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笨钟 发表于 2008-2-22 13:51:58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落在人间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00+s(300)浙江庆元兰溪桥内景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02+s(300)浙江庆元如龙桥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04+s(300)浙江泰顺仙居桥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06+s(300)浙江泰顺三条桥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08+s(300)福建寿宁县城的升平桥已被四周楼宇所包围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10+s(300)李玉祥2月21日下午在本报编辑室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12+s(300)浙江庆元兰溪桥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14+s(300)福建屏南千乘桥内神龛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16+s(300)福建屏南千乘桥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18+s(300)福建屏南万安桥是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20+s(300)浙江泰顺泗溪桥
http://bjyouth.ynet.com/img.db?27961922+s(300)
  踏遍深山寻访浙闽两省廊桥揭开尘封千年古桥神秘面纱———

  本期临时主编 李玉祥

  现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特约编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1992年承担江苏美术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署“八五”重点图书《老房子》画册拍摄编辑工作。现已出版《江南水乡民居》、《皖南徽派民居》(上、下)、《山西民居》(上、下)、《福建民居》(上、下)、《土家吊脚楼》、《侗族木楼》、《北京四合院》、《四川民居》、《云南民居》、《贵州民居》、《浙江民居》、《开平碉楼与民居》、《西藏寺庙与民居》等十多卷本。



  1999年为三联书店策划编辑《乡土中国》系列图文书,现已出版《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徽州》、《武陵土家》、《泰顺》、《水乡绍兴》、《闽西客家》、《晋中大院》等。

  ■组稿手记

  ◎李玉祥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主题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各民族社会发展所积累和创造的一种生活形态和文明形态,它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心血。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瓦解、消失、涣散、泯灭。关注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记录那里的建筑、衣着、饮食、手艺、节日、婚丧等等,无疑是件非常有文化价值的事。那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家园。我们希望留住这些即将远去的农耕文明的目的,是想在这地球将走向一体化的今天,留住那些有价值的文化传统,宣传那些具有人性和灵性的文化个体。

  近二十年来我走进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村庄,跨过无数座美丽的古桥,推开过无数厚重老房子的大门。日暮乡关,当我重新回到现代化大都市里,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梦游者,所有经历过的一切都仿佛是一场梦。老房子正逐渐离我而远去,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乡土中国也逐渐模糊、消逝。

  在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强大攻势面前,农耕文明不堪一击,毫无还手之力,我们眼睁睁地目睹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所取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那“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语)的美好景象已逐渐走出我们的视线,被人们所倾慕的农耕文明只存在于痴人说梦里,我们当下所要做的不过是将一个个美丽农耕图景用镜头记录下来,用影像留住老房子那动人心魄的美丽。作为一个游离于体制外的自由人的力量是非常单薄的,这么多年来仅靠自己独自一人去面对所有的一切,的确是有些力不从心,迄今为止从没有得到社会的赞助没有向朋友们借过一分钱,所有的都是凭自己的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够做多少就做多少。

  我新写了有关浙闽廊桥的文章,选用了一组我拍摄的照片,共同组成了这个版面,就是想让读者朋友知道我们的祖先曾是那么的智慧,他们留在大地上那些美丽的廊桥,是我们人类共同的遗产。

  闽浙两省交界,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明代景泰年间,为了庆祝景泰皇帝的生日,浙西闽北的地方官员奏议新设浙江的景宁、泰顺、庆元和福建省的寿宁四县。这四县的名字取其头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了“景泰寿庆”赋予吉祥意味的词。

  地处浙闽交界的大山之中,境内层峦叠嶂,百川纵横。有溪必建桥,昔日的先民经过艰苦创业,在越溪跨涧架起了一座座廊桥,这些犹如彩虹卧波的廊桥连接着深山古道,让天堑变通途。他们再也想象不到,他们当时为了行路方便而建造的造型各异的廊桥,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一份深厚而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这其中又以木拱廊桥极具特点,它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结构与泰顺木拱廊桥结构完全一样
提起木拱廊桥肯定要说到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上那座汴水虹桥其结构与泰顺木拱廊桥结构完全一样。多少年来人们以为虹桥的技术已经失传,人们不知道在泰顺及其周边地区还保存着大量类似的木拱桥,这种桥在学术上管它叫叠梁木拱廊桥,当地老百姓管这种桥叫“蜈蚣桥”。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于20世纪70年代组织专家对浙南叠拱廊桥进行考察,确认浙南存有不少叠梁木拱廊桥,此处廊桥的构造与北宋年间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构造完全相同。这一发现,被形容成“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侏罗纪公园”,尘封了9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现天日。



  有关廊桥在文艺作品中有不少美丽的描写,特别是几年前由美国好莱坞两位巨星主演的影片《廊桥遗梦》,更是为原本默默无闻的廊桥增添了几分浪漫的色彩。其实那部电影中的廊桥在我看来,简直就不值得一提。我看过中国许多十分精彩的廊桥,不论从那方面都是那部电影中的廊桥所不能相比的。

