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4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黎川廊桥] 大文豪张恨水与黎川的不解之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10 17:5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class="content">谁也不曾想到,江西黎川(旧称新城县),竟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张恨水有着不解的情结。张恨水的文学启蒙竟是从黎滩河乌蓬船上开始的。张恨水先生在其年谱、回忆,以及他的儿女张伍和张正的文章中,有过多处记述(&nbsp;<a href="http://jxlczs.bokee.com/">http://jxlczs.bokee.com/</a>&nbsp; )。<p>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录》中这样描写少年在黎川的生活:“由于父亲早年在江西卡子上作税务工作,因此我的少年是在江西度过的。当我10岁边上(1905-1907年),我父亲接我们到新城县(新城县改名黎川县)去,坐船走黎水直上。途中遇到了逆风,船上的运行机制和伙计一起上岸背纤,老板娘看舵。我在船上无事,只好睡觉。忽然发现船篷底下有一本绣像小说《薛丁山征西》,我一瞧,就瞧上了瘾,方才知道小说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我家里请了一位先生,这位先生也爱看小说,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我有机会就拿起来看一点。我又在父亲桌上找到了洋装的《红楼梦,我读了大观园一段,懒得再看,我正要看打仗的书呢。这以后我就成了小说迷。我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子里去买小说书。有时父亲要审查,他只准我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别的书往往被扣留,有时还要痛骂一顿。于是我就把书锁在笔杆子里,等着无人的时候再拿出来看。尤其是夜里看最好,大家睡了,我就把蚊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边,在小凳子上点了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家特看。后来我父亲知道了,每晚都要查上一查,他说12点以后该睡觉了,在床上点蜡烛太危险,这时他对我看小说也不太反对,真实性管我叫‘小说迷’,我的母亲也不管了。地我有了两三书箱的‘小说书’”。</p><p>其女张正在《喜欢上了诗和小说》中也有过这样的描述:“父亲10岁时,随祖父到了江西新城县(现在的江西省黎川县)。这是闽赣交界的地方,距杉关大约60公里,是处万山丛杂,林菁深密,驿路一线,盘旋于山水间。南国春早,春节刚过,就已是柳条盈盈,菜花泛金了,父亲坐木船沿赣江而上。一路上风景如画,很是开心。不想就是在这条江上、在这条小木船上、一个偶然的发现,竟对父亲的人生之路起了决定性影响――他在木船上看见了一本《残唐演义》,这本书原是我四祖父读的,父亲在船上感到无聊,就随手拿过来看,一下子就此入迷,用他自己的话说:‘跌进了小说圈’。人生的际遇真是很难预料,这本小小的书,竟引导了他一生的旅途,并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诚如佛云:不可说,不可说”。</p><p>根据以上史料,充分说明在黎川的少年生活,对张恨水先生今后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正是在这里,先生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思想上质的飞跃。可先生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被历史的烟雨尘封了一个世纪。为充分挖掘这一珍贵的人文资源,以更好地研究和探讨张恨水先生文学启蒙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张恨水的追崇者黄健平、涂建腾怀着浓厚的兴趣,对少年张恨水的生活足迹进行了追踪调查。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走访民间,寻问老人,对少年张恨水在黎川的生活、学习旧址,以及其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进行了基本的圈定。 </p><p>  一、张恨水上岸的码头。他10岁随父坐船,登岸的码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石子岭码头。上世纪初,黎川水路相当发达,石子岭为进入黎川第一码头,并设有“厘卡”征收盐税,其父就在“厘卡”工作。因岁月的变迁,现石子岭码头已了无痕迹;第二种说法是从新丰桥和南津街,据老人回忆,上世纪初,这里商贾云集。