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933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格子游记]闽东廊桥自助之旅(一)即将失落的美丽——修竹溪姊妹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22 23:2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年前,正当人们为泰顺廊桥沾沾自喜之时,福建屏南郑道居先生给泰顺同道人送来了一本介绍屏南廊桥的小册子。于是我知道闽东还有一个叫做屏南的小县,这个小县还有风格各异的廊桥,这风格各异的廊桥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屏南廊桥之旅的计划也逐渐酝酿成熟。那天,福州蜘蛛侠来信息问:我到寿宁看廊桥来了,你的屏南之旅完成了没有?寿宁浪子也来电说:长濑溪那两座廊桥就要拆了,你快过来吧!我想再拖下去就变成空想了,于是拉上新婚伉俪大笨和还傻,决定索性来一个自助闽东游。这次闽东游的线路是自北而南,即自泰顺而寿宁而政和而屏南,加上返程,旅途共计500公里。沿途走过各式廊桥16座、古村落若干,这些精华的东西之于闽东的乡土来说,只是一小部分,但颇能管中窥豹。
      1、即将失落的美丽——修竹溪姊妹桥

      长濑溪桥和张坑桥是寿宁县两条以高度著称的木拱廊桥,架于县西南部的一条名叫修竹溪的深涧之上,溪涧上游的下党乡还有两座颇为壮观的木拱廊桥——鸾峰桥和杨溪头桥,是去年浙闽边廊桥搜捕行动中的重点对象。二桥直线距离只有一公里,称修竹溪姊妹桥,但由于溪涧两边峭壁耸立而无法相通,颇具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之意境,一般人要看这姊妹桥要颇费周折。这次有浪子同行,这周折是不用了,但下山上山这种机械运动还是少不了的。

      上午九点多乘县城至芹洋乡班车,一个小时后到达芹洋乡。下车沿公路南行五六百米后,换上机耕路继续步行,不远处就是茶场。茶场很大,一丘丘茶园沿着小山包绿了一片又一片。经过夜雨洗礼的空气很透明,不时透来青草和湿泥的味道,天空很高,但飘着鳞状的乌云,四周的大山呈现出一带遥远的青黛色。前面是岔路口。浪子说,右边的机耕路是往江柚村,从江柚村沿古道下到谷底即张坑桥,左边的古道下去后就是长濑溪桥,走哪边都行,反正这里是行走姊妹桥起点又是终点。我们选择左边的古道。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0/581950620050220221027.jpg" border=0>

      从隔着古道外侧稀疏的松木林鸟瞰溪涧,长濑溪桥像是一枚受伤的虾姑,在泛绿的溪水映衬下形容乌黑而无采。四周山野找不到现代文明的踪迹,也看不到人的影子,只在下游水尾布满枯草的山脚一带有两座黄墙黑瓦的民居,似是远足歇憩的候鸟。与身前身后成片荒凉的芦苇一样,长濑溪桥实在是破落的可以,上半身的裹板已所剩无几,下半身的桥裙挡水板也是千疮百孔,爬满了深绿的络藤,显出一幅沉重的沧桑感。据正梁载,该桥为清道光九年(1829)建造,至今尚未两百年。桥内的铺板还比较硬朗,只是立柱稍有变形,廊屋内堆放着一捆捆干枯的老茶树,应该是当地茶农改良茶树时留下。廊屋15间,梁上都用黑墨书写对联,内容无非是一些赞美桥梁的诗句。正中脊梁书:“文林郎特授寿宁县正堂周口口捐口壹拾两”,“修职郎寿宁县儒学教谕吴口口捐口壹十两”,当中姓名的名部分和捐助数目字不知何时被红墨涂去,这是当年这好心的县长和教育局长大人想不到的吧。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0/581950620050220214657.jpg" border=0>

      两头的桥堍很高,用鹅卵石堆砌而成。桥堍两侧没有下到溪边的小路,这是当时建桥时不予考虑的,谁会想到一百多年后一群傻乎乎的年轻人吃饱了撑着要下到溪边呢!还是浪子的指点,终于在西桥头南侧崖壁上找到落脚点,攀着古藤小心探了下去。辛苦总有报答,站在下游溪边,长濑溪桥高大雄伟的形象一览无遗。桥面离水面很高,所以我不费力气就拍到了桥底下的三节苗和五节苗的“龙骨”,这是在泰顺任何一座廊桥底下难以办到的,除非用上广角镜头。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0/581950620050220214952.jpg" border=0>

      在桥上匆匆用过午餐后,顺着古道来到长濑溪村。说是村子,其实只有两座房子,前方是一大片冬闲的农田,再前面就是小溪,房子的后面是一片梨树,一派枯枝的模样。我们先遇上一群鸡然后遇上一位大娘,大娘说现在村子只有她一户人家人,中午就她一人在家。我们问,村里没有电线杆,是不是村里还没有通上电啊?大娘说原先是有电的,电线被人偷了后就索性将电线杆也拔了,现在我们点的是煤油灯……正当我们对这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村子感慨万千的当儿,大娘已将泡好的糖茶和花生瓜子端到田中央。蜘蛛侠很感动,临走时悄悄将五元钱压在杯子底下,但路过门口时也没有忘了向大娘要一斤农家茶叶。当我们告别大娘上古道走了一阵时,就听到大娘在梨树底下喊:……你们谁掉钱了……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0/581950620050220214845.jpg" border=0>

      上山的路比刚才对面山的来路要平缓一些,但因为少人走,古道埋没于荒草野榛之中。上到岭头,回头东往,只见群山莽莽,村舍星布其中,近山茶园簇簇,绿意盎然。沿公路北行1公路即到达尤溪村。尤溪是修竹溪的支流,尤溪下桥位于村落的水尾,溪水于水尾的不远处以瀑布的形式泄入上濑溪。与长濑溪桥比较,显得又短且矮,周边环境杂乱得很。继续沿公路北行1公里,然后顺右边古道下到谷底,就是修竹溪桥上游张坑桥的所在。

