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顺提线木偶 “活”在民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3 09:11:0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泰顺县木偶实验剧场,老艺人蔡晓华正在指导几位小朋友练习提线木偶的提线技巧。黄瑚摄
  温州网讯 不少民俗技艺的传承,眼下或多或少都遭遇了青黄不接、资金匮乏等窘境。为此,各地想了一些办法,但效果却不明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民俗技艺缺乏民间基础,最终变得曲高和寡。
  民俗文化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的东西,源于基层,也必须回归于基层。在泰顺,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是提线木偶的忠实观众。这个良好的群众基础,是民俗技艺得以延续的关键。当然,这种传承不能依靠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兴趣使然,面对许多民俗技艺出现的断层,我们应当反思的是该如何合理引导?反思我们在传承过程中最缺失的是什么,最要把握的又是什么。
  一阵热闹的敲锣声和一段方言开场白过后,《下南塘》主角赵匡胤气宇轩昂地跨步上台。台下,年逾六旬的泰顺老人薛春菊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生怕错过任何小细节。已经连续三天看戏的老人没有丝毫厌倦之情,她告诉记者:“错过了,就要再等上一年。”与薛春菊一样,每到下午一点,不少老戏迷早早就等候在三魁镇张宅村临时搭建的戏台前,里外三层围着提线木偶。
  看提线木偶戏,是当地百姓过年过节一道必点的民俗大餐。“春节期间的戏班子最抢手,提前两个月约戏也不一定能约得到。”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季海波介绍说,提线木偶戏班一般由7至10人组成,演员都是当地农民。以往农闲时,戏班会走乡串村,用精彩的木偶戏赢得掌声和报酬。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泰顺木偶戏班有70多个,而如今能提供正常演出的戏班仅剩十余个,一些木偶世家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现在靠木偶戏糊口的农民几乎没有了,只有一些老艺人凭着兴趣还在继续。”
  为了让百姓喜闻乐见的提线木偶戏常驻民间,2007年,泰顺县非遗中心牵头当地10名志同道合的民间艺人,成立“木偶实验剧团”,开始走乡串村为群众奉上精彩的木偶戏。剧团中,最年轻的蔡晓华今年49岁,而最年长的张良华今年65岁。他们的职责分配并不固定,两三个人负责提线,其他人负责后台、播放道白录音等工作。
  “谁有空谁上阵,全县36个乡镇起码各表演两场,一年下来就要近百场。”在木偶实验剧场排练的蔡晓华告诉记者,“许多地方要求加演一场,但由于人手和时间限制,我们一年只能准备两三个剧本。”《水漫金山》、《火焰山》、《夫人传》……这些耳熟能详的精彩木偶戏,除老生、老妪等通用角色外,每出木偶戏都有固定角色,如《真假美猴王》的4个孙悟空等,同个角色往往不同的造型都要准备一个。
  爱看木偶戏的多,学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也成了艺人们的一桩心事。“木偶戏学习难度高,每根线都代表了木偶表情的一个特定动作。简单的木偶有7根线,最复杂的多达40多根,没个两三年功夫上不了台。”张良华说,为此,该县文化部门去年与温州医学院合办木偶培训班,让木偶文化走进校园。利用暑假,5名医学院学生每天下午到张良华家学习提线技术,一学就是30天。结业汇演当天,下洪乡中心小学的会堂里挤满了800多名村民,他们的表演虽然稚嫩,却赢得了村民的阵阵掌声和满堂喝彩。
  “不在于技巧有多精湛,关键在于木偶戏是山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活动。”张良华说。如今,泰顺提线木偶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遗项目。季海波认为,相比其他地方,泰顺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也有一批热心公益的朴实艺人,正是这个基础,才让有着800年历史的提线木偶一直“活”在民间。 见习记者 黄瑚 报道组 严丽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3 09:15:0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我们小时候,用稻草、自己穿的衣服,还有毛线,每个小孩都制作一个木偶,还像模像样地演起木偶戏呢
3#
发表于 2011-4-21 07:51:14 | 只看该作者
却有同感,追忆童年时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