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22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家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19 17: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老家在包垟乡(原属岩上乡)涂坑(行政村)库岭(自然村),一个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小山村。今年4月,我和家人一起,回了一次阔别40多年的老家,祭扫祖坟。如今,小山村在乡亲们的艰苦奋斗下,通了机耕路,我们一行可以坐着小面包,摇摇晃晃地到达,省去了爬山涉水的时间。乡亲们的生活虽然有了改善,但还是很艰苦。传上此行拍的几张照片,让大家看看我的老家是个什么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4-5-19 17:13:3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家乡




小山村库岭
祖居的老房子只留下一个破门楼
我出生的泥仓(房子)还在
3#
 楼主| 发表于 2004-5-19 17:23:4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家乡

村里唯一的水井还在,但已被废弃,乡亲们已用上自来水
4#
 楼主| 发表于 2004-5-19 17:27:3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家乡


老家到处是鲜花
站在老家可以看到飞云湖
5#
发表于 2004-5-19 17:29:53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去年正月,我、大笨钟还有涩鸟到过包洋。走了一些古村落,大年头的,乡里乡外的非常热闹。特别是</FONT>“<FONT face=宋体>拜寿</FONT>”<FONT face=宋体>这等喜事,在当地很盛行。哪家的孩子都可以跑过来要一包糖果去,村里的男人也可过来分烟抽。哪家做寿了,天没亮,可就被一大群的小孩给闹醒了。<p></p></FONT></P><><FONT face=宋体>我还注意到,该地墓的形状,很简洁,是半球型的。我觉得这在太顺挺少见的。</FONT></P><><FONT face=宋体>徐老师,包洋是否有一些古村落?可否介绍一下?</FONT></P><P><FONT face=宋体></FONT> </P><P><FONT face=宋体><p></p></FONT> </P><P 0cm 0cm 0p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6#
 楼主| 发表于 2004-5-19 17:31:1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家乡


老家的乡亲们
7#
发表于 2004-5-19 17:37:37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土屋。小时侯,我也在这种土屋生活过。</P><>包洋,有时间还是一定要再去看看的。肯定有一些东东可以好好拍一下。</P>
8#
 楼主| 发表于 2004-5-19 17:42:08 | 只看该作者
包垟应该有古民居,就不知道是不是被毁了。
9#
发表于 2004-5-19 17:59:09 | 只看该作者
<>土屋给人感觉是苍劲的,当然又是脱离不了苍凉的。我说不清楚,只是特别想在太顺包洋某个地方突然发现有一大片的土屋。虽然没人居住了,但它是不会轻易就消失的。你只要想象,在西藏,方圆几百里,可能你只发现了一堵破败不已的土墙,那却是会让人感动的风景啊。包洋,给我印象就是村口、小桥、古树、土屋、老人。这还只是离乡政府不远的一个村庄呢。</P>
10#
发表于 2004-5-19 18:11:58 | 只看该作者
还真是到处都开着花呀
11#
发表于 2004-5-19 18:39:4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这些风景还可以存留多长时间。</P><>苍老的古树,翠绿间点缀小红花的花花草草;蛮石素木的老房子,养育一方人的水井——</P><>永恒的印记。</P><P>在天地间</P><P>更在人的心里。</P><P>作为一个远离故土的人,</P><P>无所谓浙南山里的那座小楼阁有多精致——</P><P>徽州民居的精雕细作</P><P>江西晋中高墙深院的四合院</P><P>——都无法胜过异乡人心中那令人思念的旧日风景</P><P>——无所谓矮土屋还是败墙</P><P>——海沙说的边疆广阔荒土上的一堵泥墙</P><P>就已令人惊叹</P><P>也许这是这堵墙周边环境的塑造了墙的形象</P><P>而浙南“小土屋”却是童年的嬉戏</P><P>少年的远离和以后的情感厚积在我们心中幻成了巨大的圣殿</P><P>——故土情感归栖之处。</P><P>半圆形的坟墓?</P><P>有年代吗</P><P>这种型制的墓在泰顺流行于宋元时期。</P><P>明清古墓普遍采用“交椅式”了</P>
12#
发表于 2004-5-19 20:37:34 | 只看该作者
徐老师我大姐就在你的家乡教书,教的是英语
13#
发表于 2004-5-19 20:42:3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哪里啊?好象很眼熟
14#
发表于 2004-5-20 11:06:07 | 只看该作者
<>是半球型的墓,车经过时一闪而过.好象旁边还竖立着石碑.是在路旁的,很多人都应该看到过.我当时很惊讶地叫出声来,他们猜测说这一带的坟墓可能便是这样的.一泉,你看有没有考证的价值?</P>
15#
发表于 2004-5-20 11:10:53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还傻</I>在2004-5-20 11:06:07的发言:</B>

<>是半球型的墓,车经过时一闪而过.好象旁边还竖立着石碑.是在路旁的,很多人都应该看到过.我当时很惊讶地叫出声来,他们猜测说这一带的坟墓可能便是这样的.一泉,你看有没有考证的价值?</P></DIV>
<>"如果说这一带的坟墓都是这样子"可以确定的话那可是价值无边
<>区域特色的价值可非比寻常
<P>可一般来说不大可能
<P>如果此墓是宋元时期的那它这种形制的出现似乎"名正言顺"
<P>但不排除经济弱的家庭主人的墓葬
<P>草草行事者也是会用较简单的半圆形墓葬形制的
<P>不过我这些都是口水话关在书斋作文章可是大忌
<P>有机会去调查再说吧
<P>呵呵是吧</P>
16#
发表于 2004-5-24 20:50:14 | 只看该作者
<>20年前去过涂坑村,也是小桥流水的风景,记忆犹新。涂坑村东行不几里就是有名的飞云江上游村落,名东湾坑,是当年放筏人歇脚的地方。当年泰东人前往温州的路线是:——莒江——包洋——岩上——东湾坑——文成——瑞安——温州。</P><>岩上境内有一岩石,传说古时夜发强光,风雨无阻,称玉岩。后因县内“玉岩”重名较多,而该村地势较高,村民聚集于岩面之上,故改名“岩上”。涂坑村前有一条小溪,土话小坑,源出包洋涂山头,故名涂坑。至于库岭,似与新山库村有渊源,也与南浦至翁山的古道名重名,村名来由不清。</P><>包洋一带的古村落应以林岙林秉权故居为代表。林秉权,地主出身,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留学苏联,与邓中夏、瞿秋白友善,与王明为敌,遭迫害被开除党籍,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从此失踪。妻李小妹不详。</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