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85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泉今天发在温州日报上的文章:鼓音袅袅唤后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6 22:2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TRONG>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10 width=680 border=0>

<TR>
<TD><B><B>鼓音袅袅唤后人 </B></B><BR><B> </B> </TD></TR>
<TR>
<TD>
<><FONT color=#999999>  薛一泉 文/摄 </FONT> <FONT color=#999999> 2005-07-06 </FONT> <BR><BR>   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村里的鼓手。在他们的熏陶下,我从小对鼓就产生了兴趣。一次回老家时,爷爷对我说起,希望能在村子里找几个年轻人,学学《将军令》(一种民间祭祀中经常演奏的曲目),可惜我没能将人数凑齐,因为对此感兴趣的年轻人实在太少。我懂爷爷的心思,他是不想让“吹打”这一行在这个村子里失去传承。<BR>    “吹打”即指民间乐队,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唢呐等。打击乐器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响铜、响木、皮革等几类,鼓属于皮革类乐器。鼓在演奏中,徐缓时如细雨淅沥流水潺潺,急骤时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其特有的风格很是引人入胜。<BR><BR><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04.JPG"><BR><BR><BR>                        ▲钉鼓钉<BR><BR><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05.JPG"><BR><BR>                    ▲在钉鼓钉之前调音<BR><BR><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06.JPG"><BR><BR>                        ▲削鼓钉<BR><BR><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07.JPG"><BR><BR>                        ▲鼓面<BR><BR>    寻访<BR>    几年前,我曾接触过一位制鼓师傅,得知泰顺雪溪乡的柳溪村是一个以制鼓闻名的村庄。村子不大,建筑依山势错落而建,老房子和近几年建造的砖房约摸各占一半。柳溪村只是泰顺许许多多小村庄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它的名字却因为制鼓师傅而名传浙南和福建的十几个县市。<BR>    第一次寻访是在今年4月份,当时由于时间匆忙,我只找到了徐永兴和胡昌盯两位师傅,且未来得及做详细采访。时隔十来天,我站在村庄对面的公路上,隐隐约约看见柳溪村山弯里的几座老房子。村民告诉我,那里就有一位制鼓师傅。过了碇步,登上山岭,在那座半旧不新的木结构房子里,我找到了那位制鼓师傅。他说:“我现在很少去做这种老手艺,闲着没事时才做几个鼓,攒几块香烟钱。如果要了解情况就到徐永兴师傅那里,如果要拍照就去找胡昌盯师傅,那里生意好、场面大。”他所提到的两位师傅我上次来都已经认识了。徐永兴师傅能说善道,对本村制鼓情况也了解颇多,我决定再次去找他。下山时,又经过一户制鼓人家。厅堂里摆着一些制鼓工具,还有一两个正在制作中的鼓。制鼓师傅不在家,听他家人说春耕已到,今天下田去了。这位师傅叫梅相家,今年58岁,从业30多年,曾在福建寿宁、福鼎、福安等地制鼓。<BR>    来的真不是时候。到徐永兴家时,他也正要下田干活去,见我大老远来,很客气地泡茶,坐下跟我聊了起来。我答应只占用他四五十分钟,接着上次的话题,做些补充采访。从徐师傅那里得知,历史上,柳溪村制鼓师傅最多时有10个,现在还有4位师傅从事这行,其中只有胡昌盯师傅一人是专职制鼓,其他三人都是半农半工,农闲时才做几面鼓,攒些钱贴补家用。<BR><BR>    过去的事<BR>    据说,泰顺制鼓手艺是从江西传过来的。最早是与柳溪相隔不远的东溪蔡宅的蔡同兴到江西学的制鼓手艺,后来东溪仔村有一人跟蔡同兴学手艺,而柳溪村最早学制鼓手艺的是刘方茂,师从东溪仔村的那位师傅。<BR><BR><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08.JPG"><BR><BR>         ▲制鼓师傅徐永兴<BR><BR>    徐永兴师傅说,刘方茂大约是在1962年80多岁时过世的,那时徐永兴才5岁。按此推算,刘方茂应该是清末出生的人,他便是这个后来名盛一方的制鼓村落的第一代手艺人。刘师傅做的鼓,只要远远听声音就能知道是出自他的手。特别是大鼓,声音如雷贯耳,非同凡响。他当年带了一批徒弟,分别是其子刘元兴、刘元祖,族侄刘元盛,徐永兴的父亲徐英富,还有同村人梅世良,这五人是柳溪制鼓手艺的第二代传人。而徐永兴和胡昌盯便是柳溪制鼓的第三代手艺人。问有没有第四代传人时,徐永兴师傅摇了摇头,说:“没有人会去学这门手艺了。”<BR>    徐永兴师傅今年49岁,21岁开始随父亲徐英富学艺。他的父亲从少年时开始从事这门手艺,一干就是一辈子。第一代手艺人刘方茂过世的那一年,徐永兴的父亲带着一家外出到福建太姥山一带制鼓谋生,后来落脚霞浦,10年后返回家乡。当时徐永兴15岁了,一边念书一边帮父亲制鼓,21岁时正式跟父亲学制鼓手艺。时至今日,将近30年过去,徐永兴师傅曾在福建的霞浦、福鼎、福安、宁德、罗源、连江、屏南、莆田、周宁、寿宁、建和、松溪等地做过鼓。现在还有许多地方的“老门头”找上门来请他制鼓。他说,其实早就不想做这一行了,但外地人大老远的跑来请他制鼓,推不开,于是在农闲时又操起了老本行。