  现今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不到110座,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浙闽两省交界,其中单是福建寿宁与屏南两县的木拱廊桥就占了30多座,其中寿宁占了19座,屏南13座,占了整个木拱廊桥的五分之一之多。这些廊桥历史悠久,年代序列齐全,因而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

  ■许多专家原以为这种古老的造桥技艺已经失传了

  我对廊桥的关注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我在南京正从事中国《老房子》画册的拍摄与编辑工作,在编辑《老房子———福建民居》卷时,我就曾经来过闽北地区拍摄那里的民居与廊桥,我还在画册里收录一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廊桥。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我应邀来北京三联书店从事图书策划与编辑工作。当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乡土建筑保护与研究的开拓者陈志华先生给我推荐上海交大一位研究生的论文,论文的内容是研究浙江泰顺县有关木拱廊桥的,我看了以后就被其内容所吸引,将此内容作为书的选题而上报。

  为了配合图书的出版,我将在浙江泰顺所拍摄的廊桥图片与刘杰所写的廊桥论文,交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老单,老单在杂志上以重点篇幅予以登载,封面选用的是我在文兴桥抓拍到的一幅照片,画面是时髦的女郎与她朴实的乡下父母回老家过年的情景,他们匆匆行走的背景是泰顺的文兴廊桥。那是我的一幅比较满意的照片。文章的标题好像是《泰顺廊桥与〈清明上河图〉》。

  在杂志上登出后反响很大,浙江泰顺廊桥就被我们介绍出去,浙江庆元、景宁及福建闽北的廊桥也在我们的推介下开始浮出水面。我想,这多半与这种中国古代古老的造桥技艺被披露有关。正像专家所研究的,这种古老的造桥技艺,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画中的汴水虹桥十分相似,许多专家原以为这种古老的造桥技艺已经失传了,可没料想就在浙闽交界的大山里还遗存着由这种技艺所建的廊桥。

  与张择端画面中的虹桥稍显不同的是,浙闽的桥均在桥体上建有精美的桥屋,我想这多半与南方多雨的天气有关。廊桥正是在给百姓以便利交通的同时,又针对南方多雨的特性,给百姓提供了一个躲避风雨与乘凉歇息的场所。在廊桥内有可供休息的长条廊凳,它既是桥体组成的一部分,又是百姓在此可坐可躺可一起聊天的休息场所。桥中央设有神龛,可以供往来的百姓在此烧香拜佛。至于与廊桥有关的传说与故事则更多,每一座廊桥都拥有它美丽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我们只好在每家停留的时间控制在一刻钟

  在过去的2007年里,我曾经多次造访闽浙两地,特别是福建的寿宁县,这个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浙闽交界处的大山之中,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此担任过知县,在他所著的《寿宁志》中多次用“岭峻溪深”来形容该地区。2000年春节,我与上海交大的刘杰教授及德国《明星》杂志的记者到泰顺进行拍摄,大年初一,我们一起从泰顺县城出发,仅十多公里就到了名叫犀溪乡的地方。这里,不仅村落非常完整且规模大,而且,还残存好几座木拱廊桥。这里,从来没有来过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尤其是个高两米的德国《明星》杂志记者夏普和摄影师吴尔夫,成了村民追逐合影的明星。因为,偏僻的山沟里从来也没有来过老外,更不用说是会说地道中国话的老外。客气的老百姓争先恐后拉我们进他们的家里吃饭。使我们非常为难的是,我们真的不好选择应该去那家。因为,不论去哪家都会得罪另外没去的人家,我们只好在每家停留的时间控制在一刻钟内,这样,我们就品尝到了百家饭。中国人春节的饭菜实在是太丰盛了,许多在外辛苦打工一年的年轻人都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年,他们给偏僻闭塞的乡村带来许多生气,尤其是他们花哨的衣装给朴素古典的乡村增添了异样的色彩。
犀溪的民居与廊桥非常精彩,尤其是河边那些由巨大的鹅卵石做墙基,夯土筑砌的墙面的老百姓所居住的民居非常厚实,与四周环境的关系非常和谐。2001年春天,乡土中国《泰顺》一书出版,我与刘杰陪同陈志华先生再次来泰顺,在泰顺期间我们与当地有关人士交流,寿宁县文化馆的龚迪发馆长特地也从县城赶来,有关给寿宁做书的想法就是在那时刘杰酒后提出来的,这之后,我与刘杰几次来寿宁进行此项前期工作准备。一晃几年过去了,此书终于在去年正式出版,算是给寿宁人民一个交代吧。



  经历了这么多年,原先没多少人关注的老房子及与其相关的廊桥等古建筑,经过我们的努力,通过出版与社会各界的呼吁,其应有价值开始被人们关注。在它撩去历史的尘埃之后,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容光。

  2008年2月21日改写于京西滨角园

  ◎文并摄影/李玉祥

杭州野狼 发表于 2008-2-24 10:35:56

清明上河图呢?我很好奇啊!哈哈
有对比照片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