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7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古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14 17:1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见<p>泰顺文博馆一泉告诉我,泰顺准备把“千年古道”报为文保单位,这是继古廊桥、古民居之后的再一“古”。此举似有敝帚自珍之嫌,可从他的自信与对古道文保价值的认知中,我还是感觉到了古道留存的历史意义。</p><p>说实话,无论别人怎么评价古道,单从个人情感上去看待这个设想,我估摸着是可信与可行的。首先是我对古道寄托着一种情怀,从年少的模糊的记忆中开始。当然,不是因为个人好恶,才去肯定古道申报——当然也不完全排除这一点。而是她确实有着四季四时的变幻风韵,风景里是石阶有致,是绿阴婆娑,是流水潺潺,是松涛涌动,是蝉鸟和鸣,是驿站飘摇……总之,是逐渐铺展开的写意图,你坐在古道的任何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上,都是画中动态的标注,在眼前的实物和心灵之间,形成一种依稀的感应。</p><p>小时候从老家出山的交通,有水路也有山路,但总体上是不便捷。因此,古道常常是想走就走的选择。走的人多了,一块块青石就被草鞋、布鞋或者赤脚担夫的步履,给磨得油光锃亮。走着走着走累了,随意滞留于阴影下的石阶上,就可以席地而坐。当然,此时是个不知道该欣赏和品味什么的年龄,自然也就不会有今天怀古思幽的怅然心境,但感觉风是甜的,路边的水是甜的,特别夏日在知了的鸣叫中,往往会体验到一种空旷而自由的山野情趣。</p><p>这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的古道,历史的身影在上面已逾行逾远。有些湮没在杂草丛中,有些截断在建设需求中,完整保留着的,已经不多。但在几个山区县还有,像文成、永嘉等地的枫林古道。可对于这种留存的看重,估计该首推泰顺,意欲把古道申报为文保单位或者以后真的申报成功了,泰顺算是开了先河。</p><p>泰顺古道和其它地方的古道一样,被岁月侵蚀得厉害,已不可能跨州越府,连贯成原先的数百公里或者更长一些。鲁迅先生说,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对古道,是走的人少了,便不成路了。但无论如何,在泰顺县境内保存完好的十余公里或更长些,则一点不稀奇。只是这样的留存,山区人包括泰顺人,一般认为不值得夸耀,开发滞后传承下来的古迹,往往有其它意味,比如说封闭和由封闭造成的落后等等。一些深宅大屋,就有着和古道基本相同的属性,外人眼里是风景,百姓并不珍重,他们身处“风景”之中,是一种走不出“风景”的无奈和怨叹。</p><p>泰顺古道,有两种类型,一种属于官马大路,一种属于乡间古道,这和现在的省道、县道和机耕路的差异相去不远。据史料记载,泰顺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后,从县城通往邻县的古道有六条,分别是泰顺至温州大路、泰顺至桐山大路、泰顺至景宁大路、泰顺至平阳大路、泰顺至寿宁大路、泰顺至福安大路,这些古道用石块铺砌,宽不过米,道旁三五里地,便建有歇脚凉亭,甚至有茶摊,有行善之人提供的免费茶水,“古道热肠”,恰如其分。现在凉亭还有,但更多已扛不住岁月负荷,黯然终结。而曾经的大道呢,已成为不小心浸水的山水画,模模糊糊了,只留下一团墨迹。这和现在引来很多人兴趣的“茶马古道”,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应该肯定的是,这两种类型,放到今天,其一该是现在的省道,是出山的;另一类的乡道,在县境内斜逸,则可以看成是明清时期的“康庄大道”。</p><p>古道各有不同的行进线路,试的是脚力,没有像现在公路的盘绕,陡峭处,几乎直立着。后面人的头,能顶着前面人的腰,一排人走,“跌下一个,压倒一片”的说法很形象。一般说来,古道最具特色的,还应该说是沿途的树木。古木的姿态呈冲天状,松树、枫树居多,杂木也有,遒劲苍老,华盖盘郁,绿阴匝地。道旁的树,像城市的行道树,有成荫遮雨功能,即使往纵深了去的森林被砍伐得一塌糊涂,这些古木总能够存活下来,久而久之的几百年历史,就葱葱郁郁地长成了一条“走廊”,它们长在古道两旁,见证了古道上行走的岁月,并把岁月转换成了属于自己的今天。现在,很多古道形迹难辨,但顺着两边古树的缝隙往前去,斑驳的路面,肯定是原先的古道。</p><p>留存在泰顺现在最出名的古道,应该属天关古道,从县城罗阳到岭北,有10余华里。其中从岭北村尾村至白溪村岭头庵的一段,长约5华里,是古道的精华区。古道名字诱人,爬行难度也大,我从岭北出发爬古道,去的时候天气不错,薄薄的阳光被绿阴撕碎了洒下来,路边是汩汩的清泉,泉水粘不上些许的尘埃,清澈得令人发愣。只是从岭北出发的一段古道,都是新铺的路面,寻不出多少古意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原先的路面糟踏得厉害,已经很难行走了,现在是出于旅游考虑的投资重修。陪我走路的村尾村主任说,现在这条古道的人气比通了公路前还旺,城里人选在周末,拖家带口步行到岭北,将欢声笑语掷在了古道的石阶上,吃了午饭或晚饭,再搭车回城。</p><p>我最初想的是,城里人再走古道,应该是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吧,但真正走在古道上,就知道了这个想法其实太简单,“锻炼”,也许是一个动机,但肯定不能涵盖全部。层层叠叠的古树与古道上寂静的氛围,是一种让人走在时光隧道中的心境,徒步在几百、上千年前的古道上,应该是对历史的追思,是复活了一种幽远的古意,起码,我是背负着这样的虔诚来看待眼前实物的。古道的深邃写满岁月的沧桑,不禁让人怀想故人修筑古道时的不懈,耳畔也似乎听到那悠悠远远的号子来。</p><p>马致远写《秋思》,写了古道但过于凄凉,“古道西风瘦马”,我属马,算是瘦马吧。但夕阳西下,断肠人不在天涯,在古道延伸着的、被时光湮没了的岁月长河中。</p><p>(温州日报&nbsp;&nbsp;&nbsp; 2006年10月13日)</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