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3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古桥永存青山绿水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8 18:4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古桥永存青山绿水间
2009-08-26  《中国公路文化》  吴敏 曹集林

===========================



徽州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徽州人除了依赖新安江等水路运输,陆路运输则以肩挑背驮为主。“家住深山窝,出门就爬坡;行路靠双腿,肩挑与背驮”是徽州人出行的真实写照。

受群山的阻隔,通向山外的陆路变得异常艰难,徽州人开始利用唯一的水道——新安江,用船把山里的木材、祁红、屯绿、歙砚、罗盘、徽墨沿着新安江运往山外的杭州、扬州、苏州、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不但换来了徽州人的生活用品,还带来了外面的文化和越来越多的财富。一代代徽州人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地在商海里披波斩浪、拼搏驰骋。靠着勤劳和智慧,靠着毅然决然的信心和决心,靠着徽州人独有的诚信和胆识,经过千百年的奋斗,徽商在商海中逐渐崭露头角。到明清时期,徽商已遍布全国,用诚信打造了“无徽不成镇”这一享誉中外的徽商品牌,称霸商海300多年。

徽商对待生意讲求诚实守信,对待社会讲求扶危济困,对待家乡讲求造福桑梓。在一步步崛起的同时,徽商开始把大量的财富从山道、水道运回故里,除了在家乡建造飞檐翘角、雄伟精美的房屋祠堂,养育妻儿老小,其中很大一部分用在了铺路架桥上。因为在徽商眼里,修路造桥是积德行善、名垂青史的好事,即使是小本生意者也以造桥修路为乐。

徽州多山,因而山间的河流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河流虽是徽州人的生命源泉,却也成了修建道路的最大阻力,但是这并未阻挡徽州人修路的信心和决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一条条古徽道上,在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上,徽州人用超常的智慧、血汗和财力建起了一座座飞架两岸的木桥和石桥,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徽州人对连绵起伏、莽莽苍苍的山有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但也正是这些山给徽州人带来了太多的艰辛与险阻。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桥是架在水上或山谷中的道路。千百年来,桥梁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架桥的难度要比开路大得多,正因为难,也给聪明、能干、勇敢的徽州人留下了创造的天地。古代徽州工匠根据地势的高低、河床的宽窄、水流的缓急以及建筑材料资源不同等自然地理状况,灵活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有的在桥上加盖长廊或建起亭楼,使桥变成飞架空中的楼阁;有的在人们易于驻足观瞻的部位饰以彩绘、雕刻等,在桥两边建起门楼、碑亭、牌坊等附属建筑物,使桥梁不管是在造型风格方面,还是在装饰工艺方面都更富于艺术魅力。

据统计,黄山市境内的古桥有911座,其中102座为公路所用。在安徽省1 0大古桥中,黄山市境内就有9座。这些古桥都是明清时期建造的,历经数百年风雨的侵袭和风化,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有的老态龙钟,有的体弱多病。

吹响拯救古桥的“号角”

为了有效保护文物,保障古桥完好安全,近年来,黄山市政府和交通公路部门对一些重要古桥进行了抢救性修葺,并采取了机动车辆禁止通行的交通管制措施。

1996年,黄山市歙县各界曾捐款137万元,对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横跨练江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古石拱桥进行加固维修。该桥是我国著名的联拱长石拱桥之一,全长268米,高9.5米,宽6.9米,有16个石孔,孔径为12.4?16米不等,桥心有亭和碑。这座古桥虽多次维修,但已不堪大货车及拖拉机的重压,损坏日趋严重。为保护这座明代古桥,歙县迫不得已采取措施,在古桥两头设置了禁行标志和水泥墩,禁止大型货车及拖拉机通行。

1980年,位于休宁县境内的黄山市最大的廊桥——拱北古廊桥一石墩被冲毁,由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1997年,因山洪冲击,廊桥垮塌过半。休宁县采取财政拨款、乡里自筹与村民集资结合的办法,投入10多万元,于1999年再度对拱北古桥进行修复。

从今年3月起,黄山市公路局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省道220休宁县五城段的9孔古石拱桥——古林桥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尽最大努力保障古桥安全畅通,延长古桥寿命,发挥其使用价值。这是黄山市重要省道旅游干线上的一座古桥,这座古桥的抢救性维修不仅为拯救古桥吹响了号角,也为公路交通部门、各级政府关注古桥、重视古桥的抢救工作敲响了警钟。

