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30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回楠溪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3 18: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志华   2005-01-02  </P>
<>    编者按:1999年,一本《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洛阳纸贵,使世界震惊温州的楠溪江沿岸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村落文化,如此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据统计,迄今仅我市新华书店就销售了几千册。日前,再度深入考察上游古村落之后,原作者、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出版了《楠溪江上游古村落》,成为研究楠溪江村落文化的“双璧”。该书图文并茂,精美彩色插图百余幅,着重介绍了林坑、黄南、上坳三村的状况,其中林坑被称为浙南山地古民居的典型。</P>

<>    楠溪江是瓯江的支流,楠溪江的文明史从下游逐渐向上游发展,经过西晋末年和北宋末年的两次中原衣冠南渡,尤其是五代十国时南闽王氏内乱导致的生民北迁,下游和中游已经人口密集,村聚相望。这些移民,文化水平比较高,很快就使楠溪江中下游村落成为农业经济繁荣的人文荟萃之地。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经营,村落的发育比较充分,除了住宅之外,宗祠、庙宇、书院、亭阁、戏台、牌坊、寨墙、堤岸、水渠之类,凡古代农耕社会所应该有的各类建筑,都已经完备,甚至还有规模不小的园林。到清代晚期,少数几个大一点儿的镇子上,商业街也已经初步成形。
    上游呢?除了昆阳、潘坑、碧莲等几个集镇相当繁华之外,上游山区里大都是些很小的村子,有一些甚至只有篱落三四处,野屋五六家而已。宗祠、庙宇,偶然在几个村子里可以见到,大多规模很小,体制也不完备。不过,我们对上游聚落其实很早就发生了兴趣。
    1991年,中游聚落的研究到了尾声,最后的一幕便是我和当时的硕士研究生舒楠为了证实楠溪江建筑风格的边界,在烈日直晒之下,冒着四十度出头的高温,步行翻过四道山岭,到张家岸、白岩、佳溪和岩龙去过。带路的是一位复员军人,岩头金姓一族,名字里有一个豹字,他拿出豹子般军人过硬的本事来,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把舒楠累得中了暑,我的旧布鞋双双掉了底,迈一步响两声“噼啪”。虽然相当艰苦,那一趟却很使我们兴奋。那些聚落,挂在山坡上,谷底流淌着澄澈透明的溪水,哗哗地响。轻巧的木屋,错错落落地层层叠在一起,看上去就不是一幢幢的了,好像是一片仙山楼阁。有几个小村,溪水环绕,须得踏着长长的?步进去。有几个村子连?步都没有,岸边停靠着小小的竹筏,行人要上筏子,或者撑篙,或者拉着一根架在两岸之间的篾丝缆绳,才能慢慢渡过去。那些村子,即使不在人间之外,仿佛也不在人间之中。凑巧天气多变,偶然
    有白云缭绕在檐头,灵动幻化,看得我们
    心迷神摇,不觉得就盼望着巫山神女会在这里飘飘然走将出来。那些村舍,大多也有一定的矩度,因地势变化而稍作自由变化,粗看上去仿佛随宜而生,随兴而长,只求与自然相亲而不受人为的拘束。但越往山里走,砖石的砌筑部门就越少,到了深林区,有些房子就只剩下一副轻巧的木架子和薄薄的一层板壁了。这样的房子,冬季怎么御寒呢?山风很硬啊!问一问山民才知道,这些房子,看上去那么空灵,就因为四面有一圈外廊,每年秋收之后,檐柱间穿上几根横木,把脱过粒的稻草一把一把地搭到横木上,便形成了防风保温的屏障。房子里一冬天都生火盆,烧的是老树兜,火苗虽然不旺,却能保昼夜温和。到来年春天,阳气回暖,便逐渐把挂着的稻草一把把揪下来烧灶火。气温一天天升高,稻草的屏障一天天稀落,到天气热了,稻草也烧光了,房子四面八方都透风,凉快得很。这样一年一个轮回,冬暖夏爽,设想得非常巧妙。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态建筑设计。我曾经在书本上看到过,两三万里路之外的意大利农村里,有这样的农舍,很佩服它们的巧妙。到了楠溪江上游,才知道原来中外劳动者在这件事上都同样聪明,想到一起去了。
    诗人谢灵运曾经当过永嘉太守,他写的诗《登石门最高顶》有句:“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石门在楠溪江上游,那里连绵的山岩把路堵塞了,密匝匝的竹林遮蔽了小径,打开屋门便是森林,岩石一直簇拥到台阶下。那种风光是雄浑而苍凉的。
    上游山民谋生艰难,远不如中游那样水丰土腴,衣食有余,所以读书科举的成绩不像中游那样出色,但也不是一片荒芜。溪口戴氏,宋代出了几位重要的大学者,不过它处于上、中游之间,且不去说它。科名不断的潘坑、昆阳、碧莲等都是集镇,也姑且不提。远在县境西北林区里的岩龙村,没有几户人家,却有一座建了戏台的祠堂,大门前还立着一对进士旗杆。这个小村,在我和舒楠访问之前几天才通了电,当年的读书郎,临窗夜读,未必会囊萤映雪,那么,是燃着竹篾还是燃着油灯?是桕子油还是桐油?在全国各地农村,不论多么偏僻,多么穷困,我们几乎都可以见到大一统的中华典籍文化鲜明的存在。但是,纵然这样,我还是朦胧地意识到,荒僻、闭塞,过着自然生活的山村,必定有过和中游有明显差异的带着点儿野性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所以,我们心里并没有完全排斥到楠溪江上游去研究几个村子。我们要写出中国农业聚落完整的谱系,当然不能没有它们。
    这次访问大大激起了我的热忱,回到北京便向凤凰电视台《寻找远去的家园》摄制组建议,请他们去拍摄。这年夏天,他们终于去了。一到林坑,摄制组的全体朋友齐声高呼,感谢我把他们带到那里。愉快地拍完之后,8月31日我离开温州,9月2日,摄制组的赵群力先生不幸在拍完林坑村之后因飞机失事而殉职。这件意外事故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林坑人怀着山民们最真诚、最强烈的感情纪念他,要给他建一座纪念馆,永嘉县领导也决意用保护林坑等三个村子来纪念这位杰出人物。于是,我们接受了邀请,在2002年深秋到了林坑住下,以它和黄南、上坳为起点,着手我们的楠溪江上游乡土建筑研究。(全文有删节)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3 18:18:12 | 只看该作者
<>陈老爷子曾到过泰顺考察。</P><>他的文章是我的钟爱</P><>可惜现在一时还不能很方便的买到〈楠溪江上游古村落〉一睹为快。</P><P>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陈老爷子的文章</P><P>他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为古村落保护鼓与呼的执着劲令小子佩服,可向他老人家学习的太多了!</P>
3#
发表于 2005-1-13 12:35:13 | 只看该作者
〈楠溪江上游古村落〉这本书我也买了`今年十一月去楠溪江前几天买的.可惜这次去的时候`第二天就下雨了,没能到上游住两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3 12:42:25编辑过]

