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0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美丽乡园泰顺之石桥古韵:(二) 石板桥:万水千山总是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4 10:2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美丽乡园泰顺之石桥古韵:(二) 石板桥:万水千山总是情http://blog.66wz.com/home.php?mo ... blog&id=174897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14-9-15 22:59:56 | 只看该作者
    泰顺四时分明的季候特征,降水量相当丰富,高密度的森林涵水与溪流系统,常常让河面在一场降雨之后暴涨,轻易就能淹没了低矮的矴步,阻断了两岸的交通往来。于是人们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变化,在各种交通必须的溪河之间,架起了相对更有高度、更加安全、宽敞、便于运输的石板桥。
    石板桥有单孔石梁柱和多孔石梁(墩)柱之分、又有伸臂梁和多折边的优美结构;根据溪流的宽度,桥面石板(梁)又有单块并排直连两岸和多块衔接样式;在多孔石板桥中,支撑梁柱上的横石梁两端有固定石板的卡槽或锁柱石、支撑梁柱一侧或两侧(即上下游)有的加以斜撑石柱,用以增强桥体稳固以及保护因杂物和水流对桥柱的冲击,或者出于同样的功能在离支撑柱上游方向一定距离设独立的挡水柱;在河面宽阔之处,还有种石板桥该是属于漫水桥的类型的,一般它的桥柱(墩)比较矮,让人有种贴近水面亲水栈道的感觉。仕阳镇的洋面村石板桥和向阳石板桥均属此例。

    造型古朴优美的石板桥一般出现在重要的古驿官道之间,如贝谷和院口石板桥、下后洋华峰石板桥、横溪毓秀桥、南院下棠坪村柳溪桥、上察溪上吉溪桥、三魁庵前武东石板桥、黄沙坑水尾石板桥、新浦锦绣谷桥墩山石板桥、筱村大翁宫磐石桥、下彩八字石板桥等属于南来北往的众桥性质,都是早时杰出的石板桥作品。也有的石板桥则出现于局部集镇中心,是当地群众的频繁走动的交通要道。如罗阳赤沙石板桥和赤沙昌寿桥,分别建于道光和乾隆年间。如今一直还发挥着沟通两岸的作用。记得小时读书,我也是每天都要经过这儿的。

    还有一种是属于小众性质的石板桥,一般架设在住户人家的屋前,供一个家族多户或者单户人家日常出入使用。如有历史和人文深度的石板桥往往还在桥畔刻有石碑铭记,桥名的取用也区别于矴步那种单纯的地理属性,更多的带上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有趣的是,单门独户的小石板桥取桥名的几乎凤毛麟角,我有幸仅在洲岭乡瑞岭村董氏民居看到一处实例,小小的一块石板桥边缘写有“昌桥”二字,寓意吉祥美好,想来和当时主人富有耕读文化的品味与底蕴不无关系吧。

   从桥面石板的数量看,一块的一般只设在简易的田陌小水沟间;以二至五块见多,大型石板桥一般都设有五块桥面石板;最多的六块,我只见过仙居至岭下段古驿官道上一处实例,桥身较短却铺设六块石板,较为罕见。

   令人常感惜怀的是,出于安全和通车考虑,一些石板桥在村民的修缮之下,变得新旧共存不土不洋,颇叫人感到无奈。比如上洪旗杆底厝黄氏民居前石板桥、下彩石板桥、新浦金沙桥均加装了机器切割的新青石护栏;罗阳赤沙两座石板桥、筱村五蒲石板桥等安装了不锈钢管护栏;泗溪赵坑下石板桥和洋面村石板桥、上洪顺庆石板桥、覆盖了水泥路面等。从原生态风貌保持的角度讲,有头重脚轻不和谐的失重感。

   万水千山总是情,与秀气灵动的矴步相比,石板桥结构简洁、线条刚毅棱角分明,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男子汉,他俊冷的外表下包裹的却是一颗朴质温厚的心,几百年来用自己宽阔厚实的胸膛,默默着守候着一方水土,他“俯身甘为孺子牛”支撑着南来北往客匆匆而过的步履。如今,大部分石板桥业因现代公路的贯通,早已“门前冷落车马稀”,但这些石板桥还是以劲松和磐石般的意志,在群山峻岭沟壑之间,在岁月流徙的沧桑里,始终保持着对故土山河依旧爱也依旧的不变情怀----。

1,大型石板桥线条简洁棱角分明,俊冷刚毅的外表下其实包裹着质朴厚实的乡土本质。

图一、二、三依次为贝谷石板桥、院口石板桥、下后洋华峰桥(乾隆始建光绪重建)、是古时筱村、三魁等地与县城罗阳互通的重要干道;图四为建于咸丰的筱村大翁宫前磐石桥,古时是东洋-竹园一带往来的主要通道;均为多孔石梁柱支撑,铺设五块石板桥面。图五为包洋石板桥,桥梁柱粗壮牢固,设桥板三块,是往来少年洋方向的通都。