      以我拙眼,从观赏角度看,寿宁廊桥排名第一的应属杨梅州桥,第二是下党乡的鸾峰桥,第三就是眼前的张坑桥了。张坑桥的周边环境与下游长濑溪桥相比,虽然没有了那份原始古朴的气息,却多了一份生机和亲和力。桥身南北走向,南面是陡峭的山面,北面较为平缓,是层层梯田的茶园,山顶就是著名的旗山。古道穿过南面山腰,经廊屋后,沿北山茶园盘桓而上,然后没于视线的尽头。现在正是载种茶苗的季节,只见三三两两的茶农挑着满装茶苗的筲箕在茶园中上上下下,就这样将几个春天的希望种了下去。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0/581950620050220220349.jpg" border=0>

      张坑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建造,比长濑溪桥早了一年,现桥是1954年修缮,长40米,比长濑溪桥仅长1米。因为经过修缮,桥身保持的非常完整而稳重。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河卵石砌筑,桥面离水面近15米,气势超过长濑溪桥。作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长濑溪桥是个家境不佳的村姑,而张坑桥是富家的小姐。沿北桥堍西侧的石壁小心探身下去,就到了一片可爱的鹅卵石溪滩。侧身躺在溪滩上,沫足清澈的溪水,聆听细细梭梭的流水,抬头东望,虹桥如挂,此意此境,谁之能属?我见过杨梅州桥,其碧绿的潭水无人能及,但唯独缺少了眼前可亲可爱的溪滩,真可谓憾也!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0/581950620050220214923.jpg" border=0>

      浪子说,下游的水库工程已经过半,蓄水也马上要开始了,这意味着长濑溪桥和张坑桥这姊妹俩的生命即将到了尽头!看着眼前美丽的廊桥和廊桥身边同样美丽的溪山,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我希望明年重新回到这里时,美丽的修竹溪姊妹桥还在继续美丽着。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0/581950620050220214904.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23:28:42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5-2-22 23:29:5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格子游记]闽东廊桥自助之旅(二)洞宫山下有花桥

次日早晨,阴雨绵绵。我们搭乘寿宁至屏南班车,自县城南下,经古镇斜滩后,自东向西横穿寿宁县境腹地,过平溪乡后到达政和县澄源乡,然后南下,中午时分抵达政和县最南面的杨源乡。

      政和县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设县,南宋政和五年(1115年),因贡茶“银针”受宋徽宗青睐,赐年号政和为县名,沿用至今。洞宫山脉自浙南伸向闽北,到达杨源乡时虽是强弩之末,但群山环抱,也算巍巍壮观。杨源乡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这次我们只走了其中的一怪——花桥。花桥在廊桥的家族里算是一个特殊的成员,以福建闽东地区最多,而以“花桥”为地名的就更多了。至于桥何以“花”为名,我想大概要么是外形似花而花枝招展,要么内部雕龙画栋而繁花似锦,当然是与花有关的。

      杨源花桥位于乡政府东面15公里外的坂头村,通村公路正在浇灌水泥,有两段乱石泥浆路真是叫人惊心动魄。我们乘坐的三轮车像是一位喜舞的老者,动作强劲而生硬,崩的我柔肠寸断!这三轮玩意儿改名断肠车得了!断肠车拐了一个溪河大湾穿过一个峡谷盘地后,远方现出了精致而气势磅礴的笔架峰。笔架峰的脚下是一条狭长的山谷,一条小溪自山脚流出,顺峡谷缓缓而西,坂头村几十座黑压压的老式民居就挤挤挨挨地排在峡谷的两岸,而花桥就躲藏在这密密麻麻的民居之中,你只能靠层层叠叠漂亮而灵动的翘檐来辨别花桥的所在。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1/581950620050221231223.jpg" border=0>

      泰顺泗溪的溪东桥以其飞檐翘角而著称于世,但与眼前的花桥相比,还是逊色了许多。桥面由一主楼和两副楼组成,主楼居中,三层翘檐十六枝翘角从各个方向伸向空中,犹如盛开在深秋的菊花。第一层翘檐的东西翘角上各挂有一个拳头大小的风铃,村民说,西边风铃响预示晴天,东边风铃响预示雨天,大家历来都以此预测天气。我想,这山沟沟里能有这么神奇的东东!主楼的两边的副楼有两层翘檐,比主楼矮了许多,算是主楼的陪衬之物了。

      花桥坐西朝东,长38米宽8米,南北两桥头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入门与民居相连,门楣外皆书写“花桥”二字,门楣里里分别书写“彼岸仙缘”、“此邦遗爱”、“大开甘露”、“直步重霄”。廊屋的西侧是一整排神龛,占了桥面三分之一的位置。这一整排神龛共九个,正中主神龛是观音大士,然后左边是魏虞真仙,右边许马将军,左右依次是林公天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萨,此外桥北神龛是通天圣母,桥南神龛为陈桓、陈文礼二公。仰头上观天花,正中是一个藻井,周围八块木板上各彩绘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藻心是二狮抢绣球。十几根东西走向的横梁上方彩画缤纷,煞是热闹。最初的感觉,我还意为是到了那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哩!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1/581950620050221231337.jpg" border=0>

      村民指着桥南神龛说,花桥是由坂头人陈桓建造的,陈桓于明正德年间进士及第,后来衣锦还乡,建造了这座值得子孙骄傲的花桥,到了清光绪年间,陈桓的裔孙陈文礼中了举人,对该桥进行了维修。接着,村民将我带到石拱底下,指着拱顶外侧很神秘地说,你看到石缝间那两把宝剑没有,这宝剑可神了,逢涝剑尖自动伸出,遇旱则自动缩回……我听后不禁为之一动,连忙往拱顶上细细搜索,终于在一片黝黑的块石缝中发现了两片剑片似的东西,剑片只有十多公分,黝黑的剑尖直指水面。

      从小溪上下游的远处观赏花桥,我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别的石拱廊桥的廊屋主楼都处在桥孔的正中,唯独眼前花桥的主楼整整偏离桥孔正中一间的距离。这可能是河道小桥身长而南北桥头特殊的地形特点所造成的吧,这算不算花桥的怪呢?