4#
发表于 2005-1-13 12:36:27 | 只看该作者
<>这次运气不好,前段时间本来一直都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结果因为被工作所困一拖再拖.结果去的第二天冷空气南下.阴雨天期来临.一个人在雨中坐在竹排上飘流楠溪江.计划要去的下游古村落也就等下次去了.那可是绝对没开发的好地方.
</P><>这次之行最大的感受是古村的规划出乎意料之外.在着乡野之地居然有这么完美的村落功能规划,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
下面抄一些书上的详细介绍.
在美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给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楠溪江丰富的文化内涵。</P><>    楠溪江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文化印迹,这些印迹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楹联碑记,甚至村名、街名,无不文情脉脉,特别是楠溪江古村在宋代就有规划,且有明确的规划思想,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P><P>    纵观楠溪江古村落,大体有几下几方面特点:</P><P>    一是建村历史悠久。据保存下来的各村宗谱记载,茗岙村与下园村初建于晚唐,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花坦、苍坡、周宅等村,建于北宋的有芙蓉、廊下、鹤阳、渠口等村,而岩头、蓬溪、豫章、塘湾、溪口等村则建于南宋。</P><P>    二是规划严谨和谐。几乎各村都有寨墙寨门,整个村子的水系、街巷,井然有序,民舍、庭院、礼制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和公共园林等,错落有致。</P><P>    三是建筑类型丰富。民居、宗祠、亭台、池榭、书院、寨墙、寨门等,一应俱全。</P><P>    四是建筑风格朴素。楠溪江古村既没有多少深宅大院,也没有雕梁画栋,用卵石原木构筑的房屋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和谐亲切。</P><P>    五是环境意识较强。不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出楠溪江先民极强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突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通天地人的环境氛围。</P><P>    六是宗族文化突出。各村都以一个宗族聚居而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单元,一般是一村一姓或一姓多村。如苍坡、方巷为李姓聚居之地,芙蓉、坦下为陈姓聚居之地,花坦、廊下为朱姓,蓬溪、鹤阳为谢姓,茗岙、豫章为胡姓等等。同时每个宗族各有其自身严格的宗法;还有宗祀建筑如祠堂,各姓还按天干地支每隔十五或六十年,修禊宗谱等。</P><P></P><P>
岩头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畔,介于苍坡和芙蓉之间,距县城38公里。村落布局是古朴古香的街区式三进两院四合围式的建筑群,具有远近总体规划和详细局部规划,这在古代村落规划中是难能可贵的典范。</P><P>   村落坐西朝东,初建于元代延祐年间(1314-1320),竣工于明代初年,占地面积18.5公顷。古村落住宅规划独具匠心,别有风格。三面石城开四门,护城湖中栽荷花,绿树丛中隐古塔;杨柳紫薇落湖堤,上下花园红间绿;横巷直街行方便,三进两院大住宅;房前屋后清泉水,亭台楼阁巧安排。从南登十多级台阶就是丽水街,有建有明嘉靖年间的桥、花亭、塔湖庙;沿丽水街而行过桂花街口至中央街南端,有建于明朝的水亭祠;至横街东行北向是花坛街,此街路面全系小鹅卵石所筑,砌成各种龙凤、八卦金钱等图案,独具特色;北行进士街,有明嘉靖皇帝赐所建的进士牌楼;往北是仁道门,是纪念始祖广施仁德、赈济灾民的义行而建的门楼。还有丽水街长廊,古朴风雅。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P><P>    其古水利设施具有防旱抗涝、巧妙布局、灌溉农田、便利生活、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水利工程从村北五尺溪筑一弧形水坝引水入大小两个涵洞,小涵洞之水用以灌溉数百亩良田。大涵洞之水南流至村西北角经地下水道流入村内人工开凿的丽水湖,沿途设水碓,供村民磨面、碾米。
--------------------------------------------------------------------------------</P><P>水亭祠鸟瞰`
</P><P>建于明朝的水亭祠,大概在四年前倒塌,此为旧址重建.