图六为洲岭方向横溪村毓秀桥(嘉庆)、七、八为新浦锦绣谷桥墩山石板桥。毓秀桥是早时洲岭周边通往三魁方向重要的驿道桥梁,桥畔立有碑文铭记;桥墩山石板桥是早时新浦方向通往文成珊溪的必经之处。现桥面石板有部分缺失,可能是当时被当地群众移做它用。



图九为仕阳洋面村石板桥,此桥支撑梁柱在宽阔的水面设的比较低矮,河水上涨时很容易漫过桥面,是漫水桥型的“亲水栈道”。洋面村石板桥长度是整个泰顺石板桥中大哥大,有石梁柱16排五十多米长,煞是壮观。不过桥面因该村车辆运输稳固等需要,后来用水泥进行了加宽和浇灌水泥面,只有从侧面和底部才能一睹它的风采。现上游百米内建有公路桥,此石板桥已废弃不用。

2,石梁墩石板桥,用块石或卵石垒砌成桥墩支撑桥面,图一、二、三、四依次为仕阳向阳石板桥、仕阳南坑岭石板桥、岭北石板桥、泗溪赵坑下石板桥。向阳石板桥也属于漫水桥型、长度略逊于洋面石板桥有三十几米,桥面设四块石板,是泰顺第二长度石板桥。岭北石板桥则是泰顺石板桥中石梁墩最高、桥面板最宽厚、并设有台阶和护栏的石板桥。是石板桥中的“高、大、帅”。赵坑下石板桥建于1980年间,三墩四孔,墩上设伸臂梁,桥面五板。现因为通车运输等因素,已加宽及水泥面浇灌。






3,伸臂梁式石板桥,支撑石材采用纵横交错叠压法、层层向河心延伸,有利于缩短桥面石板铺设距离长度,同时增加跨越直径,美观科学合理,是物理力学和空间在石板桥中运用的完美实践。
图一、二为南院下棠坪柳溪石板桥,该桥岸一棵古柏树上攀爬有爱玉子藤,缠绵温情,生果的季节非常漂亮。




图三、四、五、依次三魁黄沙坑水尾桥正侧面两张、黄沙坑土楼石板桥.








图六七为三魁庵前村武东桥(嘉庆),桥面设石板三块。






图八、九为仙居-岭下-石亭古道上岭下石板桥,伸臂式支撑,简短的桥面铺设六块石板,以数量取胜,已属少见。






4,八字撑石板桥,下图一、二为上察溪上吉溪桥、图三为下彩八字石板桥。上察溪上吉溪桥八字斜撑三折边的样式,据载温州地区非常少,只有两座,泰顺占其一,此是山城之幸。其桥面石板外侧缘刻有桥名和建桥时间(光绪三十年),以青石为桥体构件。下彩石板桥桥面铺设五板,两岸桥台各三根石柱梁斜向内撑桥板,横梁有锁石固定,护栏为后来增设。此外有罗阳学前溪石板桥也同属此类型结构,并有护栏,只是近年原护栏毁于洪水,新砌了青石护栏。








5,乡土风情的“梳妆打扮”,不能脚着草鞋身穿西装,要以维持原生态风貌作镜子,保和谐正衣冠,不然失之韵味,畸其魂魄。
图一、二为上洪旗杆底厝黄氏民居前石板桥对比;图三上洪(嘉庆)顺庆桥、图四、五为罗阳赤砂石板桥、寿昌桥;图六为筱村五蒲石板桥;图七为新浦金沙桥。














六,双孔石梁柱石板桥。
图一毛洋坪石板桥,是早时黄湖村途径毛洋坪到县城的要道。它是一种变迁的特殊实例。原为石梁柱石板桥,后来路基加宽加高,石梁柱间也被砌上了石墙,成为一道封闭的石梁柱支撑墙,溪水在桥下一分为二,因此互不交汇。


图二、三为瑞岭文昌阁石板桥、罗阳窑下石板桥,桥面均铺设三块并排石板。窑下石板桥因河岸高耸石梁柱也就特别高,仿佛有着长长细腿的仙鹤,振翅欲飞甚是动感。是白溪村通经窑下到县城的要道,小时我去外婆家经过此处,常说这是外婆桥,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






四、五、六分别为、泗溪赵坑下石板桥、横坑石板桥、桂坪石板桥。






7, 单孔石板桥,形制最为简单,干脆利落。
图一为瑞岭董氏民居独门户石板桥,石板边缘侧有“昌桥”二字,是我见到的唯一有确切铭刻名字小石板桥。


图二、三为疑类似上图一有铭刻文字的小石板桥,下察溪橝树底石板桥、毛洋坪大洋石板桥。桥面石板皆有十几字以上铭刻文字,只是模糊难以辨认,暂不得考。毛洋坪大洋石板桥通往金北斗村,和弯月形古道衔接形成一把镰刀形状,而周边就是待收割的稻田,实乃是无独有偶妙在天成。






图四、五、六依次为西旸竹底溪心桥、瑞岭民居石板桥、洲岭石板桥。竹底溪心桥的桥岸两侧有弧形裙石左右夹住桥面石板,起到固定不易移动的作用。洲岭石板桥是早时通往寿宁县的通道。






火石于半耕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