古林桥是一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的9孔石拱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末,省道220全线建成通车,这座桥被作为公路桥梁使用至今。为了保护古桥,方便车辆通行,使其发挥更好的交通作用,公路部门于1987年将该桥石板桥面改建成水泥混凝土桥面,安装了水泥混凝土柱式栏杆。近年来,由于交通流量猛增和沿线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很多桥梁毁损严重。古桥由于建筑构造、施工工艺的不同,加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在重型车辆的碾压下,更容易受伤损毁。为了详细掌握古桥的健康状况,近年来,黄山市公路局休宁分局加大了对沿线古桥健康状况的监测力度。自从2007年湖南凤凰大桥“8.13”垮塌特大事故发生后,他们更加重视桥梁的检查和安全监测工作,对一些病、危桥梁适时进行跟踪监测。去年以来,古林桥的病害越来越多,并日趋严重,桥梁的石材表面开始风化剥落,桥梁桥面、拱圈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等病害,成为一座危桥,对该桥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已经刻不容缓。古林桥的病危数据上报黄山市和安徽省公路局后,立即引起省、市公路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桥梁专家到现场进行会诊,投资200万元对该桥进行抢救性维修加固。

为了保障古桥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长古桥的使用寿命,黄山市公路局多次组织桥梁专家对该桥进行“会诊”,制订了科学有效的加固维修方案。今年3月开始对古林桥的桥拱、桥面、栏杆等进行全面“诊治”,力求在保持古桥原貌的基础上取得最佳的维修效果。经过近4个月的施工,他们为古桥重新铺装了水泥混凝土桥面,安装了钢筋混凝土栏杆,对损坏严重的第一和第二拱圈进行了30厘米厚钢筋网混凝土套拱加固,下一步将对另外7个损坏轻微的桥拱进行8厘米钢筋网混凝土锚喷加固。

如此维修古桥,黄山市交通公路部门已进行了多次。据黄山市公路局局长陈展固介绍,近年来,黄山市公路部门投资近千万元,分别对普仁桥、中和桥、古林桥、渔亭桥等古桥进行了维修。

古桥拯救工作任重道远

近年来,黄山市虽然对一些损毁的古桥及时进行了修复,但由于古桥数量多且分散,历经数百年风雨洪水的侵袭,许多古桥的石材开始风化剥落;有的桥面和拱圈出现裂缝;有的桥墩被水冲刷出孔隙;有的桥墩和桥梁两侧的石材间长满了杂草和杂树;有的古桥因河床抬升,泄洪不畅,极易被洪水冲垮;更有些古桥已经伤痕累累、满目疮痍,成为危桥。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危古桥将不断增加,古桥的健康状况堪忧,保护和维修古桥的任务将更加繁重,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一是维修资金严重短缺。面对数百座古桥,即便是对它们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状况检查,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何况还要对这么多古桥的病害进行处置、维修,这又将是一笔庞大的支出,只靠政府或单独某个部门都是无能为力的,现在的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只能重点对一些重要的古桥进行有针对性的修缮。

二是维修工作难度大。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维修起来要相对容易许多,而对于那些用石块等材质和传统黏合工艺建造的古桥,在掌握传统古桥建造工艺和维修技术工匠奇缺的今天,如何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用传统建桥工艺和技术来维修这多古桥,确实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如今对于受损古桥也只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尽可能做好一些重要古桥的维修恢复工作。

三是古桥管理工作缺失。在黄山市数百座古桥中,继续在公路交通中发挥余热的只有1/8。随着公路的改建改线,在公路中被利用的古桥也越来越少,用于重要干线公路的古桥就更少了,大多数古桥都在村道或荒废的古栈道上。继续在公路中发挥余热的古桥,保护维修工作自然而然地成了公路交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那些没有主人的古桥,被列入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保护维修的又有多少呢?对古桥管理保护工作的缺失,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古桥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完好存世的古桥将越来越少,先人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对今后桥梁事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古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近年来桥梁受损程度惊人,拯救和保护古桥工作刻不容缓。这个问题仅凭交通部门的一己之力是难以解决的,古桥的保护更需要政府的重视、部门间的协调和统筹规划。农业、水利、城建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对古桥的保护,使桥与水、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保护古桥,投资旅游也是好办法。古桥是皖南山区,尤其是徽州地区的“名片”,把桥、水、田野、湖漾串成一线,合理开发,形成独特的自然游、休闲游,让都市人享受水乡乐趣。船在桥下行、人在桥上走,钓鱼、划船、欣赏古桥风貌,别具乐趣。也可采用社会认捐修复古桥、设立基金会等方法,多渠道融资保护。

为了防止古桥成为无人过问的“孤儿”,为其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全面的信息库已经势在必行。政府和文物、交通等部门都要加强对古桥的管理保护工作,依靠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切实把古桥管理好、保护好、维护好,让一座座古桥重放异彩,永存青山绿水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