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一泉:《解读廊桥》本地先民创造的“新月出云”——泰顺廊桥发展脉络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1 23:1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 p

伫立在“虹气临虚”的编梁木拱廊桥面前,不禁让人联想到泰顺古代的廊桥工匠们,当时“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桥”的情景,他们运用严谨的工艺和不凡的智慧进行大胆创新,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飞桥无柱的编梁木拱廊桥,改变了“ 临川病涉”的窘境,为人们增添了一份跨越河道时气定神闲的自信,给后人留下珍贵的人文景观。
本地先民创造的“新月出云”
——泰顺廊桥发展脉络探析
■薛一泉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这是清代泰顺文人张天树盛赞仙居桥(编梁木拱廊桥)的诗文《长桥夕虹》中的佳句。编梁木拱廊桥在中国桥梁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令人遗憾的是,其他三座桥至今仍存于世上,而编梁木拱梁桥(虹桥)却随历史的尘埃灰飞烟灭了。只有它那美丽动人的倩影被北宋画家张择端收入到后来蜚声四海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
没有人会料到,20世纪70年代,隐姓埋名在泰顺的编梁木拱廊桥会撩去神秘的面纱显露在世人面前。 相传最早出现的虹桥结构是青州南阳桥,由北宋时期的一个守城兵卒设计并在青州太守夏竦的支持下建成的。无柱飞跨河流两岸的木拱桥曾在北宋后期风行京都汴京,汴水在隋至北宋的500年间,一直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北宋定都汴梁,主要也是考虑到汴水漕运的便利,其实在定都之初,汴水漕运就有些不堪重负了,京城内除众多百姓以外,还有驻扎的百万兵士。北宋中叶以后,旧时里坊和宵禁制度被废除,工商业得以迅速发展,汴水运输除应付大量军需民用以外,还要满足王公贵族的奢欲。宫城扩大,极尽华丽精巧,大型人工园林艮岳,山石等均采自千里之外的太湖,皆需经汴水运送。北宋初年,汴京城中建有多座有柱梁桥和舟浮桥,当洪水季节,在宽仅16余米的汴水运河上,繁忙的船只常常与桥柱相撞。无柱飞桥在千里之外的青州诞生,解决了繁忙水上运输与有柱梁桥之间的矛盾,于是木拱技术迅速在汴水上传播。
北宋退出历史舞台后,南宋偏安临安,汴水失去了漕运的重要地位。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黄河泛滥,河道淤浅。明洪武六年(1373),再疏浚开封漕河,不久又遭黄河横决,史载汴水“断续风不可问矣”,后久无疏浚,渐至涸废。河道既无,虹桥自然难以再觅影踪,虹桥从此湮没。
其实,虹桥在中原地区的消失并非仅仅因为汴水的涸废,中原地区长期的战乱、木材的紧缺以及木拱桥远非石拱桥坚固耐久等诸多原因都使得虹桥结构难以在中原立足。元代以后,在汴水残存的泗州一段,桥梁建造又回到了北宋初期有柱桥梁的窘境。明嘉靖间李濂的《汴京遗迹考》中,已没有一处再提及虹桥。看来,最迟在明代,建造虹桥的技术就已在中原地区消失了。(参见刘杰《泰顺》)
那么泰顺编梁木拱廊桥源出何处呢?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的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宋代,所以似乎很自然地联想到宋室南渡时,大批人士入迁泰顺时带来了中原文化。因而推断,泰顺是在宋室南渡,工匠入山后才出现编梁木拱廊桥。这个观点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不容置疑。 泰顺编梁木拱廊桥的发展脉络是否真的如推断的那样呢?原泰顺县文博馆馆长夏碎香提出了质疑。夏碎香在十几年前查阅《分疆录》时,泰顺编梁木拱廊桥“三条桥”在清朝重修时发现有唐瓦的记载,她马上抓住这条极宝贵的线索,到三条桥去寻找唐瓦。这次寻找虽然没有见到唐瓦的踪影,却在三条桥屋檐上发现了宋“绍兴”年间的瓦片。这块宋瓦长30厘米、厚1.3厘米、宽23厘米,瓦上刻写“丁巳绍兴七年九月十一日开工作瓦其年囗囗囗囗立”字样,唐瓦的记载和宋瓦的发现,为研究三条桥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如果说“三条桥的历史源于唐”可以确定的话,那么,唐时的三条桥是否就是编梁木拱廊桥?显然,这还得不到肯定的回答。学者们把更重要的研究基础建立在了三条桥上游的旧桥遗址上。泰顺文博馆现任馆长张俊多年来一直从事廊桥的研究,对 “南方编梁木拱廊桥由北方传入”的观点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撰写的论文《泰顺木拱廊桥发展历史探讨》中提到:“泰顺木拱廊桥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泰顺的木拱桥技术萌芽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代中期。是在本地区不断改良而成的。”张俊认为,泰顺编梁木拱廊桥历史发展脉络鲜明。三条桥在清道光年间重建时,发现有唐代贞观年号的瓦片。近年经过实地考察,又在桥上发现了刻有宋绍兴七年(1137)的瓦片,还在上游10余米处的石壁上发现唐宋时期的旧桥遗址。从遗址的柱孔结构来看,它与明清时期的编梁木拱桥结构有相似之处。
