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廊桥的精神符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3 07:21: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桥以地名、桥以人名、桥以建筑类型得名, 廊桥的桥名文化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呈现出深厚繁复的乡土底蕴,稍一探究就可触及依附在桥名背后的人文信息,为廊桥文化的多元性作了相应的注解。
 泰顺廊桥的桥名正如廊桥造型一样丰富多采,讲究颇多,包含着诸多方面的人文信息。 
    一是桥以地名。这类桥梁大多以所坐落的某个姓氏的聚居地地方名为桥名,如道均洋桥,道均洋是一个村名,传说古时有起义农民首领陶军阳在此招兵买马,后当地就以谐音称道均洋。仙居桥,关于“仙居”地名的由来,当地《张氏宗谱》载,“名仙居者,先是五代时,马氏二女尝修炼于此,二女女仙也,而居焉,后之人慕之,因名。为仙居之名,此盖其始欤。”另据《分疆录》记载:“俗传背鸬鹚村马大仙未飞升时曾避兵乱于此,故名。”梧桐洋桥,梧桐洋群山环抱,有“五山分歧”之胜,古称五通洋,后人俗称梧桐洋。以上的廊桥都以所在地的乡村名而得名。也有因廊桥而得名的村庄,如横坑霞庄桥村,因村中有廊桥名霞庄桥,遂村随桥名。   有一类廊桥则以地理方位来命名廊桥,如建于“北涧”和“溪东”的北涧桥和溪东桥。   锦溪桥又名薛宅桥,该桥因横穿薛宅村的溪流——锦溪而得名。城水桥所坐落的村庄四周群山环抱,如一座天然城堡,村中有水出至两山夹峙间的水口,城水桥因横跨该溪流之上如古护城河上的吊桥而得名。   在以地名而得名的廊桥中,墩头桥和泰福桥又折射出廊桥在交通上的意义,墩头原是浙闽交界处,陆路四通八达,是南下福鼎,东通苍南,西达仕阳,北至泗溪的必经之路,犹如进屋必经之门墩,故名墩头。泰福桥是因此桥为泰顺通往福建的交通桥梁而故名。   二是桥以人名。这类廊桥大多为纪念桥梁的建造者而得名, 如登云桥, 据《分疆录》载:“登云桥,又名镇南桥,在迎薰门外半里许,明正德间知县刘桐建。万历间署县通判车登云重建,改名登云桥”。能独立出资建造廊桥的毕竟不多,所以以人得名的廊桥非常少。   三是桥以建筑类型得名。刘宅桥的建筑形制如跨溪之彩虹,古称“仙洞虹桥”。三魁下武洋有一座体制不大的廊桥,因溪流中立有3根石柱承托桥梁底架而得名“三柱桥”,反映了这座桥独特的构造。三条桥,因最早时人们曾用3条巨木横架溪流成桥,故名“三条桥”(另有一说,此桥因联结两岸三条道路而得名)。   三魁一带把木拱桥形象地称之为蜈蚣桥,这种编梁式结构的木拱桥因梁木节节递伸,恰似蜈蚣的形体而得名。   四是富含寓意的桥名。“文教”在古代家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世承礼教,耕天子田,读圣人书”、“教诵之声不断,文学之秀朋兴”等词句便是贴切的写照。而廊桥的桥名也为古人对文教的重视作了一个描摹——很多廊桥的桥名同样包含人们对文风科甲的希冀期盼。如毓文桥,取“钟灵毓秀,文风蔚然”   之意,文兴桥、文重桥等也反映了古人崇文重教的观念。   在泰顺编梁木拱廊桥中,有一座 “红军桥”,蕴含着一段军民情深的革命往事。红军桥横跨在泰顺与福建寿宁交界溪上,从泰顺县城南外步行,途经毛竹下,翻过苦岭,沿溪逆流而上,再绕过一座小山即到达红军桥。一座桥屋如虹的木拱廊桥横跨在又宽又急的溪流上。   福建省寿宁县李家山村与罗阳镇葛藤岭村遥遥相对。从前,这里只有一条木板桥,每遇山洪暴发,木板桥就被大水冲走。年年修桥年年被毁,两岸百姓往来相当不便。1934年,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叶飞(建国后曾任交通部部长——编者)、特委委员范式人等人带领红军经李家山进入泰顺境内开展革命活动,这里是必经之路。有一天,叶飞等人又来到了李家山,准备天黑后过溪。这一消息被葛藤岭村的国民党密探知道了,就一边偷偷锯掉木桥,一边派兵追捕。这一夜,下着大雨,山洪暴发,水流很急,根本无法趟水过溪。而泰顺地下党已派人在对面接应,情况十分紧迫,于是,李家山村党支部连夜派人冒雨上山。砍来12根大杉木,连成木筏,把叶飞等人安全护送过河。   全国解放以后,叶飞任福建省省长、省委第一书记,他没有忘记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托付有关部门一定要给李家山村造一座像样儿的桥梁。1954年,中央交通部派人实地调查,发现该地溪宽水流急,无法造桥墩。更因地处深山幽谷,来往都是羊肠小道,建筑原料、设备运输十分困难。因此,当地群众建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传统方式建造编梁木拱廊桥。不久,交通部下拨专款5300元,廊桥于1954年12月6日建成,全长40.7米,宽4.96米。据当地群众回忆,造这座桥的木工匠是寿宁坑底和寿宁下泗溪人,造桥墩的石匠是庆元人。当时两岸群众包括毛竹下、山头垅村村民都来做义务工。当地群众为了感谢共产党,纪念红军,在该桥两侧挡风板设有五角星形状的望窗。该桥不仅再现了“古为今用”编梁木拱廊桥的建造技术,也是一座党和群众心连心的虹桥,有关人士为这座廊桥取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字——“红军桥”。(夏碎香《李家山“红军桥”》)   罗阳镇东桥和镇南桥的桥名则体现了它们在风水学中的身份。镇南桥是登云桥的别称,镇东桥位于罗阳东门,建于明隆庆四年(1549),原为石板桥,后改建成廊桥,桥之梁架的横楣上原有“第一流”(指溪流)三字题额。这两座廊桥均横跨在罗阳古城两座城门的溪流上,有镇慑城门和关锁水口以达到“藏风聚气”的风水作用。   廊桥的桥名文化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呈现出深厚繁复的乡土底蕴,稍一探究就可触及依附在桥名背后的人文信息,为廊桥文化的多元性作了相应的注解。( 来源: 《中国公路文化》 作者:薛一泉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2-8-24 08:52:1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红军桥”,和桥边所立石碑碑文的说法不完全一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