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廊桥文化 > 廊桥乡土 > 乡土
玉岩古村落
作者:薛一泉 日期:2003-09-02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泰顺乡土建筑大盘点(之十二)


玉岩古村落


    玉岩村属泗溪镇,为包氏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包氏始祖贵山,祖籍平阳竹楼,宋德祐元年(1275)迁居玉岩。村内有包氏宗祠、廊桥、玉岩题刻等古迹。其中,包氏宗祠无论从规模还是布局来讲在省内都非常少见,闻名遐迩。


一、八景诗作赞玉岩


    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往往有“四景”或“八景”被文人绅士们评定下来,并作诗颂扬。这些诗赋被收录入到族谱中,传之于世,激发族人的爱乡之情。

    玉岩村东南有一池,形如半月,名为“半月笼烟”。池水静而清,四时各呈异色,烟锁其上时,有云蒸霞蔚相为掩映之致,为村中一道“至美”胜景。诗《半月笼烟》云:“盈盈秋水暮连天,一曲池塘月半圆。皎魄不因三五缺,清波长镇柳堤烟。”村子的东南有两座山峰高耸入云,晨烟离合,峰顶景色晴雨各有不同。诗《双峰插云》曰:“最高顶处是双峰,掬月裁云霄汉中。漫说无阶天路远,扶摇正拟客怀同。”村之东面有一山称为“狮子朝天”,山形奇兀,如狮子高昂耸立、引领欲吼之势。为境内群山之“最著者也!”诗《狮子朝天》云:“天设奇形别有姿,半蹲半伏望如狮。声恁雷鼓山河震,火借霞绡旦暮驰。厉声气凝驱虎豹,神威浑欲摄熊罴。春深五夜花初放,无异王郎入梦时。”除以上述及的三景外,玉岩八景中的其余五景分别为《石笋穿河》、《双鲤奔流》、《石井传声》、《天马嘶风》、《五雷震电》。这些诗文气韵生动,意味隽永,生动形象地状摹了玉岩村的自然景色。


二、不践清土


     玉岩包氏宗祠以其巨大的建筑规模和包氏先祖“不践清土”的高风亮节而著称。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丁未年(1847)族人鸠工庀材重建,至咸丰丁己(1857)才全面告竣,前后历时整十年,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巨制建筑。由牌楼、外台门、束龛、头门、前堂、正厅等组成。有别于一般宗祠的是,在头门的左右两座束龛楼,为祭祀时烧香纸之用。左右束龛楼各有束龛三个,龛额及龛门两边兼书有诗联。

    宗祠的牌楼位于新建的公路边,前朝远山。公路的另一边是牌楼的照壁,通身卵石砌造。牌楼主体木构,红柱灰瓦。柱旁置形制巨大的抱鼓石,柱架顶上三叶飞檐覆顶。进入牌楼后,迎面为两堵墙。墙头上有狮守护,造型甚是有趣,形态憨厚可爱,非常逗人。登上几级台阶后,地上铺就的是双心路。当地人有个说法。包氏先祖有两个儿子,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二人极讲孝道,而且相敬如宾。在祭祖拜宗之日,兄弟两人互相谦让先行。辞让的结果总是并排而行,于是这“双心路”便应运而生。走在双心路上,透过参差的林梢,可隐约望见树林那边飞檐翘角的建筑。绕过小山后,便是宗祠的外台门。主体为砖石构作,门呈圆形,站在门槛上说话可以产生回声,有增加音量的效果。


门楼墙体大部分装饰成粉墙,彩绘图案,墨书门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门上匾额为“派衍竹楼”四字,为包氏源出平阳竹楼之意。进门后有一个半月池,“蓄水之塘可以荫地脉、养真气”,这是堪舆中的话。半月池内植有莲花,暗含包氏先人包世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逸世品德。



    登上数级石台阶后,为头门外的天坪。天坪两边兼置束龛,也是粉墙彩绘,很是精美。头门共有三个,当中一座为三间式,门开两边。当心间的大门常设不开,只有在祭祖时才大开门扇。进院后,两旁各有桂树,长得非常茂盛,桠枝相系,同出一根。恰似古代家族的人丁关系,结构再怎么复杂,支系都分明,而且均同出一祖。这是中国乡土社会宗族结构的一个特点。

    在前堂中悬有“明德永祀”等数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不践清土”一匾,书法精湛,骨气凛然。此匾是包氏后仰慕先祖包世昌忠于清主,不愿投降清廷的民族气节而设。包世昌是明末吃明朝傣禄的文人。清军入关后,包世昌对清朝恨之入骨,发誓与之不共戴天。于是辞官归隐乡里,坐卧竹楼十余载,足不履地,首不戴天,直至终老。

    厅堂的板壁上立有“时思堂格言”。内容大体是训导族人要正名分、言长幼、敦和睦、守法度、教子孙、崇礼让等。此文系当时远在江苏做官的族人包大方所作。身在他乡亦不忘家乡族人的教化,这也是包氏家族族谊融洽之体现。

    过了前堂后即为整组建筑中位于最高处的正堂,堂内设龛,安放先祖牌位。正堂的构作中要数横跨三大间的大梁,跨距近十米。雕刻精细丰富,形象栩栩如生。梁上有年代记载,为清道光二十七年。置身正堂再回望前面的前堂和重重门楼,心里会生出几分威严感。不知包氏先祖们看到每年三度鱼贯而入、虔诚来拜的裔下子孙时,会作如何感概!


