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7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黎川廊桥] 红星闪耀篁竹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8 11:4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仅仅是一个章节,而有的篇章却常常值得我们后人去细细咀嚼和品味。当我又一次驻足黎滩河上游的篁竹街,轻轻地走进这条小街,小街悠长而静谧,仿佛也沉浸于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之中。
  这是一条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小街,中间一条青青的石板路,仄仄地向前延伸,小街两旁是几座古老而高大的旧式厅堂,和零星分布的几间店铺,厅堂外的高墙和小街边的古井,还依稀留下了当年小街曾经的市井繁华痕迹,也镌刻着许许多多“红色”的历史记忆。黎滩河在它的侧畔静静地流淌,小街的一头,连接着横跨在河上的两座廊桥,小街就在两座廊桥的连接处,朝东一直伸展,举目远望,是横亘于闽赣两省边际巍峨绵延的武夷山脉。
  抹去岁月的风尘,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条“红军街”,去阅读曾经发生在这儿的一段“红色”历史吧。
  
  1932年12月30日,黎川县城篁竹街潘家大屋前地势开阔的李树坪,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阅兵誓师大会,在这里举行,红一、三、五军团共7万多指战员和1万多工农群众,接受中央军委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检阅。
  为了激励红军战士,英勇抗击蒋介石对闽赣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发动苏区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当晚,特意安排了一场文艺演出,地点选在离篁竹街8里地的三都村一座古祠堂,参加演出的红军“将演将,兵演兵”,红军将领与战士同台表演。
  红军将领(林彪扮演):“你是蒋介石吗?”
  蒋介石(罗瑞卿扮演):“是!”
  红军将领(林彪扮演):“怎么叫我们抓住了?”
  蒋介石(罗瑞卿扮演):“我的飞机坏了。”
  红军将领(林彪扮演):“你怎么长得那么瘦?”
  蒋介石(罗瑞卿扮演):“我成天算计着怎么坑害人民,怎么卖国求荣,消耗太大。”
  红军将领(林彪扮演):“怎么不吃补药?”
  蒋介石(罗瑞卿扮演):“吃了也没用,心肝坏了。”
  ………………………
  这是文艺演出晚会上话剧《庐山之雪》中的一段现场对白。隆冬时节,在寒冷的空气里,三都村的那座古祠堂,四周点燃了篝火,台上台下,欢声雷动,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融成一片,气氛十分热烈。
  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总部驻扎在篁竹街,总司令部就设在单家大屋,第一方面军一万多指战员,担负守卫以黎川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北大门的责任,鼓舞士气和宣传发动苏区群众参与抗敌,成为了红军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这部由红军指战员集体创作的四幕话剧,剧情是:蒋介石在庐山训练了大批军官,并指挥围攻江西中央苏区,但在红军英勇抗击下,军事“围剿”接二连三地被粉碎,像庐山的雪,在太阳照射下,融化净尽,最后,蒋介石被红军活捉,接受红军审问。前面的对白场景,就是《庐山之雪》第四幕里的一节“审问蒋介石”。
  在《中国话剧百年》的教科书中,《庐山之雪》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历史上第一部“红色戏剧”,它强大的演职人员阵容,甚至令后人难以置信,剧中没有专业话剧演员,他们都是红军中赫赫有名的高级指挥官,剧中的红军将领都由本人扮演,其中还有后来成为人民共和国的三位“元帅”:红一军团长林彪(男二号)扮演红军司令员,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领衔主演)扮演红军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男三号)扮演红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建国后的大将、总参谋长)则扮演反面主角蒋介石,同时兼任总导演。演出前,红军宣传干部李卓然只写了《庐山之雪》的剧本大纲,情节和对话都是演员根据剧情发展和场上气氛,现场编排,即兴表演。
  这一晚,红军从篁竹街出发前往三都村,红军军帽上的那一颗颗红星,寒夜里,显得格外鲜亮,在篝火的映衬下,闪耀在苏区的夜空……
  
