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文化
你的位置:首页 > 廊桥文化 > 廊桥乡土 > 乡遗
泰顺匾额故事之——不践清土
作者:高启新 日期:2005-08-25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匾额是悬挂于门楣、厅堂或亭榭等建筑物上的题字木牌,一般为横牌,其内容主要为铭功、颂德、祝福、祝寿等。这种匾额多见于中国传统的开间式木构建筑,聚族而居共享的厅堂里最利于匾额功能的发挥。
    在我国,匾额有着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北宋时期就已产生。杨万里《诚斋集·真州重建壮观亭记》载:“米元章尝官发运司,迨暇则裴回其上,为这赋,且大书其扁。”由于匾额的题写者常为当时社会名流,或官宦名角,或博学大儒,或墨林高手,有的甚至是奉旨行书,故大多数匾额的内容言简意赅,寓意深邃;字体庄重又富于变化,具有艺术观赏价值。题写者在世在位时,被写者常以“借光”而达到“增光”目的,因而常向时人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岁月更迭,不少匾额遂成为书法艺术的瑰宝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实物资料。

    本版特邀高启新(文)、周咸俊(摄)开设《匾痕遗韵》栏目,为读者介绍温州地区富有特色的匾额。———编者
   

    作为明末的遗民,包世昌,一个食明朝俸禄的读书人,他选择了与清人不合作的方式,就是“不践清土”———首不戴天,足不履地。他是以一种清醒的入世高标的人格来维护尊严的。他没有装癫卖傻,没有遁隐林下,亦没有揭竿举旗造反,而是静静地在自己家中,筑一座小竹楼,坐卧其间,几十年不下楼,终老余生。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形式吧。以个人的微薄力量来默默抵抗,虽说对时局几乎不会有任何作用,但他还是要坚守一个读书人操守的底线。
    如今,这块匾额被泰顺泗溪玉岩的包氏族人高悬在巍峨的包氏宗祠的正堂内。以包世昌一生的功名,似乎尚无规格进入祭祀的行列,后人所敬佩的是他人格的清高,族人以此为荣。一个人不管多么渺小,只要能做到抱守信念,那么,结果如何有时倒不重要了。


高启新 文学作品
高启新 摄影作品
高启新 视频作品
廊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