--------------------------------------------------------------------------------
丽水街

--------------------------------------------------------------------------------

--------------------------------------------------------------------------------
民居
</P><P>--------------------------------------------------------------------------------
水车
</P><P>--------------------------------------------------------------------------------

--------------------------------------------------------------------------------
抢镜头的小男孩
</P><P>--------------------------------------------------------------------------------
花花世界
</P><P>菊花
</P><P>一花一世界 注:拍摄动植物没受到任何损伤
</P><P>--------------------------------------------------------------------------------
塔湖庙
</P><P>苍坡村位于岩头镇以北永仙公路西侧,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始迁祖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徙居永嘉灵山被周家招为女婿,后东迁约一公里,建宅今址。原地名苍墩,因避讳宋光宗(赵墩)而改为苍坡。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第五世祖时,人丁兴旺,分为东宅、西宅和麻溪园三地段,各设祠堂,并在村口建李氏大宗。宋建炎二年(1128)第七世祖李秋山迁居方巷,与弟李嘉木情深义重,故在村内建望兄亭,在方巷建送弟阁,亭阁相对,相互迎送。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请国师李时日商讨建村规划,依五行风水说,在东方建双池储水,四周开渠引溪环绕以水克火。后又依“文房四宝”布局。笔街、笔尖直指西面笔架山,村内开两池,将东西两池命名为砚池,在砚池边沿用条石砌筑砚槽,双池边沿靠近笔街的地方各放置一块大石条,意为墨,而方方正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其规划布局可谓独具匠心,寓意深远。 </P><P>双池之间设有宗祠、仁济庙、大阴宫等临水建筑,造型端庄秀丽。村宅平面呈方形、民居平面有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等各种形式,立面有单层式二层楼阁式,主次分明,搭接自如,造型舒展,古朴自然。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

寨墙

--------------------------------------------------------------------------------
仁济庙和古柏
</P><P>
--------------------------------------------------------------------------------