  2006年6月,篁竹街潘家大屋墙壁上,最新发现的一幅“红色标语”,跃入人们的眼帘。
  1.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2.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
  3.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
  4.推翻军阀国民党的政府。
  ………………………………
  这是一幅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标题是:共产党十大政纲,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这幅标语字大若拳,以繁体毛笔字竖排书写,笔力遒劲,墨迹清晰,保存完好。
  正是在这幢潘家大屋,1933年7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正式宣告成立,并成为红军第七军团临时总司令部,肖劲光被任命为军团长兼政委。
  这是一支在中国革命的硝烟战火中诞生和壮大的队伍。
  1931年5月,总政委毛泽东、总司令朱德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在福建建宁县歼灭国民党第五十六师(刘和鼎师),红一方面军乘胜进驻篁竹街,并着手开辟和领导建(宁)黎(川)泰(宁)革命根据地的工作,这一地区位于中央苏区的东北部,是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联系的纽带,在政治、军事上占重要地位。这期间,毛泽东多次在重要信件中指出“闽赣边地区是个好区域,地势偏僻,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之弊,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的战场,有款可筹,不愁给养,群众很多,可以扩大红军。因为这些条件,我们应该在这区域作长期工作计划”。遵照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指示和部署,1932年10月,中央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也由建宁迁入篁竹街。
  随着闽赣苏区形势发展,为争取这一区域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同时扩大红色苏区,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北苏区的联系。1933年5月10日,按照周恩来的提议,经党中央批准,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苏区北部防线的战略要地黎川湖坊成立,正式建立以黎川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东北防线区域,下辖闽赣边区黎川、建宁、泰宁等二十一个苏区县,中央指派顾作霖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邵式平任闽赣省苏维埃主席,肖劲光被任命为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和领导下,苏区黎川县的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踊跃参加红军,投身抗敌斗争,仅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黎川县志》里所列的就有976人,他们浴血奋战,英勇献身,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
  1933年7月,闽赣省各级主要部门迁入黎川县城,与篁竹街红军总部一桥之隔的邓氏家庙,成了闽赣省委、省政府的临时工作机关,那座横卧在黎滩河上,连接篁竹街与邓氏家庙之间的新丰桥,留下了红军指战员昂扬振奋的身影。
  每一天,红军指战员来往于新丰桥两边,穿行在篁竹街上,红军军帽上的那一颗颗红星,像燎原的星星之火,闪耀在闽赣边际红色苏区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
  
  “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团村战役”后,彭德怀写了这首诗,诵读之后,震撼人心,常常让人联想和感受到,红军将士把自己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
  1933年12月12日,国民党军以二个纵队、六个师的4万余兵力,分3路,向黎川篁竹街东南面约6公里的团村地区,发起猛烈进攻。当敌军行进至团村,进入红军的伏击圈后,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一部共1万2千人,与敌展开激战。
  这是中央苏区红军揭开第五次反“围剿”序幕的一次重要战役。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50万兵力,采用持久作战和堡垒战术,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总司令部在紧急布署作战方案之后,随即由篁竹街迁往德胜关,作战指挥部设在团村以东的华盖峰,主力部队则驻守在团村地区各个前沿山头,设下作战伏击圈,迎击敌人。
  然而,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权,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国国情、却得到共产国际信任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他们依靠“单纯防御的阵地对垒”的错误战略,实行分兵作战,致使红军遭受到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失。战斗中,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张锡龙,牺牲在团村的前沿阵地,第十五师师长(少共国际师)吴高群身负重伤后逝世。
  《彭德怀自传》回忆“团村战役”,指出:如果当时我一军团在,一、三军团靠拢作战,敌三个师十五个团当能全部歼灭……。敌第五次“围剿”就可能被粉碎,历史上也就没有二万五千里长征了。
  12月15日夜,为了保存红军实力,主力红军退出战斗,撤往泰宁和建宁,实施局部战略转移。
  篁竹街畔黎滩河,武夷山巅华盖峰。红军烈士不朽的英魂,永远留在了这一方青山绿水之间,留在了闽赣中央苏区的红土地上。
  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当年战火纷飞的战地山岗,也染红了红军军帽上的那颗五角星!这一次,红军从篁竹街出发,一路前行,踏上了新的征程,去迎接新的战斗和辉煌……
  
  如今,新中国已经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辉大道,在篁竹街,在“闽赣故都”黎川,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少先队员至今还在传唱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一首主题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长夜里,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中,红星闪闪把路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作者:江西黎川涂建腾博客http://jxlczs.bokee.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