制鼓师傅们除了登门到主顾家里制鼓、或待在自己家里接活干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叫做“包店”。就是由某地的东家出资开店雇师傅干活,师傅只管制鼓,东家则负责买卖。早些年,胡昌盯等人就曾在苍南灵溪等地做过“包店”。<BR><BR>    制鼓工序<BR>    我问制鼓师傅,现在的文具店里不也有鼓卖吗,为什么人家非要跑到柳溪村请你们制作呢?徐永兴师傅们告诉我:“那是工厂里的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我们的鼓是用手工做成的。他们(买鼓的人)还是喜欢这种传统手工艺做出来的鼓,音质好而且耐用。”<BR><BR><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09.JPG"><BR><BR>           ▲胡昌盯师傅在削木板<BR><BR>    柳溪制鼓艺人把他们制作的鼓分为寺院鼓、宫鼓、祠堂鼓、太平鼓、娱乐鼓(如腰鼓)等几类,类型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尺寸的大小。其中寺院鼓体量最大,宫鼓和祠堂鼓位居其次。根据区域风俗习惯的不同,同类型的鼓体量大小也有区别,比如福建省寿宁、周宁两地的太平鼓鼓身只有五寸高,鼓面直径一尺二,比其他地区的太平鼓体量要小得多。<BR><BR><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10.JPG"><BR><BR>          ▲在鼓面上画上图案<BR><BR>    制鼓工序基本步骤如下:箍鼓身取干燥的圆木段,画出弧线,然后把木段固定在木桩上锯成一块块弯曲的木板,将若干块木板拼装在一起,箍成类似于圆桶的鼓身。用篾条缠成箍圈,套在鼓身外围的叫束箍,绷在鼓身内围的叫绷箍,内外使用箍圈的目的是使鼓身定型而更加牢固。之后便是将鼓身口沿修整平齐,用推刨刨平鼓身。<BR>    刨皮革鼓面皮革分为山羊皮和牛皮两种,山羊皮音质最佳,但韧度没有牛皮好,柳溪艺人一般采用牛皮。牛皮分水牛皮和黄牛皮两种,黄牛皮毛孔密,水牛皮毛孔要粗些,制鼓以黄牛皮为佳。依据鼓的大小定皮革的厚薄,其厚薄将直接影响鼓的音质。刨皮革是制鼓手艺初学者最不容易掌握的技术之一。徐永兴告诉我,如果这道工序掌握不好,鼓做成后四五年不“开音”的都有。<BR>    铺鼓面即在皮革周围穿孔,每个孔捆上绳子,另一绳端系在绞架上,慢慢拉紧并固定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气温要适宜,不能放在太阳直射的地方,要放在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如果是干燥的北风天,还要在鼓面上抹水。到了一定时间,制鼓人光脚站在鼓面上踩踏,使皮革更加柔软而结实。此间同步进行调音,如果声音太紧或太松,就相应调节绳子的松紧度。<BR>    钉鼓钉待鼓定音后,沿鼓面边沿钉上一排竹制的鼓钉。在钉鼓钉之前,我看胡昌盯先是在鼓面上画了一道符。看着像画,其实是字,问他是什么内容,胡师傅笑笑,说:“这是行业禁忌,不能透露。”鼓钉用竹削成,形状和颜色很像葵瓜子,它虽小却颇有讲究,每枚鼓钉均削12刀制作而成,这个数字代表十二地支。<BR><BR>          <IMG src="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2/images/00012611.JPG"><BR><BR>                 ▲鼓面上的符<BR><BR>    画鼓面钉上鼓钉,去掉绞绳,一面鼓的制作就基本完成了。最后的工序是在鼓面上画上八卦或其他图案,有的还要在鼓面上用毛笔字写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等字。<BR>    如今,路过雪溪乡柳溪村,还会听到艺人们在为鼓调音时发出的阵阵鼓声,这种声音在这个小村庄响了100多年,制鼓手艺也在当地的艺人手中传承了三代人。目前,柳溪村还没有哪位年轻人愿意做这门手艺的第四代传人。不久的将来,随着最后一声鼓音落定,这门曾经名扬浙南和福建一带的制鼓手艺将在柳溪村彻底消失,而以鼓为主要乐器之一的传统民间音乐在这片土地上又将面临怎样的局面呢? <BR>---------------</P>
<>泰顺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有心不妨多去各乡村里走走哈,多写写泰顺的东西啊!!</P></TD></TR></TABLE></STRONG></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5-7-7 11:14:29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的文章。</P>
<>华夏鼓文化的一个分支。</P>
<>有时间很想去看看。再听听鼓乐。</P>
3#
发表于 2005-7-7 17:00:5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谢谢涩鸟</P>
<>“留住手艺”大家一起努力</P>
4#
发表于 2005-7-9 11:59:09 | 只看该作者
想问一下,现在还有得卖吗,我想要一只,旧得也行,大概多少价格
5#
发表于 2005-7-11 10:28:16 | 只看该作者
<>还行啦,继续努力哦</P>
6#
发表于 2005-9-21 17:39:14 | 只看该作者
真好,留住我们的手艺!
7#
发表于 2006-1-28 00:53:17 | 只看该作者
<>小时侯我参加了校腰鼓队,可喜欢了!至今还记得击鼓的几招几式呢!</P>[em01]
8#
发表于 2006-1-29 21:15:1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还傻</I>在2006-1-28 0:53:17的发言:</B><BR>
<>小时侯我参加了校腰鼓队,可喜欢了!至今还记得击鼓的几招几式呢!</P>[em01]</DIV>
<>我敲过的。。。这是镇小的特色哦。。我也敲过那锵锵。。。。。</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