      这时,久违的阳光从浓云中探出了头,金黄的阳光撒在民居的土墙上,将参差巍峨的花桥幻成一片遥远的神秘。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1/581950620050221231401.jpg" border=0>

      *注:Annelee问另外两怪是啥,俺也没有去过,只是听说。虹溪:洞宫山中有虹溪,长三里,清澈见底,溪床一色赤岩,平展如毯,毫无砂砾隙缝,似刀切剑劈而成,凡三里如是,蔚如奇观。怪圈:虹溪下游是瀑布群,长450米,每个瀑布下面有一深潭,第八潭有8块岩石,其上共有280个同心怪圈,疑是外星人所为。云云。
      另外资料:洞宫怪圈位于南平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在洞宫山云雾廊桥下峡谷中发现的怪圈共有280个。这些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怪圈,有的是单环、有的是双环,有的有碗口那么大、有的有盘子那么大,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人抓了一把沙子抛在水中激起的浪花那么圆、那么好看。这200多个怪圈分布在峡谷河床中的8块巨大岩石上,且这8块岩石石质都十分坚硬,风钻在上面弹跳也只不过留下些白点。因此,这一奇观到底如何形成,人们众说纷纭,或疑为外星人所为,或疑为熔岩冷却以前冒出的冷泡,或疑为沧海桑田时海生动物所为,或疑为古越族人图腾或宗教信仰的遗迹等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3#
 楼主| 发表于 2005-2-22 23:36:04 | 只看该作者
补充说明:1、本游记格子原创于“格子的乡土家园”,格子是等游记完成后帖到廊桥网的,但是我比较心急,等了一个晚上就等不住了,游记转到这格子还不知道呢。2、格子写游记是在我们一行三人春节五天五夜苦行僧似的自助旅行的基础上,每天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彩写一篇的,而我只用了两秒钟就转帖成功了;3、旅行从头到尾我都参与了,途中游了太多的收获和感慨,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用键盘记录下来,拍的照片也太多太多了,而一切都是因为太多了,所以,到现在我什么也没有去整理它,[em04]
4#
 楼主| 发表于 2005-2-22 23:40:05 | 只看该作者
格子应该先完成一个正式的序言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2 23:41:10编辑过]

5#
发表于 2005-2-23 10:18:10 | 只看该作者
<>[em17]你们的行走是辛苦的,意义是巨大而且多方面的,于你们于廊桥网于廊桥于爱廊桥的人们</P>
<>得知你们有这个计划我就知道有东东可看了</P>
<>于是期待着[em02]</P>
<P>像大笨转贴的急切心情一样</P>
<P>我巴不得早日看到你们的图文</P>
<P>廊桥网没有于是寻到格子家里去(乡土家园)一口气读了好几篇哩</P>
<P>说俗了说白了读后感就像饱饱地吃了一顿美味大餐</P>
<P>你们此行的图文摆在爱廊桥的人们面前,</P>
<P>我想不少人会有同感</P>
<P>如饥似渴的人们难道不要饱餐一顿吗?[em01]</P>
<P>民以食为天[em07]爱廊桥的人们当然要看到更多美丽的廊桥和与此相关的文字</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4 10:34:22编辑过]

6#
发表于 2005-2-23 12:55:27 | 只看该作者
嘎嘎,俺初六就要上班,要不然,俺也可以去了,晕哦哦。
7#
发表于 2005-2-23 16:55:34 | 只看该作者
大笨等不及了,菜没烧好就端上来了。。。。整理的很苦,本打算一天一篇,看来不太可能,人是要吃饭的啊。。。。谢谢三川兄和涩鸟的捧场。。。。。
8#
发表于 2005-2-23 19:04:17 | 只看该作者
<>终于等到了~~
还有跟多的吗??</P>
9#
发表于 2005-2-24 15:55:31 | 只看该作者
<>偶在格子老师的博客上也看到拉</P>
<>现在在这里看图文并茂的,嘻嘻,还好有人耐不住把它贴上来了,</P>
<>等着看接下来的文章~~~~~</P>[em01][em01]
10#
发表于 2005-2-25 16:59:59 | 只看该作者
<>太漂亮了,感谢格子老师给我带来这样一篇好文。要被淹了,无语中。</P><>寿宁下党那两座桥能介绍一下吗?</P>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08:28:5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格子游记]闽东廊桥自助之旅(三)遗世之所杨源古村

从坂头村回到杨源村,已是午后三点半,这时天空渐渐变高,山间间或有了稀疏的阳光,我们决定好好走一走杨源古村落。

      到过浙北西塘、乌镇或皖南西递、宏村等古村落的人,都会被那一座座典雅富态的宅院所感动,但是我觉得商业和人流已经将它们最原始的汁液榨取了大半;楠溪江和泰顺的古村落折射出浙南古民居那份随缘而轻灵的气质也确实迷倒了诸多的方家,然而鸟去巢空的境地和身边春笋般生长的钢筋水泥房叫人平添了几多的无奈和惆怅。而杨源村确实是我的钟爱,我钟爱它并非因为它具有典雅或轻灵的气质,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质朴和人气。

      从杨源乡车站下车,南行百米即达到杨源村。一条两丈多宽的小溪弯弯曲曲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溪水还算清澈,一群群各色的鲤鱼快活地游弋,有的拳头大小,有的如婴儿个子。当地人说,杨源人在溪中养鲤鱼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祖宗定下了规矩,不许捕捞溪中鲤鱼,村民也都很自觉遵守这古老的村规,将溪中鲤鱼奉为神灵。鲤鱼向来是吉祥之物,张家界永定符姓人就不信上帝也不信佛而信奉鲤鱼,原因是鲤鱼曾经救过其祖先的命。我猜想鲤鱼并非杨源张氏祖宗的救命恩人,村人自觉遵守固有的村规只不过是遵循了某种生活的惯性和约定,是一种至朴至善的人道。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3/581950620050223235423.jpg" border=0>

      小溪的两岸是不到两米宽的水泥小道,内侧便是泥墙根,间或撑起几个竹架子,晾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连接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石拱桥,也间或架着几条乌黑的独木桥,便于就近轻便入门。顺着水泥小道漫游,早春的阳光飘然而至,令人有回家的感觉。泥质的山墙和檐墙高大而厚重,从中间往两边逐级上升的马头墙或变形的虾姑墙上覆着黑瓦,远看层层叠叠,似鸟欲飞;拱形或方形的随墙门矮小而简朴,门前路外一般都会一条五六级的小石阶通往溪边,那是妇人浣衣男人洗腿的场所。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3/581950620050223235503.jpg" border=0>

