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一泉 发表于 2004-6-4 10:34:54

仁厚刚直的林杞

<P>林杞(1076~1140),少名玉伟,字茂南,宋平阳归仁乡39都泗溪(今泰顺泗溪)人。历任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地方官。林杞居官清廉,不畏权势,为政仁爱宽厚,深受百姓的爱戴,为宋朝政绩较为显著的望官。
林杞于徽宗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先任常熟县尉,后迁雍邱县丞,不久改任江南东路转运司管勾帐官,接着提升为乌程知县。因施政有方,成绩突出,被召为诸王府教授。1126年饮宗登位。林杞因有政声,被提升为湖南提举。长期以来,由于皇帝无能,奸臣当道,致使国力日弱,于是北方金国趁机于宣和年间南下,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继1126年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后的同年12月,金兵再次围困京城。随后,又举兵南下。大江南北岌岌可危!在这危难之秋,林杞以大义激发湖南百姓的卫国情绪,发动军民积极设防,防患未然。湖南因此免于兵燹。
京城被围时,被贬南方的李纲在江宁接到诏令,领兵入京勤王。行至长沙,闻悉林杞的智慧才能,即命其率领湘兵一同入京救援。尚未至京,已闻京城沦陷,徽宗和钦宗被掳北上。1127年,高宗继位,起用主战派声望最高的李纲作宰相。李纲在高宗面前极力推荐林杞,说林杞是个大才,将来必有作为。高宗遂召其为吏部尚书郎。不久,李纲遭到主和派的排挤和弹劾,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李纲名过其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为相”。据说,当年林杞曾不避险恶,毅然上书为李纲辩白,说李纲赤胆为国,心向社稷,今如罢免李纲,有谁能比李纲更有威望和能力?高宗不听,李纲落职而出走。林杞因李纲的落职出走而黯然伤怀,深感在这种环境之下难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上书请求到地方干些有益于民的实事。高宗准其所奏,出林杞为湖南转运判官,后改福建转运判官。
不久,高宗难迁。随从护卫的统制苗傅、刘正彦作乱,王世修、吴湛、张政等助逆杀枢密使王渊,并劫持高宗逼其让位给他年仅3岁的儿子。御营统制韩世忠率兵平乱,王世修、吴湛被捉拿伏诛,苗傅、刘正彦和张政于慌乱中出逃,避于闽中。韩世忠率部追获苗、刘后领兵北还,最后一名逆贼张政被林杞擒获。正直风强、疾恶如仇的林杞认为张政失罚多时,罪不应留,一气之下杀了他。对于此事,那些平素嫉贤妒才的朝廷权官就以擅自诛杀朝廷逆贼为理由弹劾林杞,林杞因之蒙冤削职,被安置到连州。
1131年,高宗改元绍兴。御史中丞辛炳为林杞蒙冤事上书高宗,极力为林杞洗脱罪名。高宗追想往事,念及他的忠直诚恳,下旨林杞官复原职。不久,提升林杞为池州知州(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全面主持池州事务。林杞在池州任职4年以来,勤政爱民,抑强扶弱,除暴安良,公正廉明,深得百姓的爱戴。
绍兴五年(1135),李纲复起,任江西按抚制置大使,派人到池州请林杞入幕帅府。年近花甲的林杞大喜,心想:这是最后跟随李纲光复北方而报效朝廷的大好时光了。正当林杞准备老骥出枥,以期实现青年宏愿之时,朝廷再次发生主战和主和两派之争。最后,高宗听从投降派秦桧,力主和议,于是李纲不得重用,最后郁郁而死。
李纲死后,林杞深感伯乐已去,报国无门,遂辞官归里。1140年林杞老死于家中,享年65岁。原葬闽长溪县(今福鼎县)大林口林湖垟。1987年因此地被水库淹没,于同年11月改葬泰顺县泗溪镇祠堂坪(枫树坪)。(录自《浙南山城—泰顺》)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4 10:38:31编辑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仁厚刚直的林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