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访温州文化地景]伍 叶适墓:还有另一座纸质丰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6 17:5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次,我本意是去寻访天宁寺,由于对地形和道路不太熟悉,无意中邂逅海坛山,很意外地站在了位于半山腰的叶适墓前。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穿过树梢,落在旅人的肩上,洒在山间的小道上,抬头仰望,树影上仿佛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历史的语言,溯光追寻似乎可以穿越明清回到宋元……倏忽之间的走神转瞬就被游人的嘈杂打乱,于是把视线移向那座静默无声的叶氏大墓。
  坟墓是个词语,其实墓与坟有所不同。“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周易•系辞下》),说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墓葬只是埋在野外,盖上厚厚的树枝,,既无坟头,也没有树木或其他标志。那什么是墓?在古代典籍中,“墓”这个字的解释与“没”字相同,说的很直白——埋在地下就没有了的意思,“古者,墓而无坟”(《礼记•檀弓》),“凡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同上)。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这个“土馒头”出现在百家墓葬的中间,看上去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个“蒸笼”里出来的,但大小却有讲究,“以爵封丘之度”(《周礼•春官》),即按照官爵的等级来定坟头封土的大小。春秋战国以后,坟头封土逐渐高大,形似山丘,因此又有墓地称之为邱的。现在,墓已成为统称。
  在古代,但凡有点名气的人都有年谱,把一生所做的大事、要事进行串联。但不管名气多大,所做的事情多么惊世骇俗,人的一生描述完结后,末尾的句号不是落在纸页上,而是以坟墓的形式圈画在大地上。当然,普通人过世后也有坟墓,但那坟墓可能就是真正的句号了,他生前身后的一切永远停滞在了某个历史时空中。名人就不同,虽然斯人已去,他的功绩、思想却得以长久留传,这么说来,他身后的“句号”似乎又连续冒出了几个小圆点,成为省略号,他的过往种种就有可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让人评论不休,感怀不已……
  比如叶适——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字正则,生于瑞安(其祖上自处州龙泉黄南村徙于瑞安),13岁时,随父迁居永嘉(今温州)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少年叶适与永嘉学派名儒陈傅良成为忘年交,历40余载。19岁开始,叶适三度游学于学者济济的婺州,缔交陈亮、问学吕祖谦。27岁时,叶适遇到他生命中的又一位贵人周必大,并在他的保荐之下参加漕试,中得举人,次年春,高中榜眼,开始踏入仕途,宦海沉浮几十年,官任工、吏、兵三部侍郎,直到嘉定元年遭遇弹劾丢了官职,才回到了故乡水心村。
  叶适在行政路线上官任三大部门,在学术方面,则涉及文、史、哲三大领域,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又与陈亮的永康之学、吕祖谦的金华之学总称为浙东学派。他在哲学上,反对当时道学人士空谈性理,提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唯物主义观点,并讲究“功利之学”,将薛季宣和陈傅良为主的永嘉学派的学说,发展为较系统的理论。并据此对阵理学、直指朱熹,从而展开了一场唯物与唯心的学术对抗。虽不见刀光剑影,但唇枪舌剑的激烈仿佛至今仍在铿锵回荡。
  东边不亮西边亮,摘下官帽的叶适,回水心村潜心做起了学问。这十几年的光阴,对叶适来说,或许只是生命样态的转变,他先后完成了《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著作。水心村的闲适栖居,便是适得其所;没有政治纷争的时光,不能不说是一段精彩的水木年华。也正是如此,才让后人得以仰望煌煌巨作构成的智慧丰碑。这丰碑不是墓碑,不能用尺子去丈量。它不存在于地面,却从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界。它的材料不是冷酷的石头,而是泛着微黄的闪烁着光芒的纸页,以碑体的形式矗立在那个称为时空的地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