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5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踏上充满谜团的热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8-15 13: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中外学者联合考察泰顺乡土文化</div><p> <br/>▲泗溪镇白粉墙老街,以前是泰顺著名的商业街,路上的石板上镂空刻着铜钱 <br/>▲山乡里的民居 <br/>▲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学生坐在包氏宗祠的门槛上描绘建筑构造 <br/>▲洲岭乡洲滨村古民居 <br/>▲岭北乡同乐桥旁,考察团成员在进行GPS卫星定位 <br/>▲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等人考察罗阳民间草药一条街 <br/>▲泗溪包氏宗祠里,一位外国志愿者在欣赏壁画 <br/>▲岭北乡天关山古道入口处立着一块石碑,写着“上至罗阳下去百丈”字样 <br/>▲考察团成员在罗阳考察当地小吃 <br/>▲家谱是考察中必定要查阅的地方文献,记载着丰富的史料</p><p>薛一泉 文/摄</p><p>泰顺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有500多年的县史,但从境内考古发现的众多新石器遗址来看,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泰顺这片土地上活动了。</p><p>这个位于浙南最南端的山区县,近年来却以廊桥、古民居等文物建筑蜚声海内外,一直令中外专家学者魂牵梦绕。是建筑的精美引起人们的兴趣,还是由建筑折射出来的区域文化备受人们关注呢?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又一批中外专家学者在泰顺进行了考察。与以往的考察活动相比,这次考察出现了许多亮点。</p><p>中外学者联合考察</p><p>从7月12日至8月8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PeterBol(包弼德)、复旦大学温籍教授吴松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刘杰副教授为领队的中外名校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在泰顺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察活动。考察团的成员除了来自上述三所大学之外,还有来自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考察活动中,先后有两个团队抵达泰顺,总共80多人。第一团队考察时间从7月12日至24日;第二团队考察时间从7月28日至8月8日。此次考察得到了美国著名的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组织——EARTHWATCH(守望地球)的资助。国</p><p>内外名校联合在泰顺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察,这在泰顺还是头一回。</p><p>运用多种先进技术</p><p>两个团队在泰顺的考察中,采用了相同的工作方式,即每个团队又分成访谈组和测绘组。</p><p>访谈组通过深入乡村,和乡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并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工作。</p><p>测绘组又分为建筑绘图、GPS卫星定位、360度全景摄影等方式进行工作。其中GPS卫星定位和360度全景摄影是外来专家在泰顺考察首次使用的先进技术。GPS卫星定位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标出建筑物所在的经纬度,通过制作后还可以在电子地图中显现与建筑物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片;360度摄影可以运用相机拍摄下建筑物的空间布局,使建筑物的三维空间完整地呈现在一个平面上。</p><p>访谈组成员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他们的访谈从历史、建筑、经济等不同角度切入,各有侧重,而测绘队的成员同样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泰顺的文物建筑进行了测定。可见,此次考察活动基于多学科的合作及多种先进技术的运用,显示其意义不凡。</p><p>很多发现出乎意料</p><p>在考察团队正式入驻泰顺之前,吴松弟、刘杰两位教授曾先行到泰顺确定考察地。他们所要考察的村落要保存有较完整的民居、廊桥和古道。根据考察要求,经讨论,最后确定第一团队考察地为仙稔乡仙居村和三滩村,岭北乡的村尾村、上洋村、北坑村和关际后村,泗溪镇的前坪村、溪东桥、岩头村;第二团队考察地为司前镇圆州村和里光村,罗阳镇的上交阳村,三魁镇薛宅村、刘宅村、上武洋村和战州村。选择这些考察地时,主要考虑的是三大考察主题(廊桥、民居、古道)的结合以及泰顺不同区域方位的结合等。</p><p>仙居村处于明代泰顺至温州的古道上,三滩村则是清代泰顺至温州古道上的一个小村庄。两个村庄虽然没有太多精致的建筑物,但它们在泰顺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却引起了吴松弟教授等人的注意。从古代文化教育方面来说,仙居徐氏为泰顺三大家族之一。吴松弟教授等人通过考察后认为,兴盛于南宋时期的仙居徐氏在元明清时期的泰顺历史上却平静异常毫不引人瞩目,主要与其自身家族发展如人口外迁有关,但从明代开始兴盛的仙居张氏家族在清后期也开始衰落,则是与清代泰顺县城罗阳至百丈口(再从百丈乘船至温州)交通的改道存在直接关联。</p><p>在岭北乡和司前镇考察时,这些地方解放前的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超过专家们的想像,竹木加工如造纸在古代岭北和司前等地非常普遍和兴旺。产品主要集中在泰顺清代商业重地百丈口,然后再销往温州、上海等地。在司前镇里光村调查发现,在清末此地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造纸作坊,当时有100多名工人,今天看来仍是个不小的作坊。泗溪镇南溪村的老街,在清朝时期也是个商业重地,当时有很多当地人生意做得不小,不少人还将山里的土特产卖到了台湾、山东、辽宁等地,可见头脑活络的南溪商人之不凡。</p><p>罗阳镇上交阳古村落的文化个性更是引起了中外专家学者们的兴趣。