      沿溪小道每前进几十米,就会碰到一个同样狭窄的巷道。巷道很幽深,两边高耸一色的夯筑泥墙强化了这种感觉。巷道被均匀地分割成两个部分,一是路,一是排水渠,这样一来路上相遇只好侧身而过。走在这些狭窄的巷道中抬头看天空,真有一种在一线天中行走的感觉。看着那些经历百余年风雨侵蚀已斑驳的泥墙,有如看到一个个沧桑老者用他们那仍然坚实的胸膛,营造着古代民居虚实相间的空间效果和立面韵律,展示着一种独特的建筑审美文化。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3/581950620050223235444.jpg" border=0>

      巷道深处的人家有点破落但并不寒酸,对游人的到来都会报以一种含蓄的微笑。狗们东窜西窜,但不会像山头旮旯的那种,见人就吠,反而摇着尾巴在你的脚跟嗅来嗅去。饲饱了的猪很悠闲地探出头来,张着满是糠沫的大嘴摇头摆脑。最亮色的就是偶尔匆匆来去的姑娘,穿红戴绿的,腰身很细,头上还有几绺黄黄的发梢。进入泥墙的小门,里边是一个带有天井的小院和木构架的房子,看来泥墙只是防卫用的躯壳,木构架才是承重的实质。木结构梁柱是一律杉原木,楼板、隔墙也用杉木板,而且都不施油漆,完全暴露木纹,木材的本性得以充分的表现。春节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把杉木地板墙壁洗刷得干干净净,使清水杉木面显得格外质朴、清爽,远远地透来一种亲切温馨的家的气息。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3/581950620050223235529.jpg" border=0>

      村民说,后山有一个七八百年的倒插柳杉,我带你们去看。

      村落后山是一片柳杉林,十几棵三四人合围的古柳杉就直挺挺地站在半山腰,当中有几棵离地一两米的地方钉着好多个巴掌大小的红布袋,应该是谁家小孩因闹夜苦,大人前来为孩儿认大树作干爹吧。最奇怪的是,其中一棵似乎枯死多年,枯枝却由下往上越来越粗壮,极像发达的根系。村民说,这棵就是所谓的倒插柳杉。村民还说,杨源村都姓张,祖宗迁居之前,不知此地是否能养人,于是用柳杉作试验,在山腰一带胡乱插了许多的柳杉,还故意倒插了一棵,结果全都活了下来,祖宗坚信此地风水好,就在此地定居下来。这故事不知真假,但杨源的张姓倒是旺的很。

      还要提一提水尾的英节庙和英节桥。

      英节庙始建于宋崇宁年间(1102~1106),现存大殿为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英节庙内算戏台最为有特色,重檐歇山顶,八角藻井,壁上绘有四平戏剧情故事。四平戏算是一种古老的戏种,明朝嘉靖年间发源于安徽徽州,在明末清初面临绝迹之际传入福建政和县杨源乡等地,到目前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真算是一种幸运。

