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2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小墨斗弹出煌煌巨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8 01:01: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廊桥之乡”美誉的浙江泰顺,历史上活跃着一批建造廊桥的工匠。他们师徒相承,薪火相传,使木拱桥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用小小墨斗弹出了煌煌巨构。廊桥工匠凭技艺揽活儿。泰顺筱村有一位工匠因建桥而声名鹊起。相传文兴桥是由本地的一位胡木匠和一位金华师傅共同建造完成的。胡木匠当时只是一位普通的建屋大木匠,并没有建桥手艺,但他天资聪颖,在建桥过程中提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文兴桥完工后,他已经从金华师傅那里把建造编梁木拱桥的技术学到手了,金华师傅当场感概:“以后在泰顺,我没饭吃了。”言下之意是说胡木匠的造桥手艺已不亚于他。胡木匠从此名声大震,县城罗阳一富户请他造房,屋宇竣工后,主人用轿子送他回筱村,胡木匠的声名技艺可见一斑。
  手艺好的工匠会被很多人请去建桥,反之则有可能终身找不到建桥的活儿。清咸丰六年(1867年)薛宅桥重建,桥梁拱架完工拆除撑架时,桥拱突然散架,大家认为这是工匠吴光谦“规矩失度”所致,继而怀疑他手艺不高,于是另请建桥工匠。据说,吴光谦从此声名扫地,很少再有人请他造桥。
  古代造桥技术的传播和继承,和其他手工业一样采用的是师徒“薪传”的方式,拜师学艺有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都有不同的规矩。除了学造桥技术以外,徒弟还要掌握一些口诀、墨守行业禁忌等。正是如此,木拱廊桥的建造技艺才得以流传至今。
  2003年,泰顺县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到岭北乡上洋村调查泰福廊桥时,发现栋梁上清晰地写着“绳墨董直机”5个大字,便以此线索进行寻访,最终找到了家住当地村尾村的79岁老人董直机。
  董直机十几岁时就和廊桥结下不解之缘。
  那年,他到毗邻的福建寿宁县杨梅洲村亲戚家中做客,当地正在建造一座编梁木拱廊桥,他对这种桥梁的构造非常好奇,便在工地上当义务工,一边给建桥工匠当帮手,一边留心木拱桥的构造工序。十几天下来,他已把造桥的工序熟记在心。也就是从那时起,董直机萌生了建一座廊桥的想法。
  为了实现愿望,17岁那年,董直机拜师学做木匠。出师后,一直没有建造廊桥的机会。
  一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同行的老前辈对他嗤之以鼻,谁也不相信这个年轻的小木匠能建造廊桥。28岁那年,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邻村要建一座廊桥,首事找了许多工匠,最终还是没有觅得能胜任的木工师傅。这时,有人推荐了董直机。
  由于当时建造廊桥的经费有限,桥虽建成,却留下了不少遗憾,一是廊屋的高度不够,二是桥屋的开间不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想中廊桥的建筑效果,但最令他不能释怀的还是廊桥底部的构架并非编梁木拱结构。
  经过多年的筹备和计划,在岭北村尾村村委会和众乡亲的支持下,2004年9月,董直机主墨的一座运用传统工艺新建的编梁木拱廊桥同乐廊桥正式动工兴建。12月12日,同乐桥顺利完成了桥架的安装。12月24日,同乐桥举行上梁仪式。由于是泰顺县半个世纪来第一次修建廊桥,村民们按照习俗杀猪宰鸡,举行了隆重的祭梁仪式。
  董直机的故事引来了不少想要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传言,他只收本地人为徒,但董直机自己打破了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他说:“过去,这种家传手艺是传儿不传女的。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没这事了。”董师傅想收“关门弟子”的消息传出去后,邻村一个有过木工基础的小伙子便拜他为师。
  传承至今的廊桥建造工艺是如何发明的呢?桥梁专家们认为,泰顺山区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长期造桥经验积累完全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发明编梁木拱廊桥结构。
  如今,伫立在“虹气临虚”的廊桥面前,我不禁联想到泰顺古代的廊桥工匠。他们运用严谨的工艺和不凡的智慧进行大胆创新,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终于创造出飞桥无柱的编梁木拱廊桥,并将这份技艺传承至今。历史让“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桥”的情景再现,廊桥则改变了“临川病涉”的窘境,为人们增添了一份跨越河道时气定神闲的自信,并给后人留下珍贵的人文景观。( 来源: 《中国公路文化》 作者薛一泉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