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州日报】悠悠古桥在我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1 23:44: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于1933年的仙岩霞霖静安桥。 杨保民 摄
薛一泉(左)和外国研究者一起调查古桥。
刘海沙(右)和钟晓波因桥结缘。
有着江南水乡风光的温州,素有“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之说。其山高水长、河网密织的地理风貌造就了东瓯大地“隐隐飞桥隔野烟”的人文胜景。“桥北桥南叶亦香,闲鸥闲鹭梦谁凉”是祖辈们固有的回忆。如今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大多古桥香消玉殒,湮没无闻。但是,对于爱它的人来说,它是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美好时光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注释。
——题记
王民悦
【 桥为伴 】
“当我们面对古桥图籍时,仿佛从岁月深处走来,沿途津梁接连,胜景迭出。”这是文保工作者、《温州古桥梁》主编薛一泉写在该书后记里的一句话。对他而言,每一次的翻查研读都是一场绚丽的旅行,因为有桥做伴。
作为“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丛书”之一的《温州古桥梁》一书,日前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桥梁类型为编排引线,将古桥梁分成矴步、石梁桥、石拱桥和廊桥四大类。其中,廊桥作为一个品类被单独列出是一次在分类上的创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温州廊桥的发展脉络和风格特色。薛一泉说:“近几年,研究廊桥的学者和著述不断增多,但我们耳熟能详的始终是‘泰顺廊桥’。其实,散落在温州其它地区的廊桥还有11座,它们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因此,将‘温州廊桥’的说法正式化、普及化很有必要。”
这位侃侃而谈的年轻人,对于桥有着说不完的往事。十年前,还只有二十多岁的薛一泉在泰顺文博馆供职。“那时的我,独自一人,抱着地图和笔记本,漫山遍野地寻找古桥,遇到冰天雪地也不停歇。”
悠悠古桥,承载了瓯越土地上的漫漫时光,也见证了瓯越先人的勤劳与智慧。“乐清的万桥, 就是通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屡败屡战中修建而成。从它的勘地选址、取材建造到维护修缮,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思,而他们与大山洪流斗智斡旋的不屈精神也值得我们去传颂……”
2003年仲夏的一天,薛一泉前往泰顺岭北乡调查泰福廊桥,在桥的栋梁上发现一行悬楷小字:绳墨董直机。“绳墨”是主事的廊桥主工匠的别称。薛一泉心中一阵狂喜,据他所知,泰福廊桥建于1925年,这样一推算,当年建桥的如是个年轻师傅,也许还健在。
薛一泉四处寻访,终于在岭北乡村尾村找到了时年79岁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董直机老人。老人很激动:“我只做过桥面上的廊屋,没做过桥身。这辈子如能亲手造一座廊桥,就算让我立马闭眼,我也愿意!”
温州廊桥分为编木拱梁廊桥、简支木梁廊桥、伸臂木梁廊桥、斜撑木梁廊桥和单孔石拱廊桥五大类,其中编木拱梁廊桥最具文物价值。董直机成了浙江省内最早发现的唯一掌握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老工匠。2005年,由董直机主墨的同乐廊桥用时一年兴建完成。通过建桥,董直机将手艺传授给了5个徒弟,使得濒临失传的木拱桥营造技艺得到了活态传承。2009年,这项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
【 桥为思 】
一部佳能5D Mark 和一个24MM-70MM的变焦镜头,是摄影家杨保民必不可少的拍桥装备。二十多年下来,他用摄影的语言记录了温州古桥的风貌。在他的镜头里,出现较多的是万利桥。万利桥横跨蝉河之上,全长21.1米,宽2.4米,始建于清朝。它的两端用规整的花岗岩叠砌而成,桥墩每缝置方形石柱4根,桥面两侧设青石栏杆,共有20根方形覆莲望柱,系三孔石梁柱桥。它是温州市区现存同类桥梁中最长的一座,也是旧城中桥位最高的一座古式人行石桥。“最早拍万利桥是在1990年,那时的万利桥很热闹,是人们谈天说地、买卖交易的活动中心。现在,它成了大南门一带重要的人文胜景……”杨保民指着老照片娓娓道来。
“当时拍古桥,只是觉得亲切好看,富有文化气息,后来旧城改造兴起,古桥迅速变少,于是萌生出要为古桥留影的想法。”平时工作繁忙的杨保民,利用周末和午休时间,不管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一个人,一个包,走街串巷,寻古访老。在他的作品中,桥面的正面和桥墩的侧面是两个必不可少的拍照要素,因为它们是唤醒老城记忆的最好角度。
