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7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第一届] “我想为故乡做点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0 17:0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为故乡做点事”
2009年11月10日 09:21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中)与吴松弟(左)刘杰(右)三人在地球观察组织2005年年会泰顺项目展板前合影。

“我们有许多探访泰顺的理由。它拥有非常优美的自然景致——包括自山中奔流而出的河水、温泉以及与世隔绝的山谷。其桥梁群与古老的村落使得它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由复旦大学教授吴松第、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刘杰编著的《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际考察与研究》一书,系统地展示了三年来中外学者对泰顺历史文化联合考察的成果——

吴松第

泰顺历史悠久,因居浙闽交界处而且人民来自四方,在方言、社会风俗、地方信仰、饮食文化、建筑形态等诸多方面,明显具有不同于相邻地区的地域特点。而且,地域内部的历史文化差异不小,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由于偏居浙江南部的深山巨涧之中,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对出生于泰顺并在此度过艰难的青少年时代的我而言,长期以来让我印象深刻的,只是贫困和落后。2001年,刘杰撰文、李玉祥摄影的《泰顺》一书出版,泰顺数量颇多且独具特色的古廊桥和古民居及反映出来的地方历史文化,开始揭开神秘面纱。不久,我看到此书,开始对故乡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并产生了为故乡做点什么的想法。

大规模田野考察的缘起

2003年,哈佛燕京学社邀请我到哈佛大学进行一年的研究访问。我将刘杰的《泰顺》以及他新出的研究泰顺著名村落的《库村》一书送给包弼德教授,向他介绍泰顺的历史文化。2004年4月初,经我联系并陪同下,包弼德不顾事务缠身,到泰顺进行了三天的访问。为便于他了解泰顺的古代建筑与乡土文化,我请刘杰先生与我们一起同行。

在访问的最后一天,包弼德对我和刘杰说:“泰顺历史文化确实不错,我们三人一起申请资助,开展泰顺历史文化的考察,如何?”我和刘杰极表赞成,于是三人就进行了讨论,确定由包弼德、我和刘杰三人共同担任考察队的领队。当年7月11日,我们三人达成《关于合作进行泰顺历史文物和文化考察的协议》,准备合作在泰顺进行以古廊桥、驿路和民居为中心的历史文物,以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历史经济、文化、家族等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2005年4月15日,由包弼德出面,我们三人向设在美国波士顿的地球观察组织总部递交了项目申请书、项目说明和项目预算等三份文件。地球观察组织是一个旨在保护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的著名的非政府组织,每年在遍及各大洲的许多国家支持数十项考察项目。几个月之后,接到地球观察组织的邀请信,邀请我们参加11月初在波士顿举行的2005年年会。我与刘杰携带着制作好的展板材料,赴美国会合包弼德,一同参加会议。

为了便于选择,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的各个项目组,都要在会议展厅摆出自己的展板。我们的项目展板,展示了泰顺美丽的廊桥和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古民居,以及茂林修竹掩映下的古驿道,格外引人注目。展出的当天,便有20余人在我们展板旁边的登记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地址与联络方式。此次共有100余项目参加展出,有意参加我们项目的人数在各项目中遥遥领先。果然,归国不久,便接到地球观察组织主席的来信,通知将资助我们进行田野考察。此后,他们为我们提供了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支持。他们的支持,主要包括经费资助、志愿者和考察信息发布三个部分。我们的考察,得到2006年包括以上三个部分在内的全面支持和2007年的部分支持,后一年度的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少量经费和在他们的网络上发布信息。

外国志愿者吃苦耐劳

外国志愿者是泰顺考察中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其中不乏年龄较大的人,多位志愿者甚至已接近80岁。他们的职业各种各样,中小学和大学老师,医生、药剂师和护士,政府职员、公司经理以及工程师、建筑师、会计师,无所不包。人员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其他国家。一时间泰顺涌入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多的外国人。他们表现的吃苦精神令人赞叹。当时,从上海到泰顺需乘10小时左右的长途汽车,从住宿地到工作地要经受汽车在沙石路上的颠簸之苦。夏日骄阳似火,仍要坚持野外工作,而所住的小镇食宿条件都不好。虽然如此,他们都没有怨言,工作也相当认真。

由于不懂中文,他们在考察中主要承担测绘、普通照相、全景照相以及古道考察这些工作,但他们对在泰顺看到的异国农村风貌和考察队其他人的工作,无不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并乐于为做好工作出谋划策。每天晚饭之后,虽然已相当疲劳,各位志愿者都会和考察者一起,饶有兴趣地听完各队的汇报、领队的总结和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一些人在开会时还会提出疑问或建议,还有志愿者表达了想参加访谈的愿望。志愿者与考察队员和考察地的百姓和睦相处,有的志愿者之间、志愿者和考察队员之间,还从此结下友谊。

据有些志愿者说,他们已经几次参加地球观察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到过多个国家,有的是夫妻、父子同时参加。仅参加泰顺2006年第二期的志愿者13人中,就有2对夫妻、1对父子。我在感动之余不由想到,参加类似志愿者活动,既可帮助别人,又可到没有到过的地方,观察那里百姓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这些志愿者无疑给富起来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既帮助别人,也可获得自身愉悦的生活方式。

考察收获与后续研究

要在一个县的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田野考察,地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必不可少。在来自政府、民间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下,考察得以顺利进行。

经过2006年和2007年的大规模考察,我们对泰顺全县古廊桥、古民居和古道的分布状况、特点,49个村落和市镇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所得到的各类文献和图片资料大大丰富了泰顺县地方文献数据库。同时,由于考察的村庄数量多、分布均衡,以及一些媒体对考察过程的多次报导,考察活动也有助于当地人民提高文物保护的自觉性,促进地方历史的研究,并有利于泰顺县发展当地旅游业,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当然,如此大规模的考察尚属于面上的普查。虽然大体弄清了泰顺县古廊桥、古民居、古道和一些村庄历史文化的概貌,为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基础,但仍然需要基于某种专业要求的深入考察。而且,泰顺地域文化相当复杂,乡镇、村庄数量众多,我们仍然有超过一半的乡镇尤其是县城罗阳镇尚未考察,未考察的村庄数量更远远超过已考察过的村庄。

基于这样的认识,自2008年开始,几位以前参加过考察的人员开始在泰顺进行深入的后续考察,并帮助国内外的研究者进入泰顺考察。在此同时,我们也利用考察资料,进行多个专题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与学术报告,并撰写有关泰顺考察和研究的著作,逐步将泰顺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展示给人们。

泰顺,这一至今仍然较多地保存着中国传统农村风貌的山区,正逐渐向世人展示她迷人的历史风貌,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来考察与研究。我们期待着研究者在我们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考察与研究,从泰顺的个案,获取有助于研究东南山区乃至更大地域的启发与借鉴。

(本文有删改)

新闻链接:http://rb.66wz.com/system/2009/11/10/101503488.s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