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应腾)贵州现存廊桥193座,新增18座!这是4月21日,记者拿到的贵州廊桥最新调查数据。
2025年是贵州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的收官之年。4月中旬,随着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廊桥保护现状调查”组完成对黎平肇兴廊桥技艺调查工作,意味着调查工作从对物质形态转为对非物质形态的调查。
贵州肇兴建筑”标配“:风雨桥+鼓楼
最新数据:贵州新发现18座廊桥
今年是《贵州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收官之年,是贵州首次对“一种桥”的保存状态进行“摸家底式的体检”。
廊桥在贵州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不用一颗钉子和黏合剂建造而成的廊桥,简单理解就是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廊亭+桥梁”设计,是供人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功能跟如今的剧院、会场等公共场合相当。
在贵州肇兴侗寨内,就建造了五座风雨桥
这座隐藏在山水褶皱间,又横跨在水面上的木桥,不仅要面临时间跨度挑战的威胁,还有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的“随机侵害”。在摸清数量和保存现状的基础上再谈保护,这样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据当前调查统计数据,贵州现存廊桥193座,相较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18座,有明确纪年的廊桥从清代延续至当代。
其中,地跨长江流域沅江水系和珠江流域柳江水系的黔东南地区是全省“廊桥大户”,共有115座廊桥,新发现7座;遵义共有37座廊桥,新发现9座;铜仁共有36座廊桥,新发现2座;黔南共有4座廊桥;毕节共有1座廊桥。
村民在廊桥上乘凉和休息
“在对廊桥造型的统计中,涵盖简支木梁桥、木梁柱桥、撑架木梁桥、伸臂木梁桥、石墩木梁桥、石拱廊桥等类型。”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廊桥保护现状调查组组长董欣告诉记者,调查组对193座廊桥进行了高精度测绘、数字化信息采集、历史信息调查等资源调查工作,并在年底完善建立集廊桥基础信息、测绘数据、影像资料全覆盖的“贵州廊桥数据库”,为开展与廊桥相关的乡土社会、传统习俗、文化线路、防灾减灾等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撑。
从盘清现状问题,到盘清技艺问题
既然是全面调查,那就不仅仅是停留于“肉眼可见”的。
“调查不是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抵达现场,见物见人的活态调查。”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斌告诉记者,在完成廊桥现状调查工作后,调查组在4月开启对廊桥技艺的调查。
黔东南地区廊桥木质构件特点
“一直以来,对廊桥技艺的调查和研究都较为缺乏,包括对一些廊桥材质种类、木廊亭屋面做法等相对未知。”董欣告诉记者,大部分匠人的核心技艺全凭口传心授,缺乏文字和图示记录,因此,找到传承人盘清关键核心技艺、弄清建造过程,再去模拟当年建桥的过程,是今年廊桥调查的重点。
贵州黎平肇兴由5个侗族村寨组成,当地人称为“团”,是全国最大的侗寨之一。在这里,每一个团的“标配”除了鼓楼和戏台,还有廊桥,当地称为花桥和风雨桥。
肇兴侗寨内就有五座廊桥
“俯瞰我们肇兴的地形,它就像一艘船,这五座风雨桥和鼓楼一道分布在船头、船桨、船舱和船尾的位置,这样船才能稳。”陆泽高是当地掌墨师,也就是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从小跟随老木匠学习修造鼓楼、寨门等木建筑的他,参与建造过多座风雨桥和鼓楼,从选材、锯形、凿孔、制形,凭着经验、口诀和独特工具,他不需要图纸就能完成对廊桥的精准维修。
调查组对掌墨师陆泽高进行采访
“我们做廊桥,最后比手艺看的是装饰。”陆泽高告诉记者,为节约成本,建造廊桥是就地取材,由寨老决定廊桥造型,而真正考验建造师工艺的是细节,“比如在廊桥翘脚处,用鹤的造型;在屋檐用的是龙的造型,两个细节上的设计,即增强了整座廊桥的动感,又强化了桥顶的流线型。”
陆泽高参与建造过多座鼓楼和廊桥
在调查中,除对技艺传承者进行走访,调查组还对当地“寨老”“萨岁师”进行走访调查,复盘廊桥修建全过程,基本厘清肇兴地区廊桥建造传统习俗和手法。
“侗族建筑的营造技艺,基本都是靠言传身授传习,没有文献资料参考。”石斌告诉记者,找到建造或维修廊桥的工匠,了解建造工艺的差异,还原建造全过程和过程中的习俗,把历史阶段性信息连接起来,将更加完善对贵州古廊桥的梳理和研究,这也是廊桥调查收官之年的重点工作。
调查组对肇兴礼团“寨老”进行采访,了解修建风雨桥习俗
地面建筑要“保鲜”,真正“活起来”,就得合理地利用。
随着贵州廊桥调查的深入,记者观察发现,廊桥的保护利用也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在黎平肇兴,鼓楼风雨桥群唱出“村歌”赛事;在凯里风雨桥,发起了以“村T”为名的时装秀展演;在铜仁松桃、沿河,廊桥文化活动,非遗展演接连“上新”,各类“村”字号品牌成为展示廊桥与民俗文化的舞台,让廊桥的文化、蕴含的价值和艺术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在风雨桥上举行的村T
“这样的变化也让我们不断优化调查进程,将以建立如肇兴侗寨廊桥数据库为例,通过图纸、照片、声音、视频、模型等信息,在实现廊桥保护可视化管理的同时,以三维建模等融入文旅发展,打开沉浸式文旅新体验。”石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