      紧靠英节庙右侧的是一座木平廊桥,三重翘檐,稳重而敦朴。桥内住着一对上了年纪的流浪汉,看我们在拍照,慌忙躲了开去。问了好多村民,都不知桥的名字,我们只好叫它英节桥了。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3/581950620050223235548.jpg" border=0>
12#
发表于 2005-2-26 15:17:55 | 只看该作者
<DIV>在闽东几个县漫游的五天四夜,我特别庆幸我跟队了.这个春节过得总算跟往年不一样.初十我回到家的时候,家里人特别高兴,尽管嘴里责怪我没个女儿样,太不安分之类的话。在家呆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就赶回温州了.来到温州,忙着租房子搬新家,又忙了两天。接下去就开始上班,玩了那么久,又得花点时间调整一下.唠叨这么多,无非是感觉很惭愧,屏南之行,对于我,是更有意义的.见到格子都连续发好几篇了.而自己还一味的回忆.</DIV><DIV>我想即使应付,也该对前几天的屏南之行记录点什么.老实说吧,我是怕格老师下次不带我去了,也怕他看扁我了.
屏南之行,风景匆匆,脚步匆匆.于是我的散记也显得匆匆了.请见谅,挨着格子游记下面,算是沾点光吧.</DIV>
13#
发表于 2005-2-26 15:19:33 | 只看该作者
< ><FONT face=宋体><B>漫游屏南有感</B><B><p></p></B></FONT></P>
<>      <FONT face=宋体>夕阳西下,一阵微风吹拂着田野,<p></p></FONT></P>
<><FONT face=宋体>  是多么久的原因在这里积累。<p></p></FONT></P>
<P><FONT face=宋体>  那移动了的景物移动我的心,<p></p></FONT></P>
<P><FONT face=宋体>  从最古老的开端流向你,安睡。——</FONT> <FONT face=宋体>穆旦<p></p></FONT></P>
<P><FONT face=宋体>我想到了这首诗,因为它勾勒了许多使我们必须安静下来的东西。人到底在哪儿才能得到安睡,是经历世代轮回过程的山野,还是那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这些移动的景物移动了我的心,而你是我的目标,脚步移动的方向。如果你理解,就会明白我为何在阴雨连绵、水冷草枯的时节,毅然前往偏远的闽东屏南了。<p></p></FONT></P>
<P><FONT face=宋体>此次屏南之行的五天里,我们没往著名的旅游胜地鸳鸯溪、白水洋去,而是走走停停于散落在山间河畔那些不起眼的古廊桥及民居。少了熙来攘往,指指点点,自有一番难得的情趣。寻找屏南廊桥、古村落之行,感谢带队的格子,同行的大笨钟。</FONT> <FONT face=宋体>:)<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一<p></p></FONT></P>
<P><FONT face=宋体>冬天尽管枯瘦,但在我看来,它最容易让人感受到温暖。过冬的农民,早收起了锄头,穿着厚厚的棉袄,围坐着火炉,年末了该好好把一年的劳碌卸下来了。土屋内的火炉照着每个人亮堂堂的。而土屋外的山里的冬天更加显得寂静了。<p></p></FONT></P>
<P><FONT face=宋体>我喜欢冬天特别是大过年里,围着温暖的炉面,邀上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但我也爱枯草的山坡、寂静的原野。冬天的树木虽少了绿意,但它释放着最本色的东西,干净,明朗,还蕴藏着无穷延展的能量。那宽广的连绵远山,不断牵动着我的视线,直到很辽远的地方。<p></p></FONT></P>
<P><FONT face=宋体>屏南之行,依然很生动地留在我脑海里。班驳的黄泥土老屋、破旧的被风吹成灰色的廊桥,给人感觉是沧桑、残缺的。但相对于完美、鲜活的事物,我认为残垣断壁更有一番久远的印象。<p></p></FONT></P>
<P><FONT face=宋体>很多时候出游,我并不带目的的,带着四处溜达的想法就走出家门。即便这样,每次出游却都带给我出乎意料的收获。对于一个事先并无周详计划的我,无需任何包袱、只需用我的眼睛、用我的触觉去感知。我没研究地图,也忘了方向,很多时候,车窗外的山脉一列列游走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列列风景。仿佛我的身子将被客车载到了与天际模糊交接的地方。<p></p></FONT></P>
<P><FONT face=宋体>当我从泰顺慢慢进入屏南时,山脉也越变地苍翠。我就想越原始的地方,大地就越完整。住惯了城市的人们,是醒悟他们强加于大地太多了,所以才会对它产生敬畏吗?<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二<p></p></FONT></P>
<P><FONT face=宋体>有时暴雨会在我们不断惊叹的时候,猛然袭击。这时,村里的毛毛道两侧的水沟很快就会漫过鞋底。当我们在离最近的屋檐歇脚时,就会被屋里的蓝色卡其布老婆婆邀进院子里。尽管听不懂她的言语,但她满脸的笑容和热情,我们只有点头感激。临走时,老婆婆搜出一把伞,要塞到我们手里,我们千方拒绝了,她又搜出一块粗纺花布来,嘴里念念有词,大致意思是说叫我们收下了吧。我们赶忙拒绝了她的好意,心里却笑她,难不成她把我们当成解放军了?那天大笨钟俨然一套军绿,我戴了一个军绿的帽子。<p></p></FONT></P>
<P><FONT face=宋体>雨中的民居,异常的安静。一场暴雨将村里的每条小道都洗得闪闪发亮。一刹那工夫,那几堵被遗弃的荒墙下,一小片麦地突然生出了许多的绿意,反衬之下,越显得生机勃勃。村里的小道弯弯曲曲,无限狭长。当地农民总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下几棵长绿的棕榈树,使得村庄更加干净雅致。<p></p></FONT></P>
<P><FONT face=宋体>老天也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给我们恩赐阳光。雨后的太阳,在跳出山脊的遮挡后,陡然放出了万道金光。光亮照明了村前的河水,也辉耀着列列远山。轻轻拂着远山的薄雾,云遮雾绕,缥缥缈缈,真幻莫辨。村头那一排金黄的落叶松,纯净的明亮。村前山泉汇成的小溪欢快地流向远方。<p></p></FONT></P>
<P><FONT face=宋体>这时,寂静的村庄会马上热闹起来,村妇们挑起满满两箩筐的蘑菇沿着溪边嘻嘻哈哈谈笑着收成。在这里,你随处可见很多穿着蓝色旧卡其布衣衫的精神矍铄的老人。她们花白的头发往后脑勺挽成一个发髻,在围着村庄的小溪流洗衣衫、洗菜。走到任何一个村子,都有这样的蓝色卡其布的老太太们。好几次,我们都以为先前看到的老太太又窜门到这里了。<p></p></FONT></P>
<P><FONT face=宋体>于这广袤的大地,我忘了自己,一种非我的力量,让我有一种游离于自己的感觉。这种非我的力量,我想是那绵绵不断的列列群山,是背朝天面朝地、永不言倦的的农民及生生不息、更替轮回、不断延续的生活。<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四<p></p></FONT></P>
<P><FONT face=宋体>我喜欢狂风暴雨远胜过毛毛细雨,但在屏南几天的毛毛细雨中,我渐渐了解了这些细雨的意义。这些飘落着的丝丝细雨,慢慢地润湿着大地、花草树木。次日早晨,你会发现村头的柳树竟然抽芽了,门楼旁边的桃花一夜间便开了又凋落了。我突然醒悟,也许“喜雨”便是由细雨衍生开来的吧。<p></p></FONT></P>
<P><FONT face=宋体>在我们从这个村庄跳到那个村庄的时候,很多风景就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走了。车窗外,一座座廊桥和一处处古村落不时跃进我们的视线。它们安详地伫立在那儿,纯净的水流声欢快地伴随着。我想,是因为他们对大地的宠爱,自然也得到了大地的恩惠吧。他们生活在这么好的草地上、有这么好的麦地稻田及鸡鸭羊群,而这一切对他们而言是多么顺理成章啊。<p></p></FONT></P>
<P><FONT face=宋体>我们诧异,屏南有百来米长的木拱廊桥、有千年古镇及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走的不计其数的完整的古村落。这里风景非常美,也非常寂静,却没有游客留下的任何足迹。我震撼它们,美感却带着苍凉。我不知道这算是好事或是悲哀。我只相信这是世界存在的一种次序。只要这种次序前进一步,这种现状就会改变。<p></p></FONT></P>
<P><FONT face=宋体>我想无需去辩论这些古老的文明存在的是是非非、前因后果了。存在着的尚且还存在,不存在的亦已在岁月中消逝,人类是刻意强求不来的。农民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如千百年来延承着他的祖辈生活那样亘古不变。古老的文明也一样。惊叹也好,痛惜也罢,都让其顺其自然吧。<p></p></FONT></P>
<P ><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 15:45:36编辑过]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00:35:57 | 只看该作者
<DIV>闽东廊桥民居自助之旅(四)双溪古镇</DIV><DIV>政和县杨源乡南下至屏南县双溪镇,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双溪是屏南的旧县治,是古代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重镇,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县至1950年因土匪骚扰而外迁,已有270年的历史。二百多年来积累的古街道、鹅卵石巷道、各色古民居和公共建筑,因县政府的突然外迁而幸运地逃离了现代文明的侵扰,其历史和人文沉淀像是被裹上一层透明的琥珀,至今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老街位于老镇的中心,在街口拱形门洞之东,长一百多米,东西走向。步入门洞,就像进入幽远的古代。街道五六米宽,两旁大都是单间单层或双层的木构商业房,间或有几座土房,高高矮矮,连成一片无声的韵律。木柱由于长期受雨水的侵蚀,下部腐朽严重,有的已经歪歪斜斜,板壁黄中透褐,无声中散发出岁月的斑驳。一层门板被洗刷得半尘不染,与二层乌黑的额面形成很大的反差。门板的背后是木质店柜,这木质店柜是稀罕之物了,抑或是祖传之宝吧?清朝或民国时期,这闽东重镇的商业大街是如何一种热闹的场景?在与商业古街平行的还分布着好几条巷道,每条巷道的路心是碗头大小的扁石,两侧是拳头大小的鹅卵石。几百年来人来人往,将这些本来就光溜的蛮石打磨得更加圆润,一阵小雨飘过,路面巷道顿时溜溜亮亮的,人踱其上,像是踩着一段潮湿的历史。这些小巷道宽不过三米,两旁大都是土房子,偶尔也闪过大户人家讲究的台门。炊烟升起时分,白天的嘈杂渐渐沉淀,于是一阵又一阵浓稠的幽香在巷道间荡漾开来。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628.jpg">