大多数进入黎川的客人都是从张王殿码头上岸,因此张恨水由此登岸的可能性最大。</p><p>   二、张恨水居所。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石子岭居住,因其父工作所在地在石子岭。不过此种说法可能性较小,石子岭离县城较远,属于郊区;第二种说法是居住在张王殿的隆昌纸行,紧邻码头,是一幢很有特色的百年老屋,占地约400平方米,该屋紧邻黎滩河和码头,站在阁楼上,新丰桥、横港桥、对岸的柳树、油菜花尽收眼里,正如张恨水先生描写的“梦里江南”,黎河水从脚下静静流淌。</p><p>   三、端木先生其人。张恨水先生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记述了在黎川师从端木先生学习诗词和小说的生活。根据黄宜民老人回忆,端木先生姓潘,住在新丰桥头上游的潘家厅堂,离隆昌行很近,其母亲也姓潘,小时候老人随母亲到过端木先生家吃过清明,大家都叫他端木公。端木公是个私塾先生,家里有很多书,小时候老人喜欢到他家拿书看,也喜欢听端木公讲故事。由此可推断,张恨水所说的端木先生是潘端木的可能性极大。</p><p>&nbsp;&nbsp;&nbsp;&nbsp;&nbsp;说到这里,张恨水的少年黎川生活,是他旧学功底的重要积累期,其女张正在《喜欢上了诗和小说》中也这样记述(&nbsp;<a href="http://jxlczs.bokee.com/">http://jxlczs.bokee.com/</a>&nbsp; ).父亲在黎川的学习生活:“在新城(江西省黎川县),家里请了一位端木先生教父亲和我二叔,另有一位同乡子弟陪读。这时父亲开始读小说。祖父有一本洋装的《红楼梦》,父亲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扔在一旁。而端木先生是个地道的“三国迷”,他的书桌上常摆着一套《三国演义》先生不来,父亲就偷着拿来看,越看越有味儿,而且增长了不少文学知识。――这时候,父亲的学业也有很大进步。他已经了解了文言的虚字眼,当然还是‘有师’的‘无师自通’。另外,他自己说: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千家诗》。他请求先生教他读诗。先生答应了,教他是:除了‘山外青山楼外楼’,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并没有一个字的注解。奇怪的是,父亲居然念得很有味儿,莫名其妙地有味儿,就这样又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p><p>   现在,我们徜徉于黎河两岸,伫立在新丰桥头,漫步于十里明清古街,流连于私塾学堂、旧时书院,仿佛看到和听到了少年张恨水孜孜求学的身影、朗朗的读书声……</p><p>(&nbsp;&nbsp;<a href="http://jxlczs.bokee.com/">http://jxlczs.bokee.com/</a> )<br/></p></font></p><p>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录》中这样描写少年在黎川的生活:“由于父亲早年在江西卡子上作税务工作,因此我的少年是在江西度过的。当我10岁边上(1905-1907年),我父亲接我们到新城县(新城县改名黎川县)去,坐船走黎水直上。途中遇到了逆风,船上的运行机制和伙计一起上岸背纤,老板娘看舵。我在船上无事,只好睡觉。忽然发现船篷底下有一本绣像小说《薛丁山征西》,我一瞧,就瞧上了瘾,方才知道小说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我家里请了一位先生,这位先生也爱看小说,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我有机会就拿起来看一点。我又在父亲桌上找到了洋装的《红楼梦,我读了大观园一段,懒得再看,我正要看打仗的书呢。这以后我就成了小说迷。我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子里去买小说书。有时父亲要审查,他只准我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别的书往往被扣留,有时还要痛骂一顿。于是我就把书锁在笔杆子里,等着无人的时候再拿出来看。尤其是夜里看最好,大家睡了,我就把蚊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边,在小凳子上点了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家特看。后来我父亲知道了,每晚都要查上一查,他说12点以后该睡觉了,在床上点蜡烛太危险,这时他对我看小说也不太反对,真实性管我叫‘小说迷’,我的母亲也不管了。地我有了两三书箱的‘小说书’”。</p><p>其女张正在《喜欢上了诗和小说》中也有过这样的描述:“父亲10岁时,随祖父到了江西新城县(现在的江西省黎川县)。这是闽赣交界的地方,距杉关大约60公里,是处万山丛杂,林菁深密,驿路一线,盘旋于山水间。南国春早,春节刚过,就已是柳条盈盈,菜花泛金了,父亲坐木船沿赣江而上。