仁济庙和东池
</P><P>仁济庙和东池

--------------------------------------------------------------------------------

水月堂里的壁画

--------------------------------------------------------------------------------

门台

--------------------------------------------------------------------------------

院落
</P><P>--------------------------------------------------------------------------------</P><P>
芙蓉村位于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相传村西南有座高山,三峰突起,色白透红,状若含苞待放之芙蓉,故取名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以此而得名。 </P><P>据明弘治十年(1497)《陈氏宗谱》开载:“唐末,为避乱世,有陈氏夫妇,从永嘉县城北徙,沿楠溪江就深山坳里,至芙蓉峰旁,只见此地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抢珠,四水归塘,于是筑屋定居。”至南宋末年,元兵南下,陈虞之率族众拒敌勤王,困崖三载,终因弹尽粮绝,自刎殉国。村被元兵烧为废墟,元末明初重建。世祖为吸取教训,把原分散的田园小村集为一寨,并在寨外围修一至二道石砌寨墙,墙上开铳眼,四向设七个造型各不相同的寨门。 </P><P>村落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村落规划,寓以“七星八斗”格局。“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七星”翼轸分列,“八斗”呈八卦状分布,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系统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以水克火,可防火攻。其实际功能则具有耕读、迎贤、尊仕、拜祖、祭祀、拒敌、防火、调节气温、美化村容等多方面。 </P><P>芙蓉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它与周围的山水环境高度和谐,粉墙乌瓦,常用挂柱出檐深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粗犷干砌的石墙勘脚,大小、色彩富变化。1991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


--------------------------------------------------------------------------------

寨门

--------------------------------------------------------------------------------

陈氏大宗

--------------------------------------------------------------------------------
</P><P>如意街

--------------------------------------------------------------------------------

芙蓉峰下芙蓉池,芙蓉池上芙蓉亭,芙蓉亭里芙蓉人.

--------------------------------------------------------------------------------

油车作坊.

--------------------------------------------------------------------------------

耕读文化
楠溪江中游文风很盛,可以用"朗朗弦诵"来形容.各村都有书院书斋。岩头村的水亭祠,苍坡村的水月堂,溪口村的明文书院,朱垟村的白岩书院,花坦村的凤南书院,豫章村的石马书院。

--------------------------------------------------------------------------------

芙蓉书院的格局是从左侧前面进入院门后,东西走向的轴线上依此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讲堂
--------------------------------------------------------------------------------

仪门

--------------------------------------------------------------------------------

仪门前的 泮池

--------------------------------------------------------------------------------

杏坛

--------------------------------------------------------------------------------

明伦堂

--------------------------------------------------------------------------------

讲堂

--------------------------------------------------------------------------------

据说很少有人读对这六个字

--------------------------------------------------------------------------------

既然是文雅之处,那居必有竹了

--------------------------------------------------------------------------------

南寨门

--------------------------------------------------------------------------------

雨后小巷

--------------------------------------------------------------------------------

芙蓉峰

--------------------------------------------------------------------------------</P><P>
二座小屿,一屿肖狮,昂首张口,迎流而踞,全屿为石,石色黑中透白,石壁嶙峋。另一屿在一屿之前,名“狮子球屿”,屿巅苍松葱郁,犹翠羽华盖,屿脚绿草如茵,杜鹃簇簇,树上松鼠攀杈跳枝,相逐戏耍,偶有清风吹拂,树冠摇曳,宛如狮球滚动。站岸边远望,万顷清流中一“狮”一“球”.

--------------------------------------------------------------------------------
我在下下停停的雨中站了两个小时也感觉不出哪里象狮子` </P><P>
--------------------------------------------------------------------------------
享受孤独的乌鸦

--------------------------------------------------------------------------------
常忆五月,与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处去?人自多情,吟吟水边立。千万缕,溪水难寄,任是东流去。 :})

--------------------------------------------------------------------------------
最后以一张回家路上的江心孤屿结束这次之行.希望下次去更里面的上游走走.....

--------------------------------------------------------------------------------
END
『浙江山水 之【寻找逝去的家园-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P>
5#
发表于 2005-3-10 19:37:30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在楠溪江下游住了2年</P><>好熟悉</P>
6#
 楼主| 发表于 2005-5-18 08:13:55 | 只看该作者
<>赫赫,追风的图文好精彩呀,相机肯定也很了不得吧</P>
<>我也曾在楠溪江住过一段时间,QIAN意,还想去住,呵呵</P>
7#
发表于 2005-9-23 14:08:18 | 只看该作者
[em01]连接追风的相册看了,西西,拍的很不错哦
8#
发表于 2005-9-26 22:12:11 | 只看该作者
<> </P>
<>小鸟你的签名照非常不错哦,拍的很有想象力,是在泰顺拍的吗?<BR></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