      古街的尽头,有一片低矮的泥房子,随墙门紧锁着,门额上写有“礼门”二字。来双溪前屏南县政协副主席郑道居交代过,双溪有孔庙,是福建省惟一的土木结构的圣人庙,不妨看看。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孔庙吧,可惜时间不够用,没有找人开锁。孔庙的南侧是电影院,看似已荒废多年。再南侧的高台上是四座紧挨着的土房,一阵阳光飘过,顿时将黄中带紫的墙体染成一片棕红,令人进入童话世界一般。顺着土墙根的小道往南步去,经过小学门口拐一个弧形的弯,就进入另外一条曲折的鹅卵石小巷道。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652.jpg">

      城隍庙就在这条巷道靠山的地方。双溪城隍庙始建于屏南设县之年,清代曾修复过多次,眼前的是刚刚修复完工,还透着一股浓浓的油漆味。新修复的城隍庙规模恢宏,庙门两边是一廊庑,摆设着几个面目狰狞的鬼神。庙门的正面是戏台,是供城隍神娱乐看戏用的,不过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将鬼神挤到一边让自己看戏,似乎有点滑稽。戏台上方是七层斗拱叠加的藻井,工艺可谓叹为观止,正在戏台上抄写东西的老人说,该戏台建筑精巧奇丽,为福建省少有的古戏台之一。城隍庙是什么?古籍云:“崇墉为城,环水为隍。”用现在的话说,城是指城墙,隍乃指护城河。城隍庙是祭祀护城之神的庙宇,为求雨、祈晴、禳灾之所。在我国的传统中,认为城隍神不仅能保佑全城百姓福寿安康,而且对善人恶人能及时地报赏和惩罚,所以古代凡是有城镇的地方都要建城隍庙,将城隍之神列入祀典。在中国,似乎一般的乡镇是不设城隍庙的,但是双溪曾经是两百多年的县治,遗存一个城隍庙也算是份内吧。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708.jpg">

      双溪的大户宅院较多,有陆宅、张宅、周宅、盖屏厝、宋宅等等,其中算宋宅保存得最好,是屏南民居的典型代表。从城隍庙出来,在弯弯曲曲的巷道中寻找宋宅,最后是一位大娘将我们带到宋宅的门口。门口上方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牌匾,上书“文魁”,是当时省级大员为宋家在道光、同治和光绪年间考中的进士、举人和贡元题写的,是宋宅后人的骄傲所在。门口是青石门坎,两边各有一个雕刻有精美图案的青石门墩。离大门三步远的地方是由三扇高门组成的照壁,上部漏雕,下部槅心是的深浮雕。照壁后面是十多平方米的天井,天井再上去两步就是正房。屏南民居的天井其实是集雨的地方,屏南民居遵照“风水不外流”的风水观念,将房顶四周的雨水集中下流到天井,再由天井渗漏到地下。天井的左右两侧是厢房,厢房门口有一个青石踏步,做工讲究。左右厢房和正房门板的槅心上镶嵌着工艺非常精美的木雕装饰,这是宋宅精华之所在。木雕的内容很丰富,有“渔、樵、耕、读”等耕读传家的生活画面;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周文王渭水访贤”、“陆羽烹茗”、“羲之易鹅”、“懿公封鹤”、“画龙点睛”、“南山求寿”等传统故事,还有一些木雕的内容不懂。厅堂是家庭祭祀的场所,太师壁前面的几桌(祭桌)算是文物了,四周也有十分精美的雕刻,可惜都遮上玻璃,看不太真切。
      与其他屏南典型民居一样,宋宅的格局比起泰顺的民居来,显得局促而封闭,但书卷气却浓烈了许多。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738.jpg">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745.jpg">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758.jpg">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843.jpg">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906.jpg">
</DIV>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01:07:5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格子游记]闽东廊桥民居自助之旅(五)三座小廊桥

双溪镇的廊桥有三座,但都是小型的石拱木廊桥。墘源桥位于镇北的墘源村,已完全失去交通的功能,桥面四周也被砖块封裹得严严实实,纯粹变成农民放置杂物的地方。南安桥又名迎恩桥,说是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竣工值日适有皇帝恩诏送达,知县沈钟将其改名为迎恩桥。南安桥位于双溪镇南的另外一条溪流上,从古街步行需要十多分钟。