一路上风景如画,很是开心。不想就是在这条江上、在这条小木船上、一个偶然的发现,竟对父亲的人生之路起了决定性影响――他在木船上看见了一本《残唐演义》,这本书原是我四祖父读的,父亲在船上感到无聊,就随手拿过来看,一下子就此入迷,用他自己的话说:‘跌进了小说圈’。人生的际遇真是很难预料,这本小小的书,竟引导了他一生的旅途,并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诚如佛云:不可说,不可说”。</p><p>根据以上史料,充分说明在黎川的少年生活,对张恨水先生今后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正是在这里,先生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思想上质的飞跃。可先生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被历史的烟雨尘封了一个世纪。为充分挖掘这一珍贵的人文资源,以更好地研究和探讨张恨水先生文学启蒙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张恨水的追崇者黄健平、涂建腾怀着浓厚的兴趣,对少年张恨水的生活足迹进行了追踪调查。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走访民间,寻问老人,对少年张恨水在黎川的生活、学习旧址,以及其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进行了基本的圈定。 </p><p>  一、张恨水上岸的码头。他10岁随父坐船,登岸的码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石子岭码头。上世纪初,黎川水路相当发达,石子岭为进入黎川第一码头,并设有“厘卡”征收盐税,其父就在“厘卡”工作。因岁月的变迁,现石子岭码头已了无痕迹;第二种说法是从新丰桥和南津街,据老人回忆,上世纪初,这里商贾云集。大多数进入黎川的客人都是从张王殿码头上岸,因此张恨水由此登岸的可能性最大。</p><p>   二、张恨水居所。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石子岭居住,因其父工作所在地在石子岭。不过此种说法可能性较小,石子岭离县城较远,属于郊区;第二种说法是居住在张王殿的隆昌纸行,紧邻码头,是一幢很有特色的百年老屋,占地约400平方米,该屋紧邻黎滩河和码头,站在阁楼上,新丰桥、横港桥、对岸的柳树、油菜花尽收眼里,正如张恨水先生描写的“梦里江南”,黎河水从脚下静静流淌。</p><p>   三、端木先生其人。张恨水先生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记述了在黎川师从端木先生学习诗词和小说的生活。根据黄宜民老人回忆,端木先生姓潘,住在新丰桥头上游的潘家厅堂,离隆昌行很近,其母亲也姓潘,小时候老人随母亲到过端木先生家吃过清明,大家都叫他端木公。端木公是个私塾先生,家里有很多书,小时候老人喜欢到他家拿书看,也喜欢听端木公讲故事。由此可推断,张恨水所说的端木先生是潘端木的可能性极大。</p><p>&nbsp;&nbsp;&nbsp;&nbsp;&nbsp;说到这里,张恨水的少年黎川生活,是他旧学功底的重要积累期,其女张正在《喜欢上了诗和小说》中也这样记述(&nbsp;<a href="http://jxlczs.bokee.com/">http://jxlczs.bokee.com/</a>&nbsp; ).父亲在黎川的学习生活:“在新城(江西省黎川县),家里请了一位端木先生教父亲和我二叔,另有一位同乡子弟陪读。这时父亲开始读小说。祖父有一本洋装的《红楼梦》,父亲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扔在一旁。而端木先生是个地道的“三国迷”,他的书桌上常摆着一套《三国演义》先生不来,父亲就偷着拿来看,越看越有味儿,而且增长了不少文学知识。――这时候,父亲的学业也有很大进步。他已经了解了文言的虚字眼,当然还是‘有师’的‘无师自通’。另外,他自己说:莫名其妙地爱上了《千家诗》。他请求先生教他读诗。先生答应了,教他是:除了‘山外青山楼外楼’,就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并没有一个字的注解。奇怪的是,父亲居然念得很有味儿,莫名其妙地有味儿,就这样又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p><p>   现在,我们徜徉于黎河两岸,伫立在新丰桥头,漫步于十里明清古街,流连于私塾学堂、旧时书院,仿佛看到和听到了少年张恨水孜孜求学的身影、朗朗的读书声……</p><p>(&nbsp;&nbsp;<a href="http://jxlczs.bokee.com/">http://jxlczs.bokee.com/</a> )<br/></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8-10-21 20:00:09 | 只看该作者
强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