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廊桥文化 > 廊桥乡土 > 乡遗
泰顺方言概要
作者:格子 日期:2002-04-2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untitled.png

    泰顺县为吴语和闽语的交界区,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境内方言可分南、北二区,南区属闽语系统,包括属闽东区的蛮讲和属闽南话的彭溪话;北区属吴语系统,包括属丽衢片的罗阳话、司前话和属渴州片的莒江话、百丈口话。畲话和汀州话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特色,南北都有,属客家话系统。

  境内闽语保留了古闽语以至古汉语的一些特征。蛮讲为“闽讲”的谐音,是境内的纯粹土语,限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狭隘的生活方式,至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上。作为境内的代表方言,蛮讲不断地影响着方言,同时也不断地受周围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方言特色。彭溪话与苍南一带的闽南话连成一片,称浙南闽语。罗阳话和司前话是丽水话在其南面的延伸。罗阳话又称城底话,原只限城内居民使用,语音与司前话稍有差别。莒江话虽属吴语温州片,但语音和词汇与罗阳话、司前话很接近。畲话、汀州话和百丈口话受周围方言同化严重,特别是后二者,处于消亡的边缘。境内方言,尤其是莒江话,话末一般有一个被拉长的音调,这在方言学里也是少见的。

  境内方言庞杂,迫使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共同语,因此普通话普及较早,也容易被人们接受。

一、蛮讲及其语法特点

  蛮讲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广大地区,目前约18万人讲蛮讲。内部有一定的差异。从语言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蛮讲可分北蛮讲和南蛮讲。筱村镇、下洪乡、南院乡及以北为北蛮讲,以南为南蛮讲。北蛮讲因受吴语影响很大,语音上与南蛮讲已有较大的不同。

  这里介绍一下蛮讲话的语法特点:

  (一)、词尾"囝"(近似读gie)原义是“儿子”,后引申作一个词尾,常放在名词和形容词后面。

  1、表示形体小或辈分小,含亲昵意,如“鸡囝”(雏鸡)、“猪囝”(雏猪)、“孙囝”(侄子)、“新妇囝”(媳妇)。

  2、它前面的名词一般不单用,或单用时词意改变,如“燕子”、“兔子”说“燕囝”、“兔囝”,而不单说“燕”、“兔”;“芋卵囝”是“马铃薯”,而“芋卵”是“毛芋”;“戏囝”专指“木偶戏”,而“戏”指一般戏。

  3、含鄙视、蔑视的感情色彩,如“侬囝”(有时也指印刷品中的人)。

  4、表示数量少或时间短,如“口自囝”(自己一个人)、“一碗囝”(一小碗)、“一下囝”(一下子)。

  5、具有予缓语气的作用。如“慢慢囝”。

  6、放在指示代词“者”、“许”“督”后面,构成“者囝”(这里)、“许囝”(那里)、“督囝”(哪里)。

  7、重叠形式“囝囝”表示“一点儿”的意思。

(二)、单音节动词重叠

  单音节动词重叠非常普遍。有两种情况:

  一是有些动词重叠后加上补语能表示动作快速,即迅速地达成结果,这类重叠动词前还可加上表示速度的程度副词,表示速度更快。如:

  快囝放放下来  快放下来  快囝收收底来  快收进来

  快囝写写起   快写起来  快囝醒醒来   快醒来

  二是有些重叠动词后加上时态助词,表示对动作的强调,这类重叠动词前不能加表示速度的程度副词。如:

  望望着  看到  用用过  用过

(三)、形容词程度的表示方法

  1. 形容词前加“赖”(阴平调)、“真”、“当真”等,如“赖乌”、“真甜”、“当真臭” 等。“赖”含“很”的意思,“真”、“当真”含“确实”的意思。“赖”、“真”所修饰的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赖红红”、“真好好”。

  2. 形容词前加“死侬”、“尽头”、“呒变”、“夷不”等,如“死侬客气”、“尽头破赖”、 “呒变热”、“夷不寒”,这类词起着类似普通话里的“极”、“非常”等副词的作用。

