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聚焦媒体
“激荡一百年”: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大变局,统统在这里了
作者: 编辑:朱慧荣 审核: 日期:2019-04-17 浏览次数: 分享到:

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审议通过,并经过公示期,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名单正式公布,复旦大学多项学术成果获奖。作为上海社会科学界最高奖项,这是复旦学者潜心学术、勇于创新、辛勤耕耘所取得的成绩。复旦新学术即日起将重点介绍获奖优秀成果,以展示复旦学者的学术贡献。

“激荡一百年”1.png
近代中国,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发生了数千年未有的巨变。这样的巨变是多方面的,因而学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发现这样的变化。

其中,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吴松弟教授如此描述:

中国东边是大海,西边是高山、高原,所以中国的地貌就决定了一个特点,即受西高东低地势影响,基本都是大河向东流。一条条自西向东流的大河就把我们辽阔的腹地与海岸线连接了起来,与海洋连接了起来。到了近代,则如李鸿章所讲,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开始全面卷入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当中。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变迁,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我本人一直以来主要研究历史经济地理,感觉近代以来发生那么明显且是全面性的变化,以前的研究太少。事实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该是建立在近代的基础上,而不是古代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进行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研究。


因而,就有了这套“前后投入了将近8年的时间”的大型学术著作,展开了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广阔画面。



学科学术奖 | 著作类一等奖

吴松弟等:《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激荡一百年”2.png

《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17年版


全书共分成9卷。以第一卷作为全书的绪论和全国概述,力图使读者对近代经济地理的基本框架、理论方法及学术史有所了解,然后简述全国范围的通商口岸、产业部门、交通、金融以及人口、城市等的变迁和分布。在此基础上,对全国经济变迁的整体面貌和各区域经济变迁的共性进行总结,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主要特点及其空间演进方向

第二卷至第九卷每卷平均50余万字,分别探讨江浙沪、华中、华南、闽台、华北和蒙古高原、东北、西南、西北等8大区域近代经济变迁的状况。每个大区域自为一卷,内容大致为两个方面一是各区域近代经济变迁的背景、空间过程和主要内容,二是区域近代经济地理的简略面貌,主要是产业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分布、产业部门、区域经济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影响因素。深描了各区域的近代经济地理面貌,刻画了经济变迁多样化的区域图景。

“激荡一百年”3.png


这套著作关注了什么?特点何在?


本书认为 :

1

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自东向西”是主要的方向,“由边向内”是次要的方向。由于促进经济变迁的现代化因素主要在沿海港口城市登陆以后渐次向西部扩张,受空间距离、交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近代经济变迁和进展的程度总体来说西部弱于中部、中部又弱于东部

2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地理格局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首先因经济上存在着“自东向西、由边向内”的趋势,大的区域经济差距由南北差距变为东西差距。其次,经济地理格局出现了八个方面的表现特征:全国或地区间的物流轴主要指向口岸城市和近代交通枢纽、全国的交通布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现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沿海沿江沿铁路成为城市的主要分布带、区域经济中心由传统的行政中心转移到口岸城市与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了六个比较明显的经济区、上海与香港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引领者、中国大的区域经济差异由古代的南北差异为主转为近代的东西差异为主。

3

从长时段的学术史来看,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在学科建设上意义重大,有效地弥补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史与学术研究中“近代时段”的缺失。在当前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不平衡包括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形成的经济空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探究这一空间不平衡的起源、发展、演化,是理解中国特色经济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时间维度上拓展与深化中国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赋予其新的能量。

“激荡一百年”4.png


本书的独创性贡献是什么?


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范式,主要的探索和创新点包括:

1

本书是填补空白的首部近代经济地理著作,目前唯一的一套在简述近代经济地理的学术史、理论,概述全国各产业部门的基础上对各区域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分区研究,从空间角度描述中国近代经济演进的整体图景的大型著作。它的出版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经济地理长期少人研究、成果不多的落后局面,即使向来研究薄弱的西北、西南等地区,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2

理论鲜明,是本书的突出特点。以“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空间进程”(简称“港口—腹地空间模式”)为理论框架和独特的切入点,较好地解释了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动力、方向、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等。


3

本书研究时抓住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并注意时空比较、多项因素结合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多有创新。研究时将历史考察和经济地理分析相结合,全国和区域相对比,注意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和传统经济文化对近代经济的影响,又注意将近代与现代相观照,以发现长期起作用的自然和人文的因素。此外,划分八大区域主要考虑区域经济的联系和特点,不同于政区和自然地理分区,也是依据实际而作的调整。

4

本书为海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开创性的著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弥补了中国经济地理学“近代时段”的研究,有助于学科的完善;揭示了中国经济体的由来,丰富了中国经济史学科;标志着我国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历史经济地理学的初步建立,并推动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重心从古代转移到近代。