      我们到达南安桥时,正下着大雨,一牧人和上百只小羊羔正在桥面上歇雨。羊们将一串串豆大的黑屎排到本来就很凌乱的桥面上,于是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膻味。牧人叫陆道光,他这样讲述自己的经历和牧羊生活:1995年曾去过内蒙古打工, 1998年筹集2万多元,从内蒙古买来28只种羊回到屏南,在此桥上游1公里外的北岩寺附近以每年两担谷的租金租了一座空厝坪,盖起了羊场,开始了他的牧人生活。最多时,他养羊600多只,每只羊都有个编号。现在成年羊都卖掉了,剩下的百来头小羊羔。他每天早上5时起床,带上干粮赶着羊群上山,黄昏时,挑着一担草料,跟在羊群后晃悠悠的回来。一年365天,风雨无阻。陆道光说着,精瘦的脸颊上露出一丝阴云。这时,雨歇放晴,只见陆道光一声低声吆喝,羊群便朝从桥口鱼贯而出,散在桥外一片刚刚露出绿芽的田野里。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602.jpg" border=0>

      南安桥是双溪古镇通往闽东各县及闽北的要道,古时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也是官场迎送的重要场所,因此该桥更多的时候就肩负亭子的重担,梁上悬挂牌匾上的“南安亭”三个字就是明证。南安桥长只有20米,样子十分的灵巧,加上周边环境幽静,确实给人一种脱俗忘返的意境。沈钟当日为桥题诗曰:鸣鸠声里雨初收,罨画溪桥细水流。担荷纷看趋晓市,犁锄争见及春畴。柳条风软夭桃绽,竹蓧烟微紫蕨抽。几度迎恩亭下过,又传丹诏出皇洲。

      劝农桥位于北岩寺前的田野上,身后就是著名的翠屏山,桥的长度较南安桥稍短,桥中设神龛,祭祀的是五显大帝。据说,当年知县沈钟就是在这座桥上面对农人发表劝农演讲的,几百年过去了,这位重农爱民的沈县长慷慨激昂的演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空里,但桥下的流水照样流淌,田埂的野草到了春天照样要崩出绿芽来。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6/699809920050226124605.jpg" border=0>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22:39: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格子游记]闽东廊桥民居自助之旅(六)岭下姊妹桥

岭下是屏南县北端的一个乡,离东南向的双溪古镇10多公里,离县城30多公里。那天早上乘车到达岭下时,时间接近九点,天空时晴时阴,光线变化十分剧烈。岭下村位于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上,一条不大不小的溪流自西北向东南笔直流去,民居主要集中在溪流东北侧的岸边。广利桥与广福桥就横跨在溪流上空,二者相距仅200多米,算是闽东北和浙西南为数不多的姐妹桥之一,为省保单位。

      广利桥始建于宋,长30米,桥屋11间,九檩穿斗式构架,双坡顶,桥堍以毛石砌筑,桥面以木板横铺,上以卵石铺砌,桥中设神龛,等等。乍看起来,广利桥与闽东其他木拱廊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要说有别,第一应该是神龛内祭祀的对象有特色,别的廊桥祭祀的都是面目慈祥的陈十四或观音等偶像,而该桥的祭祀对象是怒目搏击的真武帝,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二就是桥两岸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特。两岸桥头及附近一带的柳杉最多,此外还有两棵红豆杉、一棵南洋铁杉和一棵水松,这些古树名木将广利桥笼罩在一片绿茵之中。水松属松柏科乔木,喜温暖湿润气候,在一亿多年前曾广布于北半球,后因地球上发生第四季冰川期而几近毁灭,成为罕见的孓遗树种,被称为“活化石”,只在中国南方零星幸存。郑道居先生告诉我们,在屏南县岭下乡上楼村不远的一个山弯里,迄今还保存着一片水松林,长得茂盛挺拔,共有七十二株,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成片的水松林,其他地方只是零星单株出现。翻开地图一看,上楼村离岭下还有15公里的路,隔壁就是建瓯市地界,于是熄灭了前去看水松林的年头。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1926.jpg" border=0>

      东北桥头公路上方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座古寺,叫景福寺,大门紧闭而悄无声息,显然是荒废了,寺门口立着一外表粗糙的方形石条,左右刻着“大方广佛华严”和“大乘妙法莲华”,不知是何意思,正面刻“南无阿弥陀佛”倒是好懂得很。我们从寺右小道绕过寺后,来一丘山园地里。园地的左边是两棵三四人合抱大小的柳杉,右边是一截断墙和一座土房,在这里可以俯瞰广利桥及远方的田野和大山。这时天空时而乌云,时而晴空,阳光风铃般地在山间飘来飘去,将远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幻成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大笨钟激动地将已经走远的还傻呼回,孩童样地耍了起来。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1946.jpg" border=0>

      岭下只有一条与溪流平行的公路大街,广福桥位于上游的村北,一头搭在田野上,另一头与民居连成了一片。该桥始建于元代,后重修多次,是屏南众多木拱廊桥中维护较好的一座,其形制与广利桥相仿。桥两岸竹木葱茏,将桥的身影遮挡了大半,桥下的流水看不到碧波荡漾的模样,倒是脏乱的可以。桥两端各有两条几十级的石阶,桥中祭祀对象是观音和五显大帝。我们来到桥内时,正好有两个大娘摆设祭品。等祭品摆设整齐后,大娘便燃香叩拜,随即将燃香分别插到桥两头和神龛对面的香筒上,然后重新跪在偶像前,拜了两拜,捧起香桌上的三块竹制卦子,轻轻将手一松,卦子便“哗”的一声掉在地上,显出一个卦象来。等我们想问问是什么卦象时,大娘已收起卦子,匆匆地走了。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027.jpg" border=0><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009.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 22:41:49编辑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22:40: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格子游记]闽东廊桥民居自助之旅(七)太府堂

太府堂的称号好气派,忍不住叫人联想到明清的深宫大内。但在岭下村,太府堂只是一座古民居的堂号而已,与深宫大内或是高官爵位毫无关系。

      我们是遵郑先生的吩咐找到陆林崇先生的,因为陆先生出自太府堂,对太府堂的情况很了解,可以当我们的解说员。后来因为陆林崇先生自觉普通话不行,又找来陆存金先生来当我们的解说员。经过两位陆先生的虔诚解说,我们大致上了解了太府堂的历史及结构规模。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301/699809920050301103947.jpg" border=0>

