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将消逝的“百丈口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1 22:07: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百丈水划竹排

日前,廊桥村里分享了姜竺卿先生的一段关于百丈口话的小文,观点是“‘百丈口话’是变了调的温州话,是一座四周被莒江话和罗阳话包围的‘方言岛’。”至于原因,“系百丈口位于飞云江上游与它的支流洪口溪交汇处,水路交通便利。古时候,若逢雨季多水时,从百丈口乘木船顺流而下,当天可达瑞安县城,再坐船沿温瑞塘河可抵达温州附城。两地往来顺畅频繁,造就语言的演变相容。”对于姜先生的观点,由于我对方言没有研究,再者手头又缺少相关过得硬的资料,所以不敢提出质疑。只是我作为土生土长的百丈口人,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会说一口流利的百丈口话,所以,我想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请教方家,也便于大家参考、批评指正。

首先,百丈口话的形成是在明朝中晚期以后。这是由于大量的瑞安、平阳、文成等地(这里所指的行政区域都是以当代的为准,下同)移民所带来的下路话,与当地原住民所说的莒江话相融合的结果。我曾在《百丈古镇:生于水而终于水》一文中写道:“百丈镇地处司前溪与洪溪交汇处,两溪相汇始称飞云江。该镇自明朝后期设百丈口市(集市)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百丈口其名取得据说与温州明代著名阁老张璁有关。

据说,张阁老回温省亲,一天外出游览逆飞云江而上到泰顺(时属瑞安义翔乡)境内某地,见那里尽管只是一溪畔峡谷地,但由于两溪相汇不失为一个天然水运埠头,遗憾的是没有被人很好地利用,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地名都没有。于是,他奏请朝廷移民此地发展水上航运业,解决浙西南山民生活所需,并将此地取名百丈口,他说,从瑞安到此地走水路历经百滩,一滩一丈,故为百丈口。
在张阁老的倡导下,此后许多来自瑞安、平阳,包括现在的文成等地的居民都纷纷移居百丈,为日后百丈口的形成奠就了基础。”
如果上面这个据说成立的话,就足以能说明百丈口早在明朝中晚期的时候就是一个移民的小镇,并且这些移民大多原本就说与温州话相近的瑞安话或平阳话。其实,百丈口集市即便不是由张阁老倡导移民所形成,但从现实来看,这里的先民来自瑞安、平阳、文成等地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本人为例,早在两三百年前,我的先祖就从平阳县水头镇上店(在这里至今还有宗祠和每隔3年就要续族谱)迁往文成县珊溪镇方前村,近两百年前再由方前村迁至百丈口。可见,在百丈口人中,会说变了调的温州话,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而这变了调的温州话,如今大多意思还能与正宗的温州人交流,只是在音、腔、调方面有所区别。
既然这些会说“下路话”的人构成了百丈口先民的重要部分,他们和他们的后代经过近300年与当地说莒江话的原住民的通婚、交际、混居等社会活动后,两者互相影响、彼此融合,于是逐渐形成了如今独特的“百丈口话”。
其次,百丈口是一座四周被莒江话和珊溪话包围的“方言岛”。姜竺卿先生认为,百丈口是一座四周被莒江话和罗阳话包围的“方言岛”。我觉得,百丈口是一座四周被莒江话和珊溪话包围的“方言岛”,这样表述更加准确。理由有三:一是从说百丈口话的地域分布看。从小区域来看,百丈口话仅限于原百丈镇所在地的百丈口人会说,准确地说,只有原镇所在地的横街、直街、后半山、过叶、叶岸、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等村的居民才会说。除此之外的村,如东岸、西岸、塘沽背、叶岸山、陈庄、下革、朱岭、严公垟等近在咫尺的村,村民说的都是莒江话(要么也会说,但不是说得很纯正;或者是根本不会说)。从大区域来看,原百丈周边的乡镇,如莒江、包垟、黄坑、峰文、司前、洪口等说的都是莒江话。如果从更大区域来看,与百丈口下游相邻的泰顺县马迹村和文成县南相村是泰文交界的两个村,马迹村说莒江话,南相村却说珊溪话,两者与百丈口的距离仅在平时水流速一个小时不到的水程。至于罗阳话,据笔者所知,它仅对距百丈较近的原洪口乡阳山村、岭脚村和靠近罗阳方向的仙捻乡有影响,而百丈一带几乎没有人会说罗阳话。
当然,这个“方言岛”也有特例,就是与百丈口15公里以外的洪口乡政府所在地有部分居民也会说,至于原因,下文将会提及。




