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3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第一届] 廊桥内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1 12: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廊桥内外
温州都市报 记者 蔡榆 文/图
================










“2009•11•07”,对泰顺人民来说,这不是一般的日子——

在省内庆元县加封“中国廊桥之乡”称号将近两年之后,拥有15座“国保”廊桥、拥有“世界最美廊桥(姐妹桥)”的泰顺,总算在这一天获得了认证。

于是,在这个恰逢传统廿四节气之“立冬”的星期六,泰顺人民用热烈的场面、隆重的方式,欢庆“中国廊桥之乡”落户泰顺,祝贺这个对于泰顺廊桥来说可谓名至实归的非常时刻……

于是,本期《地理》避开如当天艳阳一般火热的场面,尝试站在廊桥外看廊桥……

廊桥的命运

桥上有廊屋可供遮风挡雨的桥,在民间一般以“屋桥”、“柴桥”或“风雨桥”相称。古文献上也以极具文气的“虹”桥命名为多,桥梁专家则统称之为木拱廊桥。

1982年年底,泰顺县公布的第一批文保单位中,泗溪的上下桥(姐妹桥)、三条桥被列为保护对象。

资料显示,目前,在浙南闽北地区,还有100多座廊桥。而省内的庆元县境内保留了20多座,其中有三座桥创下了全国之最——现存寿命最长的如龙桥、单孔跨度最大的兰溪桥、单孔廊屋最长的黄水桥。据称庆元木拱廊桥历史连贯,宋元明清4个朝代建造的都有。2008年1月,被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

相比较而言,泰顺境内尚存唐、宋、明、清时期的各式桥梁相当多,其中明清时期木拱廊桥有30多座,溪东桥以造型优美冠景宁、泰顺、寿宁、庆元四县古廊桥之首;泗溪姐妹桥以拥有虹桥的结构,被赋予了“世界上最美的廊桥”美誉。

2006年,泰顺廊桥共有15座被整体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泰顺廊桥成为双“国保”文化遗产,泰顺也成为拥有“国保”级廊桥数量最多的县。

就是这么一个被国内外一直叫为“廊桥之乡”的地方,却因为各种原因,无缘“中国廊桥之乡”这一称谓。

在离庆元“受封”之日相隔近2年之久,泰顺总算获得了“组织”姗姗来迟的认证。据说关于这些幕后的情节比较适合写回忆录。

在本月7日举办的“中国泰顺廊桥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还举行泰顺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揭牌仪式。

至此,坊间的“廊桥之乡”泰顺,终于有了一个被确认的名份。

廊桥的尴尬

当时代列车滚滚向前的时候,总有一些早期的智慧结晶在不经意间被碾碎。说起来也不无道理,旧的不去,新的又从何而来?当无数建筑物开始矗立在不同的城市却以同一张面孔呈现的时候,耳边似乎又响起“历史断层了”、“城市没个性了”诸如此类的抱怨与不满。

我们也不惮于恶意揣摩,由全木结构的廊桥,在那个“砸锅炼铁”的疯狂时代,不知是否被动过心思。也许便于大家跨河通行的最基本功能,是这些廊桥得以保存下来的最大理由。在这一点上,泰顺廊桥或许是比较幸运的。

作为人类的遗存,这些分布在荒山野外,似乎有些落寞的廊桥,依旧保持着优美的线条、迷人的风韵,也更像一位老者,在经历风雨沧桑后,显得气质大度从容悠闲……

承先人厚爱,泰顺境内至今遗存了这么多的廊桥。在旅游业成为“无烟工业”的背景下,这些本是文物的廊桥,也就成了当地发展经济的的一个重要“矿产”资源。于是,这些当年仅为便于行旅横跨山涧水路的桥,也就披上了“文化衫”而被世人关注。

但在采访中,不时也听到游客表露的“廊桥没啥好看,没啥可看”的情绪,称“除了到上面走走,拍几张照片,仅此而已。”即使面对泗溪那两座“世界最美廊桥”,也不例外。

这些完美得近乎无可挑剔的廊桥,与普通游客之间却有着如此之远的距离,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廊桥是什么?仅是一座用于通行的桥?还是多种意象的聚合?什么是“廊桥文化”?它体现在哪些方面?当打起“廊桥文化旅游”牌子,旨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时候,对廊桥文化的含糊模糊,只会让廊桥离大家越来越远!

不过,面对前人聪明与智慧的结晶遭遇尴尬,这也是现代人常有的事。不知这是否也算廊桥遗留人间的另一种韵味与魅力之所在?

廊桥的内涵

热爱廊桥的薛一泉认为,作为文物本身,廊桥有着它科学、历史、文化三个方面的体现。但其背后又蕴含着包括营造技艺、形制特色、历史背景、民俗内涵等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东西,笼统地构成了“廊桥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泰顺木拱廊桥以其独特的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了受力问题,它在设计上既考虑功能的完备,又兼顾外观造型之美感,在桥上建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廊屋,其设计和结构令建筑专家叹为观止。

泰顺廊桥因其结构与北宋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极为相似,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由此,桥梁专家们确认北宋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堪称世界桥梁史上木结构桥梁的杰出典范的泰顺木拱廊桥,也就有了“桥梁活化石”之誉。在如今尚有造桥艺人及再传弟子行世的泰顺,其造桥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急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占地面积1600余亩、概算投资逾8000万元的“泰顺廊桥文化园”中,目前除了一座廊桥建筑与一条新做的碇埠外,是否可以考虑设制一处再现廊桥营造技艺的设施,比如廊桥文化展示馆呢?

薛一泉认为,这样可以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更直观体验廊桥建造工艺,甚至也可以动手参与,增加更多相关信息,也是解决游客来泰顺廊桥文化园“没什么可看没什么好玩”的问题。

技艺得以传承,要靠造桥市场的出现,比如在景区添置廊桥作为景观点、比如推动民间复建需求等。这才是传承技艺的正道,才能让技艺以活态传承。薛一泉以为,不妨通过类似益智玩具一样,开发廊桥的旅游产品,将技艺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搭建玩具中领略廊桥的魅力。

其实,关于廊桥还有很多内容,比如造桥选址,则有一套规矩与准则,竣工之后还有一些仪式等。在有关资料中,我们还看到了“桥山”的说法,即在坊间,民众约定俗成地划出一片山地,种植树木以供维修桥梁所用,这些木材村民是严禁上山砍伐的。此外,围绕古廊桥还有一些由民众参与的民俗活动,如每座廊桥中间都有神龛,每个节日或者初一、十五都有祭祀活动。如果是建在村口的廊桥,又往往会成为当地百姓交流、聚会的中心,甚至还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

因此,学者认为,在廊桥背后,还有一个无形的文化场,涉及历史文化积淀、广泛群众基础等多层面因素。

在泰顺民间,这些还都至今传承。

廊桥的衍晕

多次前往泰顺乡间采访,也总能在关键环节,轻松地得到当地人士的支持与帮助。慢慢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地坊间一批关注本土文化的有生力量。

他们以廊桥为核心,以廊桥为媒介,围绕在“廊桥”周围,不断进行对本土有关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整理、研究。这种民间力量不遗余力关注本土文化的现象,在我市其他地方似乎很少见。我们姑且将它称为廊桥文化的“晕轮”现象。

据《中国廊桥网》(前身为泰顺廊桥网)的创办人钟晓波说,目前这个无形的圈子中,核心力量为泰顺本土的吴年继、薛一泉、季海波、庄通、陈圣格、饶富春等数十人。

新闻链接:http://epaper.wzdsb.net/Html/2009-11-11/20/content_0.ht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