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64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桥屋凭栏人马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0 21:52: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涧桥老街上有药材店、南货店、布店等,南溪桥在清末民初时曾是泗溪一带著名的商贸之地……泰顺廊桥如建在荒僻山野,是来往路人歇脚、避雨之所;如建在村中、镇上,往往成为该地交流中心,紧挨廊桥而盖的木楼房,便是当地的黄金店铺了。

  走进泗溪南溪村村头,穿过一段卵石路,就到了南溪桥边。桥为木结构,廊屋间架很古朴,屋檐装饰精致异常。廊桥旁还保存着一段原始风貌的老街,在清末民初时曾是泗溪一带著名的商贸之地。
  以桥为中心,商业街被划分成两半,当地人分别称它们为上街和下街。泗溪白粉墙老街和下桥村集市的兴盛都晚于这条老街。南溪桥边原来有一座戏台,现已坍圮,离戏台不远是"官基埕",相传泰顺未建县前,境内屡遭倭寇侵扰,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泰顺建县后,福建福鼎和泰顺两地的政府官员曾在这里商讨抵寇大事,留下了"官基埕"的地名。
  以南溪桥为中心的南溪老街衰落之后,北涧桥旁的商铺和附近白粉墙老街开始兴旺。北涧桥与白粉墙都在公路上下到溪边的古道边,沿着卵石路向北涧桥走去,两株古树茂密的树冠就像老翁的须发,轻轻抚掩着古桥及周围古朴的民宅,若隐若现。桥头的一条石板小街是整个村子的中心,东边是廊桥,西边是民居。
  廊桥上的飞檐与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错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风雨街道。桥头及屋檐下很适宜地设置了一些石凳木椅,人们可随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无事时便在桥头休憩,说天道地,买卖交易。北涧桥在修建之初,就考虑到了与邻近建筑的结合,这一点可以在桥与其他建筑物的连接上看出:桥柱上预留了榫口与其他建筑物相接。北涧桥旁的商业街上,现存的店铺重建于50多年前,最早的店铺规模比现在的还要大得多,却因火灾而毁于一旦。北涧桥老街上有药材店、南货店、布店等,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贴在门楣上的"林仁和号"南货店店名。
  如今还住在老店铺中的85岁的老人林英,曾在桥头店铺中开过茶铺。在她之前,有一个下桥村人在茶铺中为路人烧茶济渴,他去世后,又来了一位南山人掌管茶铺。这些都是土改以前的事,那时下桥村还有堂众田(是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编者),茶铺供应的茶都是免费的,掌管烧茶的人就靠堂众田的田租过日子。到林英开茶铺时,已是土改以后,村里的堂众田已被分到各户,便由下桥村集资雇她烧茶。"过路人很多,一天要烧好几大锅茶水呢",说起当时北涧桥头的热闹,林英好像又回到了从前的时光。
  北涧桥西边的木楼里,81岁的老婆婆就坐在窗前,她叫翁春娥,娘家是筱村地主,18岁那年,嫁入泗溪汤家。泗溪是泰顺重镇,历来经济发达,她的公公汤一清头脑活络,看中了北涧桥边的店铺,一口气买下3间(泰顺廊桥如建在荒僻山野,是来往路人歇脚、避雨之所;如建在村中、镇上,往往成为该地交流中心,紧挨廊桥而盖的木楼房,便是当地的黄金店铺了),每天天刚发亮,汤家的大门板一字铺开,开始了一天的买卖。有红糖、木耳、香菇等等,基本是南北干货。小媳妇翁春娥当柜而坐,花朵般地惹人眼热,"生意好兮好啊,"至今回忆起来,阿婆仍是一脸的甜蜜,"来来往往的人都打这儿过,桥两边开满了店。"过大年时,镇上请来木偶戏班,便在廊桥上开唱。阿婆独上高楼,躲在三层的小阁楼里,撩开窗边老树的烦人枝叶,桥上、台上便一览无遗了。(张琴《乡土温州》)
  柳峰墩头桥所在地是一个多姓杂居的村落,在廊桥的周围至今还存留着大量商业建筑,透过这些鳞次栉比的店铺,我们还可以遥想到当年人气的兴旺,商业的繁华。在最兴盛的年头,墩头桥廊屋内也摆起了小摊。以廊桥为中心建造的这些商业店铺中的商品,有来自福建桐山的,也有本县的特产。当年人气聚集的墩头桥老街现在已经变得冷清,但我们通过字号牌匾、店堂标牌等仍能感受到当年浓厚的商业气息,坐商和行商文化已渗入这里的一砖一瓦。商业街道的兴起,一些头脑活络的人便在老街上经营生意。那时候,种地和经商,成为老街旁的人家的生活格局。经营得好的,便迅速扩展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并由此发财兴家,成立了商号世代继承下来。在老街上,不乏一些艰苦创业的故事:一些年轻后生由于家境贫困,只好到商号中当店员,从事繁重的劳动。
