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各地廊桥
异彩纷呈的闽侯古桥
作者:曾江 编辑: 审核:曾江 日期:2007-11-2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大湖乡的三溪桥

  桥是架空的道路,是山水的纽带。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无桥“咫尺千里”,有桥“天堑变通途”。我国的桥梁建造科学技术,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福建之桥更有“甲天下”的盛誉。闽侯县地处闽江下游流域,丘陵挟带盆地,江河纵横交错,溪涧曲转盘绕,桥梁星罗棋布。据初步统计,县内迄今还保存自唐至明清古桥200多座。踏步桥、石梁桥、石拱桥、木构风雨桥,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踏步桥,或称汀步桥、跳墩子。所谓“聚石为渡水也”,严格地说不能称桥,然而它是梁或桥的起步。一般建筑于河滩的浅水地带,或不甚规整,堆乱石于河中,随河底深浅而曲折;或纵队排列,把河水拦腰堵截为陂堰,以蓄水泄洪,亦可供人行走。鸿尾乡溪源村有一座踏步桥,方形石磴呈一字摆放,从河床伸延至河滩两岸,堪称桥梁史上的一种最为原始的形态。

  单孔石梁桥,多为唐代建筑。由引桥、正桥两部分组成。引桥为桥堍的引申部分。桥堍基以松木桩筑就,上用块石或条石垒砌,起承架石梁的作用。正桥用平梁石条2~3块并排铺设在桥堍两端,净跨在4~8米之间。石梁外侧均刻有建造年代和捐舍者的铭文。南屿镇的栖云桥、青口镇的宏屿桥,均属此类建筑,在经历了1000多年风雨侵蚀之后,庄重朴实,风貌犹存。

  石梁墩桥,以宋代居多,明清还有。有多墩、单墩的,有平梁、折拱的。以石墩代石柱,墩厚而重,不畏激流,适于在深水中构筑。墩有船形墩、梭形墩、方形墩,视水流缓急而择定,宽阔的河道经常采用梁墩形制,桥面两侧多不设栏杆。如上街十四门桥,便是平梁多墩石构,中有十三个桥墩。酾水十四门,长度达百米。桥地处福州城西南方向的古代交通驿道上,如彩虹横跨,桥畔老榕树似亭亭华盖,沿路分布着古街市建筑群落及旗山溪源宫等胜迹。《闽都别记》里描述的故土人情依然历历在目,俨然一幅形胜天成的风俗画。明人有诗叹咏:“西望旗山数里遥,寻常春涨阻耕樵。而今游客过多少,忆渡溪源十四桥。”

  折拱石墩桥是利用墩的高低架接而成的,现存宋、明两代居多。桥身较高,洞拱可为舟楫之利。桥面呈弧形,行走相对不便,为安全起见,桥旁均设立石栏杆,首尾亦多植种榕树以遮阴,景色宜人。南通镇的榕荫桥、登瀛桥都是这种形制。

  石拱桥,宋元明清均有。或多孔或单孔的,以石为材料,主要承受桥身竖向荷载。拱呈圆弧拱、蛋圆拱、椭圆拱等;拱券的砌筑方法有并列榫卯、横放并列、纵联并列、框式纵联等多种形式。荆溪镇的元代鼓响桥为单孔椭圆形石拱桥,其拱券采用横放并列砌筑方法,抗压强度较好,排洪泄涝能力大。

  木构风雨桥,现存有20多座,均为明清建筑。它们多建于山区溪涧峡谷之间,假以两岸巨岩为桥堍,凌空而构,蔚为壮观。年代最早的要数廷坪乡的明代龙津桥,规模最为壮观的是大湖乡的三溪桥。三溪桥桥廊梁枋上均撰书有对联。如:“潮朝朝朝朝朝朝朝朝升,目见见见见见见见见退”、“四山周匝别开榕峤奇观,两岸崔嵬不减桃源妙境”等。楹联书法功力深厚,法度森严。联句隽永清新,别具情趣,不仅给桥烙上了时代感,也增添了古桥的诗情画意。木构风雨桥建筑与众不同的是梁构架用粗大杉木夹配结合,似三折拱状斜撑,构架大小梁木,斜穿直套,纵横交叉,不用一钉一铆,犹为精密,桥面横铺木板,建有廊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桥梁抵抗狂风冲卷的自重,并起到减少风雨侵蚀保护桥梁的作用。桥面长廊均设有佛龛,两侧往往设置排凳,为行人遮风蔽雨,提供休憩、赏景的便利,还可以摆摊小卖、礼佛敬佛,集交通、休闲功能于一体,深受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的青睐。

  桥梁是公共的建筑。不管官葺民修,都是为大众服务的。有信佛者随喜功德的,有乐善好施者倾囊独造的,有阴功积德者捐舍等,“修桥铺路”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纵观闽侯古桥,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严格选址,注重环境氛围和文化内涵;讲究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汇合。如今,这些远离尘嚣的沧桑古桥,让你驻足,让你沉思,让你产生无尽的遐想。


相关新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