老百丈桥远眺

再次,百丈口“方言岛”内部通行着百丈口话与莒江话。究竟谁会说百丈口话,谁会说莒江话,这与移民时间长短、联姻状况有关。这有几种情况:一是如果先民从瑞安、平阳、文成等地移民至百丈口早,他们的后代就同时会说百丈口话和莒江话;如果移民才二三代,他们恐怕只会说下路话,而不会说纯正的百丈口话,更不会说莒江话。二是“方言岛”周边说莒江话的人越早定居“岛”内,就越会同时说两种话,如果只有一二代,恐怕就只会说莒江话,而不会说百丈口话。三是家庭成员中,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说下路话的,其家庭通行的必定是百丈口话;如果父母双方各说一种话,那要看他们的上辈在百丈口已生活的年限,又有几种情况:如果双方的年限都长,这个家庭就通行莒江话;如果双方年限一长一短,就通行年限短这方所说的话;如果双方年限都短,则双方各说各的,或者女方随着男方说,但不影响子女同时会说两种话。

第四,百丈口“方言岛”内部语言区域的分布。前面提到百丈口话仅限于原镇所在地的横街、直街、后半山、过叶、叶岸、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等村的居民才会说。但其中又有差别。一般而言,直街、后半山的大多数居民平时只说莒江话;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的大多数居民平时则说百丈口话;横街、过叶、叶岸的居民掺杂着说两种话。直街、后半山的居民只有碰到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的居民时才会说百丈话,但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的居民碰到直街、后半山的居民则不会主动说莒江话,只有觉得对方不会说百丈话时,才会说莒江话。当然这也不绝对,百丈口人在一起,主要是看对方平时在家说什么话,就会跟着对方说什么话。
为什么会有上面这种差别现象?我认为,首先是与先祖移民时间长短有关。先祖移民时间长的,就逐渐被说莒江话的原住民融合同化了,所以他们平时也就跟着说莒江话;而先祖移民时间短的,还没有完全被原住民同化,所以他们就说被改造了的下路话——百丈口话。其次是与职业有关。直街、后半山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少部分人从事经商;而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的居民大多从事着船工、撑竹筏、捕鱼等与水有关的职业,或者是经商,只有少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推出这么两个结论:直街、后半山的先民要比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的先民迁入百丈口的时间要早;百丈口集市的形成就是由于水上交通发展,船工、生意人的迁入,最终产生的结果。

上面还提到洪口有部分人会说百丈口话,其原因应该与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的居民相似,因为,洪口地处飞云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也是唯一可以直接通航到达的地方,所以就有少部分移民迁到这里,与当地说莒江话的居民相融合,改造了自己原先说的下路话,演变成了百丈口话。之所以说这里会说百丈口话的人与塘沽岭脚、崖下、龙潭背的居民相似,是因为,他们在洪口的历史也极其短暂,不过二三代。
百丈口话作为被莒江话和珊溪话包围的独立“方言岛”,它脱胎与瑞安话或平阳话或文成话,相近于珊溪话;但又因融合了莒江话,所以又不同于珊溪话。相比珊溪话,在温州人那里,无论是音、腔、调更加容易听懂,只是由于内容融合莒江话太多,所以,温州人往往听不懂,但温州人听百丈口人说话,只认为他是平阳人而不会说是文成人,也许这就是百丈口话与珊溪话的最大差别吧。
如今,由于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原因,百年古镇——百丈口已经被彻底淹没在水底,其作为有着重要地域特色的百丈口话,虽然还没有彻底消亡,但是作为一种“方言岛”,它已随着母体——百丈口沉没在水底而已消亡。百丈口话也因3000多古镇的移民被带往鹿城区仰义乡仰新居民区和双屿镇新屿居民区、瓯海区南白象镇霞坊村。可以预见,随着这部分移民的老去,在不久的将来,百丈口话将会永久地消失在瓯南大地上。


温州新屿移民点俯视

文:飞云香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