“激荡一百年”5.png


详细了解每册主要内容


本书是关于近代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学术大工程,为此我们整理出每册的主要内容和编写者,让读者了解这套丛书的主要内容。


1

第一卷    绪论和全国概况

    主编:吴松弟

第一卷从全国角度论述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变进程,包括理论、方法、资料的说明。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各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迁、全新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并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诸因素。

2

第二卷    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

    戴鞍钢 著

第二卷是第一部全面论述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的学术著作,分“绪论”、第一章“近代城市”、第二章“江河海运输”、第三章“陆路交通和邮电航空”、第四章“近代工业”、第五章“农业和手工业”、第六章“商业和金融业”、第七章“人口分布和迁徙”、第八章“区域内的发展落差”等部分,详细论述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本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迁、全新的区域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并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诸因素。

“激荡一百年”6.png


3

第三卷    华中近代经济地理

    主编:任放,作者:陆发春、杨勇

第三卷分两湖(湘鄂)篇、安徽篇和江西篇三篇论述近代华中经济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化,新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过程。

4

第四卷    西南近代经济地理

    主编:杨伟兵

第四卷所展现的西南区域,是今天我国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和西藏藏族自治区所辖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的地理范围。尽管在明代永乐年间始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使之与四川、云南被纳为“内地十八省”,但无论是从传统认知和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滇黔两省的不少地区仍被归入“边地”、“生苗”或“化外”之域,更不要说地理位置更为边远和政治、社会形势更加复杂的西藏地区。历史上的四川地区(含今重庆市)虽然拥有“天府”之称的美誉,其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不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主要还是限于传统农业经济发达的四川盆地,今四川省所辖的康属、雅属及盆地其他周边地区发展仍为不足,社会经济滞后。这种状况,无疑显露了西南地区历史发展的不均衡性,内部差异极大。所以,在进入近代历史的进程上,西南各省区的情况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形,各地经济产业的发展及分布格局也相应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5

第五卷    华南近代经济地理

     方书生 著

关于华南经济地理近代时段的研究,主要还是一些从侧面或相关的问题展开——例如,以经济史或空间的角度来阐释区域经济的变革。一般而言,“空间”仅仅是一个观察的角度,而非研究的议题或对象。近年来,随着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演进、近代华南地方经济历史等相关基础研究的推进,以及当代华南经济地理研究回溯的需要,于是,关注历史时期华南地区空间价值的形成,越发成为学界一般性的共识,于是,重新检视这一议题也是形势所至。

“激荡一百年”7.png


6

第六卷    闽台近代经济地理

     林玉茹、姜修宪、周子峰、王湛  著

第六卷论述闽台地区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区域内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化、新的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等问题。

7

第七卷    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

     樊如森  著

第七卷分“绪论”及“近代华北与蒙古高原的资源环境、居民和经济基础”、“区域市场结构的时空间演进”、“传统与现代相耦合的立体化交通”、“商业、金融嬗变与对外贸易发展”、“传统农牧业的现代工商化趋向”、“华北与蒙古高原工业的现代化”、“城镇发展、人口增长与民族融合”、“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经济地理格局变迁的动力机制”等八章。详述了清初长城内外的统一,奠定了华北与蒙古高原两个资源环境和民族构成迥异的地域进行频繁经济交流的政治基础,此后,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商业渗透和农业垦殖活动,以及清末民国政府的口岸开放和蒙荒放垦政策,两大地域原本以自给型农、牧业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开始向市场化和工业化的方向迈进,初步形成了以口岸城市为节点、以新型交通方式为纽带、以进出口贸易为内容的华北与蒙古高原近代外向型市场网络。由于双方历史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等内在差异,造成了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时空落差。

“激荡一百年”9.png

8

第八卷    西北近代经济地理

    主编:张萍

第七卷分绪论和“近代陕西经济地理”、“陕甘宁边区经济地理”、“近代甘宁青经济地理”、“近代新疆经济地理”四编,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各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迁、全新的中国经济地理格局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并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诸因素。

9

第九卷    东北近代经济地理

     姚永超  著

第九卷分“绪论”、“近代经济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基础与影响因素”、“港埠开放、对外贸易发展与辐射腹地”、“交通运输与通信体系近代化的空间进程与格局”、“农垦拓展和农业商品化的空间过程与格局”、“工业化的空间进程与格局”、“商业体系和金融中心的变迁”、“城市化的空间进程与格局”等八章,全面论述了东北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各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金融等方面发生的重大的变迁以及区域差异的形成,并探讨了影响东北近代经济地理形成的诸因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东北近代经济地理的论著。

“激荡一百年”10.png



|来源:复旦新学术  


相关新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