  3. 形容词后加补语“尽了”、“死了”,如“可鄙尽了”、“好望死了”,这类补语补充说明的程度相当于普通话的“及其”。

  4. “显”是从周为吴语那里“借来”的,使用频率不高。“显”纯粹表示形容词的程 度,相当于普通话的“……得很”,如“未显”表示“还没有得很”。在形容词重叠中间也可加“显”,程度比前者高一些,如“热闹显热闹”表示“非常热闹”。

(四)、几种特殊的语序

  1. 宾语的位置

  宾语放在动词的前边,也可以放在动词的后边,如“阿哥信写来了”也可说成“阿哥写信来了”,但前者常用。

  2. 双宾语的位置

  一般把指人的宾语放在指物的宾语后面,如“乞两对钱我”(给我两块钱),“掏一本书 伊”(拿给他一本书)。

  3.定语的位置

  表示数量的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边,如“油一斤”。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定语形式,即量词前可以受“大”、“细”、“粗”、“红”、“绿”、“蓝”等形容词的修饰,如“大扇门”、“细床被”、“红扑花”、“绿条面布”。

  4.补语的位置

  补语可放在宾语的后边,如“我打不过他”说“我拍伊不过”。数量补语可放代词宾语前,如“叫他两声”说“喊两声伊”。

(五)、副词的位置

  1.“先”和“添”两个程度副词只能放在中心语的后边。

  ①“先”表示动作在先,如“我走先”(我先走)。

  ②“添”相当于“再”,动词前面也可加“再”,意思不变,如“食碗添”(再吃一碗)、“再食碗添”(再吃一碗)。

  2.“□[a]”(一般轻读)放在动词的后边,后面紧跟“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相当于普通话里的“……过了”。

  3.“耽”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现在……”、“现在可以……了”或“在这种条件下……”,如“伊耽会来了”(现在他会来了)、“耽走得了”(现在可以走了)、“耽□[mai53]了”(这下子糟了)。

二、罗阳话及其它方言简介

罗阳话

  罗阳话原只限城内居民使用,后逐渐扩散到附近村落。分布在司前、竹里、黄桥和碑排等乡镇的司前话和罗阳话同是丽水话的分支。二者虽稍有差异,但内部较为统一。目前约5万人讲罗阳、司前话。

莒江话

  莒江话具体分布在东北部的莒江、新浦、包垟、连云、翁山、百丈、峰门、筱村(部分)、洪口(部分)和横坑(部分)等乡镇。莒江话区东接文成话区,语言深受文成话影响。目前近五万人讲莒江话。

彭溪话

  彭溪话俗称平阳话,属闽南语。具体分布在东南角的彭溪镇、峰文乡、月湖乡和西南部垟溪乡。另外,散居在仕阳镇的个别村落也讲闽南话。目前近3万人讲闽南话。

畲话

  境内畲族人使用汉语,他们讲的汉语叫做畲话,又叫少姓话。畲话只在畲族内部通行,属客家话系统,含有闽语成分。境内畲族人一般能讲一种以上别的方言,因此畲话受周围方言影响很大,一些畲族年轻人已不会畲话。目前约1.6万余人讲畲话。因为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境内畲话的内中也有较大的分歧。

汀州话

  汀州话来源地是闽南,方言特点介于闽南话和客家话之明。讲汀州话的地方有:上排村(许氏)、林垟村(赖氏)、大岗背(赖氏)、下塔村(赖氏)、秀溪边(邱氏)和碗窑村(江氏、杨氏、华氏)。目前能讲汀州话的仅属老年人和部分中年人,估数为2000人。

百丈口话

  百丈口话属方言孤岛,是变了调的文成话,俗称“下路话”。它受周围莒江话的影响很大,有被莒江话同化的趋势。


格子 文学作品
格子 摄影作品
格子 视频作品
廊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