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聚焦媒体
全国最长木拱廊桥上梁啦!泰顺漈下桥举行上梁仪式 重建遭遇资金困难
作者:翁卿仑 编辑: 审核:翁卿仑 日期:2019-04-04 浏览次数: 分享到:

4月4日上午,泰顺南浦溪镇飞云湖畔,修建已历时4年多的南浦溪镇漈下桥(福庆桥),终于迎来了上梁仪式,这也标志着这座南浦溪人民的“精神图腾”已进入重建的最后阶段。整体工程预计将于今年10月之前全部完成。

上梁仪式是廊桥修建中的重要一环,举行传统的上梁仪式,在当地民间意味着村民们请来了诸仙庇佑新廊桥,从此风调雨顺。

上梁中的漈下桥。 吴师焕 摄

说起这座修建中的漈下桥,和本报《旅游周刊》颇有渊源。去年1月,由于修建廊桥短缺资金,南浦溪的10余位村民代表找到了本刊,当时该桥修建工程已经花了筹集的600多万元善款,赶在新一年汛期来临前修桥墩急需的60多万元钱还没有着落。于是,去年1月30日,本刊推出了一篇求助报道《漈下桥,何日能重现?》,消息见报不久,社会各界就为漈下桥重建筹集到了一百万元左右的资金。于是,村民们加班加点,在去年汛期来临前建好了桥墩。

就在前不久的3月26日,南浦溪村民代表再度光临本报,告知了漈下桥即将上梁的好消息。此时,修桥已历时4载有余,村民们已投入了资金1100多万元,缺口尚有200多万元。

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我们再度把漈下桥的漫漫修桥路叙述给广大读者。

修桥倒下的首事和一方村民的心愿

漈下桥的故事,绕不开一场洪水和一个因修桥倒下的首事。

在泰顺众多古廊桥中,漈下桥一直是独特的。过去的漈下桥,曾是泰顺县境内唯一一座有三层楼阁的廊桥,在泰顺廊桥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桥原址位于泰顺县南浦溪镇新仓村,始建于清道光廿八年(1848),后被大雨冲毁。清光绪六年(1880)由当地乡绅捐资重建,加固桥基,改名福庆桥。1990年8月20日,漈下桥再度毁于百年不遇的台风洪灾中。

冲毁前的漈下桥(资料照片)。

都说每个泰顺人心中都有一座廊桥,尤其是近13年来,泰顺境内新建廊桥就超过了20座。重建漈下桥,作为南浦溪一方村民的心愿,呼声更是一直没有停止过。

2014年,漈下桥重建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当时的建桥首事为南浦溪孙坪村退休干部朱志亮,工程于2015年2月正式开工。

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朱志亮将余生都献给了重建漈下桥工程。为该工程呕心沥血的朱志亮由于积劳成疾患病过世,年仅64岁。

“当地百姓对重建廊桥寄予了很大的精神寄托,许多70多岁的老人都经常对我讲,在有生之年要重新看到漈下桥,我很受感动,就接手了。因为我对搞技术有经验,所以我去了很多相关的设计院。”朱志亮生前曾对记者说。

重建的漈下桥选址位于原桥址上游200米处,设计跨度总长约162米,宽约5.8米,桥身离水面高8.9米,水下是十几米深的桥墩,是由三条单独的廊桥连成一个整体的廊桥群,为目前在建的全国最长木拱廊桥。开工时,工程建设时间计划为两年。

2018年,兴建中的漈下桥。 夏念盈 摄

开工当时正值当地在外商人普遍经济势头较好的时候,不少企业家都承诺了认捐。没想到,后来本地在外经商的老板们经济普遍收缩,资金成了最大的问题。

由此,该工程因为资金短缺,时建时停,成了南浦溪人民心头最大的伤。

2017年4月,积劳成疾的朱志亮突然倒在工地上。这一次,工程被迫停工了近一年时间,直到2018年2月再度重启。


接力的首事和众志成城的一方百姓

2018年2月,在南浦溪镇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南浦溪漈下桥重建筹备小组选出了新首事——新仓村书记吴惟国,同时,为建桥捐款事宜到处奔走的还有当地退休教师夏清华等人。

“今年3月,新仓村83岁的包国许老人家,平时捡破烂蓄些钱,他拿出500元钱送到我家里,并说莫嫌少,给廊桥买几片瓦,我感动地说,他的500元就等于别人的5000元捐款;原新仓村村民、现已移民苍南的70多岁老人夏良时,身患结核病,每天吃药,每月只有几百元的低保收入,他省吃俭用,为廊桥捐上了1000元,他老伴夏翁钗也捐出了1000元……”对于近两年各方的捐款,夏清华每笔都有详细记录,捐款人的范围从南浦溪当地至周边的筱村镇、百丈镇直至更远的罗阳镇百姓,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上万元。

新建的漈下桥效果图。

截至目前,重建漈下桥已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收入企事业单位及各界人士捐款658多万元(其中企业及泰顺各乡镇单位捐款350多万元,民间个人捐款300多万元),原首事朱志亮在任时尚有350多万元欠款,工程后续尚空缺资金200多万元。

最后,四处奔走呼吁的吴惟国等人,也希望通过本报,发起更多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捐款,为这座凝聚了许多人心血的廊桥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翁卿仑 通讯员 刘哲


相关新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