文章还认为,泰顺编梁木拱廊桥的发展是从多柱式到逐渐减少桥柱和逐渐把桥柱往外移的过程,然后再发展到完全不用桥柱的“飞桥”。目前还未见过其他地区有多跨式木桥向“飞桥”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性桥型资料,但是泰顺三条桥旧桥确为过渡性桥型。假如那时有现成的北方“虹桥”技术传入的话,也就不必再去尝试三条桥旧桥这种桥型了。现存泰顺编梁木拱廊桥都在明代中期至清代晚期建成,风风雨雨历时300至500年而不毁。作者还提出:由简单的梁桥技术发展到编梁木拱廊桥之间的过渡性桥梁类型,应进行系统考察研究。
从2003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专家沈为平和早年就已与泰顺乡土结缘的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杰多次深入泰顺,通过对不同结构的廊桥的考察,寻找泰顺廊桥的发展脉络。经过实地考察和大量求证,他们认为,泰顺编梁木拱廊桥并非由北方传入,而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产物,是本地先民的创造。因为至少在泰顺,一整套由梁桥发展到编梁木拱廊桥的桥梁类型,有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而在北方却没有发现这么完备的发展体系。那么,泰顺编梁木拱廊桥的发展之路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让我们先来看几座不同构造的廊桥:
三柱桥:木平廊桥,位于三魁镇下武洋村。三柱桥是因溪中立有三根石柱承托桥底梁木而得名,在梁木下顶以石柱,可以增加梁木的受力能力。
南阳桥:伸臂式木平廊桥,位于泗溪镇玉岩村。南阳桥的构造特点是在溪中建石墩,然后在墩上叠架木梁,向左右平衡伸展。这种双向伸臂木梁桥始于简支木梁桥的一种构造形式,可以增加木梁的承托作用,同时还可使木柱在纵向有一定的稳定性。浙江很多山区的木桥都采用这种构造。
城水桥:八字撑式木拱廊桥,位于龟湖镇后章岗村。“八字撑”桥梁已初具编梁木拱桥雏形,使编梁木拱廊桥技术的出现成为可能。“八字撑”式的廊桥中,横坑的霞庄桥构架还比较简单,城水桥的拱架中已出现“剪刀撑”。
三条桥:编梁木拱廊桥,位于洲岭乡和洋溪乡的交界溪上。三条桥的木拱桥技术已相当成熟,除了必须的杆件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构件。显示了古代廊桥工匠的高超技艺。 从构造来看,三柱桥属于梁桥的一种,梁桥是指用梁木作为桥的直接和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独木桥可算是最原始的梁桥。独木难行,就并列出几根木材,这样行走就更为方便。当溪流较宽时,就在溪中顶柱相撑。但是溪流超出一定的宽度后,这种构造就不适用了。伸臂式廊桥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巧妙的结构大大缩小了桥梁跨度(如南阳桥)。但木平梁桥有一个普遍的缺点,因为它离水面不高,往往被洪水冲毁。于是,善于探索的工匠们又发明了另外一种桥型,一种将底架抬高的桥梁——八字撑廊桥(如城水桥)出现了。这种桥梁类型的发明,可以说是泰顺桥梁史上一个质的飞跃,而三条桥这种编梁木拱廊桥正是在“八字撑”廊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而成的。
“泰顺编梁木拱廊桥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它土生土长在泰顺。编梁木拱廊桥技术并非是外地工匠传入后才在大山深处出现”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摆在廊桥研究者的面前,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也对泰顺编梁木拱廊桥源出何处进行了一番寻踪。2001年10月,央视科教频道到泰顺拍摄专题片《虹桥寻踪》时,先期对泰顺境内的主要祖居姓氏进行了一番“寻根问祖”,发现没有一个姓氏是在宋室南渡时由北方中原地区迁入泰顺的,足以证明泰顺的造桥技术并非由北方入迁泰顺的先祖所传。看来“泰顺的编梁木拱廊桥由北方传入”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而已,而“泰顺编梁木拱廊桥是本地先民创造”的论断却具有翔实的考证依据。桥梁专家们认为,泰顺山区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长期造桥经验积累完全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发明虹桥结构。另外,根据专家们的考察研究,泰顺编梁木拱廊桥也并非是汴水虹桥的再现。早在虹桥出现在舟楫繁忙的汴水上时,如“新月出云”的泰顺编梁木拱廊桥可能已经诞生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了。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