般呵护,无论是设计、建造、维护都一丝不苟,这才使得不少廊桥得以留存至今。
如此,木拱廊桥在闽东北、浙西南的存在,因山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因水具有了风水的属性,因神具有了宗教朝圣的色彩,是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表现。廊桥,早已不仅仅是一座桥,而是更是一个精神和文化的符号。
来源:国家全景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