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笨钟 发表于 2010-8-4 22:47:35

潇贺古道寻“脚印”



聪明的瑶家人,将亭台楼阁巧妙融入那座座风雨桥中
潇贺古道寻“脚印”(二)


广西日报   2010-08-04          ■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本报通讯员 廖煜彧 陈 妮 文/图




http://www.gxrb.com.cn/res/1/20100804/76941280873649343.jpg
回澜风雨桥


http://www.gxrb.com.cn/res/1/20100804/16911280873649343.jpg
青龙风雨桥


  □本报记者 罗劲松 本报通讯员 廖煜彧 陈 妮 文/图
  漫漫古道,风雨兼程。一群客商、挑夫,风尘仆仆由湖南江永越过山岰进入广西地界,一路好奇地观赏着富川瑶乡的奇山秀水。才过油沐乡,突然乌云压顶,风雨骤至!此时前不着村后不巴店,正焦虑间,忽见前方黄沙河畔回澜风雨桥正静静卧于路旁!欢呼声中,众人相拥奔入桥……一晃300多年过去了,当记者一行7月上旬沿潇贺古道一路走来时,回澜风雨桥仍旧静静卧在黄沙河畔。
  回澜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重修。“回澜”之名,据说取自韩愈《进学解》中的名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看多了现代桥梁,面对古人留下的风雨桥,总觉得特别亲切。乍一看,回澜风雨桥更像一座水上楼阁。在三券石拱和石砌桥亭上,盖着两层楼阁,一层为方形砖屋,二层为歇山顶漏窗木楼,青瓦盖顶,梁檐飞翘。桥头一座近4米高的二层亭阁卓然而立。亭内36根圆木柱,以抬梁式构架与榫卯结构相接,细细查看,竟没找见一根铁钉!整座桥长37.5米,宽4.6米。桥两侧立有木栅栏和长条木凳,供往来行人憩息、避雨,观赏田野风光……
  沿黄沙河继续前行,在距回澜风雨桥不过一公里的古道旁,又见另一座风雨桥——青龙桥。回澜、青龙两桥,似夫妻,像姐妹。模式风格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区别。青龙风雨桥比回澜风雨桥晚建10多年,也由石拱、桥亭、阁楼三部分组成。桥长26.7米,宽4.7米。桥头三层亭阁下大上小,逐层递收。一二层为砖屋,第三层四壁均开有镂花木窗,登至阁顶,环顾四壁,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
  风雅别致的风雨桥,是瑶乡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在当地老人口里,每座风雨桥,都能讲出浪漫故事来。回澜风雨桥与青龙风雨桥在当地人眼里,是一对鸳鸯桥。它们的故事,美丽而凄婉——
  年轻英俊的富川油沐才子何廷枢,与隔河相望的双园栎村美丽灵慧的瑶族姑娘盘兰芝相爱。正当两人准备成亲时,盘兰芝却被皇上派到瑶乡选美的钦差大臣选中,进了皇宫。伤心的何廷枢发愤读书,赴京赶考高中进士。此后,官至监察御史的何廷枢被御封为八省巡案,赴边关除奸抗倭。入宫的盘兰芝在封为皇妃后,遭野心勃勃的柳皇妃妒恨污告,最终被贬回家乡。在家乡,听到讹传何廷枢因抗倭为国捐躯的消息,盘兰芝悲恸欲绝,便在黄沙河上建起青龙风雨桥以纪念心上人。桥建成当天,盘兰芝高叫着何廷枢的名字投入黄沙河中。衣锦还乡的何廷枢面对青龙桥,不禁潸然泪下。为表达不离不弃的情怀,便也在黄沙河上建起回澜风雨桥。
  后人面对这一对鸳鸯桥时,大发感慨:“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
  传说含有太多浪漫色彩。从桥上碑帖可知,现实中的何廷枢,在告老还乡后曾资助重修回澜风雨桥,并撰写了碑记。
  在富川境内的潇贺古道上,先后建起过近百座风雨桥,如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尚有25座。瑶家的风雨桥,主要用途似不在交通,而在供人休憩、美化环境、净化心灵。正如瑶家人所言:“造就福桥生俊杰,培育济渡毓钟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潇贺古道寻“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