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7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福建古桥独具建筑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7 13:3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福建古桥独具建筑魅力
2009年11月17日 11:20   福建日报   记者 张颖
=============================



资料图片:安溪县龙门镇桂瑶村古桥(来源:泉州晚报)

15日,在“2009年中国古桥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古桥学术交流会”上,记者就福建古代桥梁现状和保护话题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宝春教授作了对话。

闽中古桥甲天下

记者:福建古桥众多,类型丰富,成就突出,陈教授能否就这方面的情况介绍一下?

陈宝春:提起中国古代桥梁,人们总忘不了“北赵南洛”,赵州桥为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作,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梁桥的代表作。南宋后,由于政治中心南迁以及工匠的大量涌入,福建的桥梁进入繁盛时期,在材料和技术上都有所创新。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梁桥和木拱桥,这与北方的石拱桥和木梁桥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福建古桥独特的建造特色。

当代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古代桥梁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石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和它们相比的。”

记者:别人是石拱木梁,我们是石梁木拱,那么在技术上是不是也有许多人无我有的创新?

陈宝春:在建设中,泉州洛阳桥创造性地应用了“筏形地基”、“浮运架设”等技术,在桥梁技术发展上抒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筏形地基”,就是针对洛阳江入海口淤泥多的实际,利用抛扔石头挤开淤泥,形成坚实基底后,再建桥墩,这是世界最早应用此技术的桥梁。

而“浮运架设”则是能工巧匠利用潮汐涨落原理,将石梁放在船上,涨潮时开进架设,退潮时退出,解决了古代没有大型吊装设备情况下的大型石梁的架高难题。

洛阳桥之后,福建修建了大量的石梁桥,其技术不断发展,如泉州金鸡桥和福州万寿桥中应用的“睡木沉基”基础。而漳州的江东桥重近200吨的石梁架设问题,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木拱桥方面,福建多雨,因此木拱桥设有廊屋,不仅可以防雨,延长木构件的使用寿命,而且增加桥的自身重量,有助于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桥面木纵梁系统,不仅使木拱桥的坡面变成平坡坡面,有利于车辆和行人通过,而且参与了主拱的受力。此外,木结构连接技术从捆绑连接发展为榫卯连接,整座桥不费寸钉,造桥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凡是到过福建的人,都会感到‘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说,确非过誉。泉州洛阳桥、漳州江东桥等等甲天下的闽中桥梁,都是福建人民的光荣,中国人民的骄傲。”

保护从研究开始

记者: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厚重的历史财富,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与使用这些古桥呢?

陈宝春:古桥的保护要从研究开始,通过研究,为古桥保护和申遗提供依据。目前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抢救性保护。因为中国自古都是“匠人修桥,文人记桥”,缺乏修造技术资料方面的记载,造成古桥研究文献资料匮乏。

我们成立了福建古桥研究中心,就是希望改变古桥研究保护的落后状况。通过开展福建古桥调研,收集数据,创设模型,用技术性语言把古桥记录下来,建立古桥保护科学体系。下一步将召集福建的古桥民间人士进行交流,共同把这方面工作做好。

这样,我们就能够对古桥进行科学评估,并提出建设性保护意见。例如古桥危险等级的判断,哪些古桥急需抢救,哪些古桥需要加固,分别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次序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同时,要注重在使用中保护古桥。桥本身是功能性建筑,用于交通为主,除了一些标本性的古桥外,一般的古桥应继续发挥其原有的交通功能,以体现它的价值。现在有些木拱桥因建设需要而搬迁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失去了作为一座桥梁存在的价值,是不合适的。同时,对于新建的桥梁可以考虑借鉴采用古桥的技术,使其在应用中发扬光大。

记者:近年来,木拱廊桥声名鹊起,对于古桥申遗,您有什么看法?

陈宝春:我认为福建的石梁桥完全可以单列申遗,应该以泉州的洛阳桥、安平桥,漳州的江东桥,福清的龙江桥等作为代表性桥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并系统地进行研究与保护。

近几年,虽然木拱桥的研究较热,但研究的视角多以建筑史学、建筑美学、社会作用、文化价值为主,对木拱的受力与结构特性,缺乏桥梁工程学和结构工程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因此,从结构工程学和营造技艺看,应以“中国木拱桥”来申报世遗而不应该是“木拱廊桥”。一是因为木拱桥的核心技术在于木拱结构,廊是附属结构;二是以《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为代表的早期的北方木拱桥没有廊屋,以“木拱廊桥”申遗将割断现存的闽浙木拱桥与它们的联系。前不久,“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刚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中国木拱桥”申遗,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一致,顺理成章。

新闻链接:http://www.ce.cn/culture/old/200911/17/t20091117_20438930.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