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泰顺县城罗阳镇的登云桥,俗称“南门桥”、“镇南桥”,由明正德年间(1506~1521)泰顺知县刘桐修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县通判车登云重建,故名登云桥。
这座伸臂梁木平廊桥横跨泰寿溪,全长 40 米,宽 5.4 米,两孔跨径共 24.85 米,虽经历清代多次重修,但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1988 年成为泰顺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图来源于廊桥网-廊桥论坛(以下链接请用浏览器打开)
http://bbs.langqiao.net/web/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853&highlight=%B5%C7%D4%C6%C7%C5 )
曾几何时,登云桥因年久失修,桥柱桥板腐烂,桥面地板垃圾遍地,周边环境“脏乱差”,文保碑也伤痕累累,桥下的河水更是又黑又臭,整座桥破烂不堪,被网友在廊桥网上戏谑为“最糟糕”的廊桥,这一称呼无疑给当时的廊桥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廊桥网当时的帖子可见登云桥曾经的糟糕状况
然而,昨日清晨笔者对登云桥专程进行拍摄时,发现登云桥整体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整洁干净的桥面,原先成堆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完备的应急消防设施。
据了解,近年来,温州市及泰顺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廊桥保护工作,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先后出台了《泰顺县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专项法规,为廊桥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同时在国家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下,泰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廊桥保护工作,文物部门对登云桥进行了系统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
上下图为修复整治前后的登云桥文保碑状况对比
在修复过程中,专业的文物保护团队对登云桥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修缮。腐烂的桥柱桥板被精心替换,确保了桥梁的结构安全;桥面地板经过清理和维护,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曾经的垃圾堆被清除,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消防应急设备,不仅提升了安全性,也改善了整体环境;伤痕累累的文保碑也得到了修复,重新焕发出历史的光泽。
同时,周边环境的治理同样成效显著。曾经流经桥下的臭黑河经过整治,如今河水清澈见底,水草摇曳,鱼儿畅游,河岸两侧开满了鲜艳的小花,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与古朴的登云桥相得益彰,让整个区域的景色美不胜收。
泰顺县在廊桥保护三年行动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廊桥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部门的精心组织和专业修复,确保了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则为廊桥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下图为修复整治前后的登云桥入口处的对比
今的登云桥,不再有往日的破败与不堪,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美观、安全的新面貌,宛如一条绚丽的彩虹横跨在泰寿溪之上,再次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和风景线,向世人展示着泰顺廊桥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见证了泰顺县政府及社会各界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效。
如今游客登云桥,已经可以充分感受这座古桥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以及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的惬意与舒适。登云桥的华丽蜕变,正是泰顺县廊桥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