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41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寻访温州文化地景]壹 老鼠山遗址:史前温州人的探寻遥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6 17:4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物保护,不仅只是使文保单位继续存在于大地,同时要通过多视角去探索发现它的内涵,提炼它的美,包括历史、地理、建筑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市本级已有文物保护单位共五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59处),据悉,第六批市级文保单位正在申报中。

    为解读文物史迹所包含的魅力,为大众认知文物提供一个阅读窗口,使文物史迹蕴含的文脉精粹能得到更多认识。本版特开辟专栏,由我市文物工作者薛一泉执笔,将对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展开较系统的寻访,除了对文物进行形式美学的赏析外,更希望进入温州城市不同历史时空中,从与之相关人物的生命经验与生活方式的社会情境中,去理解文物所曾存在的深度。



    老鼠山遗址:史前温州人的探寻遥望

     薛一泉



    当今温州人的足迹已遍布天下,然而在林莽苍苍、猛禽飞鸣的蛮荒时代的温州可有人迹?远古时期的温州人又是怎样的生存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市文物部门一直试图解开这个谜团,并做过多次调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在温州各地找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但这些遗址均未发现文化层。一直到了2002年,随着上戍乡渡头村老鼠山遗址的发掘,温州的史前考古才获得了重大收获,揭开了温州地区新石器时代神秘的面纱,让温州的人类文化史至少往前推了1000年,同时也为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作一番史前探寻提供了可能。

    说远古先民的人居环境,就不能不提海侵。中国最近一次海侵的高峰时期在距今6000年前,浙南的瓯江、灵江及飞云江下游河口附近确实存在局部海侵现象,今温州地区沿海平原在5000年前仍为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4000至3000年达到高峰,之后进入海退期,距今约1500年海水退到现今海岸线。现在温州、台州沿海各县市的地名中,尚有以屿为名的地方150余处,而这些地名,也是以瓯江、灵江、飞云江河口两岸最为集中,这些现象都与海侵有关。

    试想,面对生产生活甚至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凶如猛兽的海侵浪涛,瓯民当然要回避而选择合适的安居环境,老鼠山由此进入他们的视野。虽然有了一处相对安全的生息空间,但据有关专家推测,当时温州的水域面积比较大,有段时间有水位上涨的现象,择山而居的先民有可能经历了一次从山脚到山顶的搬家过程。从防避海侵浪潮到缘江高居,我们看到了水在人世扮演的既可亲近又要防备的双重角色,更是揭示了“人类体察自然以经营生存条件的千古道理”,体现了瓯地先民与水周旋的经世智慧。

    根据老鼠山遗址出土遗物来看,主要以陶器、石器为主。陶系有夹砂陶、泥质灰陶、硬陶、印纹硬陶等,夹砂陶釜、鼎常见,多有绳纹装饰。印纹硬陶的器形以瓮、尊、罐为主。石器中绝大多数是镞和锛,镞、锛形态丰富多样。条纹黑陶、小型石锛、石镞构成老鼠山遗址最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充分显示出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文化特征,除此之外,根据土壤中水稻植硅石分析表明老鼠山先民已食用稻米。由此,我们可以想见,瓯地先民已经在以老鼠山为基点的天地之间,营造了以农垦狩猎为主的人世空间,建立起择居、迁移和自我供给的生命网路,这些出土的遗世文物,透露和展现了瓯地先民的生活经验、社会内容和缕缕朴质气息!

    老鼠山遗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岗顶西南是居住生活区,岗顶东西是墓葬区,对此,考古人员推测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先人们畏惧大自然,认为亲人的灵魂可以保护他们,此外,他们同样认为把死者埋葬在身边可以更好地照看他们。这种来自远古的生死关照,传递了先民因生存不易而形成的抱团群居的讯息,也脉脉流淌着先民对家庭和亲情血脉的温情暖意。

    孤丘成为家园兴建的根基,不仅有现实生存的价值,也有精神层面的意义。我们能否透过时光隧道以开阔的视界和人文胸怀对话远古遗址,并从一片萋草乱石中遥望远古家园的存在?那么,老鼠山这处远古时代瓯民的生存家园,何尝不是当今瓯人寻根溯本的去处呢?何尝不是当今瓯地居民的精神家园呢?既有“家”的存在,我们难免有缘自心底的“回家看看”的隐隐念想。

    说到这,不由想起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蔡钢铁所长对老鼠山遗址保护的设想——老鼠山遗址发掘结束后,市文物部门曾计划保护发掘现场,供市民和游客参观。因多方原因,只好作回填保护,大部分出土文物也未展示。接下来,文物部门将建议在老鼠山山顶发掘现场建一座大型室内展示场馆,将当年发掘的现场清理出来,尽可能复原当时的氏族部落聚居状况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重现一个瓯地先民的曾经家园。

    正是有蔡钢铁所长对老鼠山遗址宏大价值高度认知的设想,以及勾勒出的可能画图,当我再次把注视的眼光对准那座仅五十米高的山丘时,一幕幕刀耕火种艰辛求索的场面,都在顷刻间一一重现,无限辽阔的时空感受固然存在,我们对人世生存的体验、对人居环境的营建,刹那间穿透了五千年,无比奇妙地重叠融合在了一起,我们似乎从没有离开过那座孤丘。观古今于须臾,这顷刻的幽思,不知是否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启发:人世岁月流逝,生存场所变迁,生活方式转化,但是历史脚步的踽踽前行以及和自然的对话相处,是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主题。俱往矣,行程指向未来;回望来时路,又总能感受到历史恩泽给予的人世照应,有如太阳星辰不舍昼夜的明明指引!(转自《温州日报》风土版,2010年05月22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0-8-7 11:50:19 | 只看该作者
[寻访温州文化地景],非常好!如能配上适量的照片,更好!
3#
发表于 2010-8-9 22:46:44 | 只看该作者
好久没有拜读一泉的美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