    宗祠所在之处即为血缘村落的礼制中心,早时宗祠选址必居于村落的中心位置,说明了宗祠建筑的重要性。包氏宗祠原建在村中月池之畔,后改建到尖山下:“坐子加癸,报本追远敬宗收族之所在也!”包氏宗祠的第二座门楼上的诗联,亦可见宗祠选址观念之一斑。“北祠环山绕东水,紫泉园门迎仙池”、“翠竹茂林开胜境,春露秋霞映时思”、“千里松杉围古祠,百重云水绕青山”、“尖山掩映秋云外,古树参差碧昭间”。宗祠环境既要环山,亦要迎水,山要树茂,水要清秀。族人说,包氏宗祠后山的龙脉来自平阳大玉村,中途未有间断,一口气跑到此处。当年先祖将宗祠改建这里,与后山这条雄峻秀美的龙脉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祭祖活动多是在传统节日中进行。清明节、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主要节日。另外一些节日,如元旦、冬至也是祭祀先祖的节日。包氏宗祠一年之中即有元旦、中元、冬至三次祠祭。包氏元旦祭文中写道:“三阳转泰,百物咸昌。观春色之辉艳,感祖德之无疆。”在此节日祭先祖目的在于祈祖先佑子孙康健,百事顺昌。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会”,又叫“鬼节”。中元节祭祀祖先始于唐宋,《乾淳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以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三、“无时不显”五显殿


    玉岩村头挺立着几丛翠竹,竹旁有一座小山,五显庙就靠在山前。山上的树木日益苍劲,而五显庙却日愈颓败下去,门楼的粉墙已剥落大半。


庙内有神龛三间,当中一间理所当然属于“五显”,侧龛则塑土地公、陈十四娘娘、杨府爷、马仙姑等神像。五显的守护神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在许多宫庙里这两位神灵都担纲着守护的重任,可见他们本领之高。

    五显是民间信仰中“无时不显”的五位神祗。因宋代封王时每一位封号的第一字皆为“显”,故称“五显”。“五显”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宋洪迈《夷坚三志》称其为一位林姓人的祖辈五兄弟。《祖殿灵应集》称其神来自天上。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称其为宋人萧永福五子。综合诸籍之记载,五显神“有功于国,福佑斯民,无时不显”,能赐药治病,能显灵退贼,能滴水救火……,据说还能使人致财,故民间求富者多祀之。

    玉岩五显庙内有一根横跨三间的大梁,梁上有文字记载,对探知建庙历史很重要。这根梁木两端雕龙刻凤,中间则是八卦图,阴阳周围环以文字,记载着重建五显庙的年代,为清同治年间。并记有首事包启富、上赤、学茂重建,绳墨刘孔日,錾石刘锡湖等字样。既是重建,那么五显庙在同治之前应该就已存在。


四、清波红影南阳桥


    南阳桥横跨在五显庙前的溪流上,为伸臂梁木平廊桥。青瓦红板,飞檐翘脊,别致的造型倒映于清波之中,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桥长41.7米,宽4.6米,高5.9米。登桥可望远山如黛,翠木相依,溪流悠悠,水中卵石历历可数。溪中建有桥墩,前呈尖形,以分溪水,遇有洪水时更是能发挥重要作用。南阳桥共有五块大石碑,可见当年建桥时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这五块碑现立在五显庙的地坪上,碑石题首刻以“勒石骈书垂之永久”,压题则是“喜助钱文者,祈各子孙昌盛”,立碑时间为清同治九年。


五、道理最大,为善最乐


    玉岩村北向崖壁上,还有一道著名古迹——玉岩题刻,立于明万历三年(1575)。同一岩壁上刻东、西两处题刻。东边横刻“包公墓道”4字,字约30厘米见方,下在阴线框内两行直书“道理最大,以服天下之人”,“为善最乐,亦为子孙长久之计”。题刻落款为“大明万历三年静山立”。西边岩壁上阴刻“玉岩钟吼水,尖山应洞天”一联。两处均楷书,字迹清楚,笔意端庄。


薛一泉 文学作品
薛一泉 摄影作品
薛一泉 视频作品
廊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