围墙高筑的水城厝,防御性极强的土楼和三面悬崖的“金钗柴”山寨等等,无不说明曾氏家族在营建他们家园时所反映出来的防御思想。但曾氏究竟何以如此注重防护功能,至今还是一个谜,有待作深入考察研究。</p><p>五大谜团有待破解</p><p>在和吴松弟教授作访谈时,他说根据多年来对泰顺历史文化的关注和这次考察的成果来看,在整个浙江地区,泰顺都算是一个历史非常丰富而且很复杂的地方,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释。泰顺地方文献不多,《分疆录》这个方志对唐宋时期十八大姓迁入泰顺有一些记载,但在这之前的情况却迷雾重重。唐朝之前的泰顺人烟绝迹是不可能的,应该有一些古越人生活在这里。泰顺曾发现几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在温州地区来讲泰顺的历史是比较早的。温州的东瓯国和福建属于闽越国,文献上说汉朝时闽越国的人都迁到江淮地区了,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这样,被迁走的可能更多的是皇亲国戚,老百姓都被迁走是不可能的。所以古越人在泰顺没有停止过活动,但他们的情况并没有被记载下来,于是泰顺历史出现了“缺环”问题。</p><p>结合上述情况和几天来的考察,吴教授对泰顺的历史文化提出了五大疑问。</p><p>1、泰顺境内的越人到哪去了?如果仍在当地生活,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p><p>2、根据有关家谱记载,南宋时期泰顺出了不少人才,如吴、林、徐三姓出现的进士为数都不下10人。但这并不完全是当时的首都在临安(今杭州)的关系,当时温州的进士就超过杭州(明代杭州进士始超过温州)。南宋时期的福建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地位的时期,而历史上温州与福建有很多文化的共同性,南宋时期泰顺乃至整个温州文教的发达与福建是否存在关联?在南宋以后的元明清时期为什么又衰落了?</p><p>3、为什么在明朝建县时把县城设在罗阳?泰顺北部区域的民间商贸与百丈口联系比较密切,南部的三魁等地则与福建桐山(现福建省福鼎市桐山街区)联系更为密切,从这些方面来讲,罗阳都不占优势,而为什么罗阳会成为泰顺县城所在地呢?</p><p>4、明清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泰顺很多村庄都受到土匪的侵扰,泰顺属于温州边缘地区,防御性建筑和地方武装力量有存在的必要性,如罗阳镇上交阳曾氏聚居的建筑已证实了这一点。但明清至民国的几百年间,土匪对泰顺造成多大影响呢?</p><p>5、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曾向陪同考察的泰顺人士提问:“说(古代)泰顺很落后,我看一点都不落后,有那么多造得这么精致的廊桥和民居。泰顺廊桥造得很精美,分布密度大;民居也是如此,很漂亮。但这些建筑大多是明末清初建的,清朝中期以后为什么就减少了?这跟整个泰顺民间经济的萧条是否存在关系,又是什么促使经济衰落呢?”</p><p>吴教授强调说,研究泰顺的历史,一定要把泰顺文化放在福建文化圈和丽水文化圈这个大环境中来研究。例如,泰顺有很多地方的房子是金华师傅来建的,而在金华等地的石作都是泰顺的石匠过去造的,这点就说明了这两个区域文化上的交流是一直存在的。泰顺很多姓氏是从福建迁来的,移民带来的文化在泰顺入土扎根后演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个性,但要追踪溯源仍然要到福建去。吴松弟教授还提到,编梁木拱廊桥有可能是从福建经泰顺传到丽水地区的,当然这只是猜想,还要作深入考察和论证。</p><p>“明年暑期我们还要来”</p><p>这次考察活动确定的“廊桥、民居、古道”三大主题是由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提出的。古道像一条瓜藤,而廊桥、村落、亭子便是藤上结的瓜,是物质载体,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泰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脉络,反映了泰顺先民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价值取向。比如廊桥在浙南和闽北山区都有存在,但是泰顺廊桥比其他地区的更具审美价值,这就体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主事人的审美能力,使泰顺廊桥在有廊桥的地区中能独领风骚。</p><p>对于此次考察的意义,领队之一的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杰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中美学者的联合考察和跨学科的合作。国内外三所知名大学关注泰顺,说明这个地区文化的个性被认可,值得研究;二是“守望地球”基金会的介入。“守望地球”项目支持全球科学家作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而真正由中国国内学者主持研究的,这还是第一回。所以对泰顺来讲别有意义,信息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此次考察无疑是把泰顺推向国际的一个大好机会;三是这次的考察研究是多方面研究,不是单学科的研究,从历史、建筑、经济等角度来考察、审视泰顺的历史地理,必然会呈现多学科的成果,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能更大程度地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泰顺乡土社会。</p><p>结束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察后,三位教授表示此次的考察意义非同寻常,明年的暑期还要到泰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通过今明两年的两次考察活动,争取能把泰顺的历史发展脉络基本摸清,然后把考察材料加以整理,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p><p>(温州日报&nbsp;&nbsp;&nbsp; 2006年08月15日)</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6-8-16 14:02:00 | 只看该作者
<p>阿三也辛苦了,每天要“三陪”来着。。。哈。。。每天还要记录,辛苦!!</p><p>拜读完毕~~~</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