      太府堂位于岭下乡派出所附近,正面门楼及防护土墙已被拆除,其余三面被土墙包着,长达60米,宽20米,七进三堂院落。历史悠久是太府堂的第一特色。陆氏是屏南县的大姓,据陆家现存的《陆氏家谱》记载,其始祖陆噩原籍京兆府人,曾任古田县(当时今屏南县属古田)知县,黄巢作乱后,中原道路梗塞,归乡无望,最后定居今双溪。今太府堂是陆噩后裔迁居岭下后于清初建造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曾经居住过陆氏11代人,最多容纳过19户。院落深深是太府堂的特色之二。三重大门进去后就是第一堂,其格局与后来的屏南民居无异,绕过一堂的太师壁,经过一方形砖门,就到达第二堂,之后依次是第三堂,第三堂后面是花圃。说的外行一些,太府堂的形制包括由三个门楼组成的门楼系统、三座院落组成的主房系统和花圃休闲系统。陆先生介绍说,太师壁是可卸的,封建时代贵客临门时,打开三重楼门外的同时,卸下三个堂的太师壁,从入口到第三堂深不见底,其气派非同凡响。构架恢宏是太府堂的第三特色。杉木柱子脸盘口粗,厅堂上方的梁枋规格也显得特硕大,柱子和梁枋所构成的支撑系统虽经三百年风雨而无倾斜之迹,是在令人感叹。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052.jpg" border=0>

      据陆存金先生介绍,建造这座老宅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当时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各种工具还比较落后,加上祖上迁居岭下时当地劳力力不多,为了能同时架起三个堂的梁架,主人化了三天的时间,在大道上才拦截到上梁架所需的劳力。这种私房的建造规模是罕见的,但是私房的建造规模在古代某些特定的时期有所限制,据说当时民间建房的扛梁不能超过两扇,而太府堂的梁架为四扇,大大超过了政府的规定。为了能顺利建造太府堂,房主还特意认当时古田县知县做干爹,既然是县长大人的干儿子,那建造如此规模的私房于情于理都可以讲的过去了。

      目前,太府堂的后裔已逐渐搬离老宅,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乡下亲戚。太府堂内人员很杂乱,什物柴禾堆放也很杂乱,门楼内还有两只尿桶显眼地摆在那里,地面和墙脚污渍斑斑,一看就让人心痛。用一个比喻,假如太府堂是贵夫人,那么穿在身上的却是多年未洗的破衣裳了。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117.jpg" border=0><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301/699809920050301103931.jpg" border=0><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301/699809920050301103914.jpg" border=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 22:42:22编辑过]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3-2 22:43: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格子游记]闽东廊桥民居自助之旅(八)千乘桥

棠口乡位于屏南县的中心。1938年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在棠口改编为新四军后,挥师北上抗日,说来棠口还是个革命老区哩。从屏南县城到棠口乡只有7公里的路,我们前往棠口观赏千乘桥的时间是午后四点多,正好碰上阳光难得灿烂的时分。

      下车后没走几步,就远远看见一座气势宏伟、古朴凝重的木拱廊桥,宛如长虹卧波地跨于溪湖的南北,桥头则淹没于两边茂密葱绿的林子里,蔚蓝的天空连同稀疏的白云倒映在长长的湖面上,给人的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沿着湖堤道路前行,不远处一个红柱灰瓦的木亭吸引了我们的银光。木亭呈四方形,共有四层,底层四排柱子,每排四根,周围是可供游人歇憩的美人靠。二层和三层逐层收小,柱子减为四根,顶部是一个微型的七层白塔。整座木亭飞檐高翘,端庄中尽现活泼。木亭的背后的左右分别是小佛庵和夫人庙,属于那种小型而精致的宫庙,但香火常年不断。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157.jpg" border=0>

      从木亭出来,靠在湖堤的护栏上,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千乘桥的结构全貌。

      千乘桥长60多米,一墩二孔,初看起来与泰顺同样是一墩二孔的永庆桥很相似,但永庆桥是伸臂梁木平廊桥,桥孔是平的,而千乘桥的桥孔却是拱形的,它与永庆桥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由两条木拱廊桥组成的,姑且称之为复式木拱廊桥吧。为什么泰顺、庆元和寿宁一带没有出现这种复式木拱廊桥,唯屏南却独有呢?(包括长桥镇的万安桥)是屏南一带建造木拱廊桥的技术高超吗?还是屏南丘陵地带河面宽敞之原因所致?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222.jpg" border=0>

      千乘桥桥墩以块石砌筑,呈船形,墩尖雕成鸡喙形状。村里这样流传周大权的造桥故事:千乘桥建于棠溪与白溪的汇水口,曾三建三毁于洪水,人们对如何重建一座千年永固的千乘桥冥思苦想,但都没有理想的方法。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一天,秀才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千乘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将整座桥设计成公鸡形象。桥西的古道旁立着四块碑文,其中一块上刻周大权的《千乘桥记》,文曰:“自此乘驷长卿、骑驴高客以及农工商贾,咸不必于棠溪岸上复须一苇之杭,是禳往熙来,依然有千乘桥济厥巨川也。” 桥为何以“千乘”为名?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音剩),千乘意为兵车千辆。《战国策·楚策》:“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依我看,桥以千乘名,其意以显桥之气派。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342.jpg" border=0>

      桥上廊屋有24间,共99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飞檐翘角顶,桥面以木板铺设。千乘桥与闽东其他单孔廊桥不同的是,廊屋内除了下部挡水板外,上部不设裹板,因此桥内光线充足而显宽敞。溪湖的南北两头皆村舍,千乘桥的行走频率很高,因此桥面的杉木板被磨得坑坑洼洼,露出纹理的筋骨来。

      紧挨北边桥头的祥峰寺与千乘桥的年纪差不多,但除了清康熙二十四年的《田碑志》和山门前一对门当可供游人想象旧日的风光外,其余的也不过尔尔。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241.jpg" border=0>

<IMG src="http://my.poco.cn/images/myphoto/20050228/699809920050228212315.jpg" border=0>
19#
发表于 2005-3-7 10:48:25 | 只看该作者
张坑桥的命运和三条桥一样,水电站是廊桥的悲哀,如果处理好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将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