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遗产讲坛] 端午节申遗成功,会否重复“中国式申遗”的荒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4 16:4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端午节申遗成功,会否重复“中国式申遗”的荒诞?
2009-10-04  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四倍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文汇报》10月3日)

如果了解与韩国关于端午节“抢注”争议的话,我国端午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可能是让民众和一些人士兴奋的信息(编者按: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相同或相似内容均可申报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本不存在“抢注”一说)。不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民间文化研究专家刘守华尽管指出“端午习俗成功入选是名正言顺,众望所归”,但是,却也表示申遗成功并不是最终目的,提醒国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并加以传承、发扬才是目的。

众所周知,当下一些地方热衷于申报,其意不在保护,在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有的为了申报文化遗产名录,强行制造“民俗”。还有的地方申遗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使许多文化走形变味。“申遗热”的背后揭示了一种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病:重申报、轻普查,重效益、轻保护,而其背后的申遗困境,则是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关报道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项目有申遗意愿,其中列入预备申报清单的项目有60多个。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因此,我国完成所有项目的申报至少需要一个世纪。这样的景象只能用荒诞来形容之———“中国式申遗”,但是,无论多么荒诞,无论多么违背常识,“中国式申遗”都不会停止。

各级政府都在热衷于寻找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认可的地方传统和文化遗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的功利追求。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批评,对所谓纳西古乐的争论就是明证。学者阮仪三曾明确指出:“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参观。”因为许多地方已经把文化遗产当做可以生财的资源进行发掘,并且,申报地方的文化遗产可以获得来自上级的重视,这也是众多地方密集“申遗”的原因所在。

现在,传统或文化遗产已然成为重新建构地方认同的重要资源。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把认可的遗产冠以“人类”,目的就在于强调这些遗产属于全人类,它既属于某一国家又属于全世界。进一步说,就是我们不能在“申遗热”中迷失,既要寻找传统的本原,而不是为了利益生硬地把本不属于传统的东西强加于所谓的“传统”,又要避免掉入政绩和利益的陷阱之中。

“申遗成功并不是最终目的”是一种难得清醒,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不是申请得越多越好,申遗工作应更理性、更健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