  但由于他们勤奋耐劳和诚实聪明而为东家赏识。于是开始带领挑担人到山外采购货物,他们偶尔会遭遇山匪抢劫以及种种来自大自然的挑战,终因勇敢机智和吃苦耐劳而幸免于难。
  就是这种在古道上炼就的坚强刚毅、英勇勤劳和富于正义感的性格使他们逐渐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一方累资颇巨的知名商人。
  普宾桥与墩头桥一样,同处在"桐山大道"上。普宾桥因地处交通要道,在建造时曾得到泰顺、寿宁、桐山、平阳、柘荣共五县群众的捐助。桥梁竣工后,还有一部分捐助款未用完,于是又在桥头建了一幢五榴的茶亭,雇人烧茶给路人免费饮用。在廊屋的小店中,我们遇到了当年曾在茶亭里烧茶的蔡玉珠老人,她虽已年过古稀,还是那么硬朗和健谈。她回忆着以前桥头两旁有各类店铺,"人马不断,可热闹着呢。"只是到后来有了新公路,这条古道就少有人走了,蔡玉珠离开了茶亭,在普宾桥的廊屋内开了一个小店,销售一些日常用品。
  泰顺的其他廊桥,如刘宅桥和薛宅桥,不仅是当地乡民买卖交易的场所,在桥头还建供路人休憩、住宿的旅社。薛宅桥旁的商业街当地乡民称为"营岗店",山里山外的客商将各类商品集聚这里,这条老街也成为三魁附近一带乡民贸易的重要场所。时至如今,营岗店已完全被改造,成为一条现代化的商业街道,薛宅桥也被这些新式民居包围在了当中。今日营岗店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与以往似乎没什么两样,喧哗中依稀透出逝去岁月的那缕缕平实的美。
  廊桥边的老街普遍依地势而建,蜿蜒伸展,首尾往往不能相望。店铺建筑体量一般不大,色彩淡雅古朴,少有精雕细作的建筑。店铺多为两层,有的单开门,有的建成沿街开敞式,设有可灵活装卸的排门,卸去门扇,店堂全部展开,便于营业。店铺的空间设置均为前店后厨,即一楼前厅作店铺,后为居家厨灶之所,二楼则作储物之仓或居室。
  廊桥的所在地往往成为一个村落的中心,这与廊桥本身具有多重身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以上所述的几个地方来看,当廊桥成为一个村落的中心以后,商贸集市自然也就以廊桥为中心而形成,这种过程是非常明显的。廊桥的存在与商贸店铺的出现似乎与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廊桥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聚集了兴旺的人气,这是村镇或者古代重要交通古道上商业店铺赖以持久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墩头桥,我们似乎能看到更为微妙的关系,在曾于此为市的商人后辈那里,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对廊桥的深厚情谊。据说当时在这里的商贾在正式开门营业之前,几乎无一例外都要到廊桥中祭拜财神爷。所以,将财神赵公明的神位供奉在廊屋中,也正是因为人们认为有了这条著名古道穿村而过,有了这座聚集山里山外客商的廊桥,才能让商业交易活动应运而生,且日益发达起来。
  我们一次次倘佯在廊桥的廊道中,注视着曾经日夜行走于山间古道和守候在廊屋店铺中的老人,在他们身上浓缩着廊桥旁老街的昔日影子。岁月变革,如今他们悠闲地靠在廊柱上,夏日乘凉,冬日享受暖阳。此时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反差,昔日凭栏桥屋,俯视的一派是那熙来攘往的景象,而今的廊屋和老街大多已空荡冷清。廊桥犹在,老街却正在悄然隐退,在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把繁华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来源 中国公路文化 薛一泉)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大笨钟的微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2-3-20 23:43:20 | 只看该作者
我家么,我好像是上街的~~

来自 林大雪 的新浪微博
3#
发表于 2012-3-20 23:43:20 | 只看该作者
这张照片拍的是三魁薛宅桥吧

来自 小飞仔619飞扬无限 的新浪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