每次拍摄前,杨保民都会查阅书籍,探寻古桥背后的故事。他说,不了解对象的拍摄是没有内在意义的。其中,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双莲桥传说最让他动容。“不论是否真有其事,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我们记住了双莲桥”。除了传说,温州还有不少和桥有关的俚语,比如老人常会对小孩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把桥比作人生经历;“过桥拔桥板”,形容一达目的就过河拆桥的人……这些在杨保民看来都十分有趣。
翻着古桥的照片,杨保民的思绪回到从前:“小时候,我经常坐在乘凉桥上,听老人讲水浒传和七侠五义的故事。长大后,就和小伙伴们在九山河边的窦妇桥上玩跳水。”现在,乘凉桥已不复存在,窦妇桥则变成了水泥桥。杨保民叹息着说:“拍桥中最困难的是打听不到桥的来历。有一次,我在塘河边发现一座古桥,可惜桥牌字迹模糊,无从辨认,就连住在岸边的人家也不知道它的名字。”
为了留住这些逐渐远去的古迹图景,身为市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的杨保民相约十七位民间摄影人,共同用镜头记录塘河的沿岸风物。他们坚持了十年,十年的成果里不仅有古桥,还有老屋和河埠头。“今年,我们打算把照片集结成册出版,好让更多的人追忆和回味。”
【 桥为媒 】
古桥悠悠,连接着两岸的山河,连接着故乡的记忆,也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认识他,是一种机缘巧合”,刘海沙稍带羞涩地回想起来。大学毕业后,她进入某报社担任文字记者工作。“当时,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报社新开的栏目‘爱我廊桥’撰文写稿。”这让对廊桥颇感兴趣的刘海沙非常兴奋。“要写好泰顺的廊桥,就不能不去采访钟晓波!”报社的前辈们这样说。
“钟晓波?!”刘海沙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这位和她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凭着对家乡对廊桥的热爱,于2000年创办了集乡土文化和旅游咨询信息为一体的公益性网站——泰顺廊桥网(2006年更名为中国廊桥网)。网站上关于廊桥系统、权威的介绍和最新的廊桥图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廊桥爱好者。一到长假,他们就慕名而来。当时泰顺没有职业导游,钟晓波便做起了义务领队、讲解的工作,而刘海沙因为撰文需要,也参与其中。在一次途经泰顺筱村文重桥时,他俩在桥下玩起了打水漂,同行的另一位导游为他们拍下了合影。时隔一个多月,两人再次作为导游在文重桥上会合,而此时山区意外降下了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为了纪念这场大雪,刘海沙和钟晓波一起把脚印留在了桥边的白雪上。
在和钟晓波的接触中,刘海沙也渐渐被同化成了桥痴。2003年,他们共同参与了“三条桥”保卫战。三条桥是泰顺境内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廊桥,也是网友们最想抱回家养着的桥。它独自躲在深山里,楚楚可怜。“当我们得知有人要在三条桥上游建设水电站,而三条桥有可能成为无水廊桥,便立即在廊桥网上发布了捍卫廊桥的帖子。”很快,这些帖子得到了廊迷们的支持,福建、上海、北京等地的网友也纷纷加入其中,一时间三条桥的命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持续了一年的保卫战尽管没有成功,但至少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对刘海沙来说,这样的付出是快乐的,因为在捍卫廊桥的过程中,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2003年,我们这一群痴迷于廊桥的铁杆粉丝成立了泰顺廊桥文化协会,协会也叫‘360’,在外人看来我们这些桥痴要比二百五好一点。”协会成立至今的十多年里,来自各行业的会员们为廊桥的发展,自掏腰包,义务打扫,做宣传……
在这股民间力量的带动下,泰顺的廊桥变得更加美丽动人了,而当初那两位因桥结缘的年轻人也最终步入了婚姻殿堂。在廊桥边,他们拍下了婚纱照,刘海沙没有化妆,钟晓波也没有吹头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纯粹,就像他们对廊桥的爱一样。在结婚五周年之际,刘海沙和钟晓波重游了文重桥,那是他们的爱情桥。现在,他们的孩子已经5岁了,取名为“钟桥”。每到周末,小家伙就跟着爸妈一起去赏桥拍照。在他们眼里,廊桥是看不腻的,每一天的廊桥都是独一无二的。
想起《廊桥遗梦》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这不就是他们对桥的表白,对爱情的承诺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