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18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遗产讲坛] 冯骥才:不能让民间文化自生自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9 13:1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size=2><FONT color=#a50010>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张帆</FONT> <br></FONT>
<DIV>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R>
<TD><FONT size=2>    <br><NOSCRIPT><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a href="http://ads.people.com.cn/click.ng/channel_range=1/1013/22226/34912/34914/&channel_id=34914&agePos=10&size=350250&site=people" target="_blank" ><img src="http://ads.people.com.cn/image.ng/params.richmedia=yes&channel_range=1/1013/22226/34912/34914/&channel_id=34914&agePos=10&size=350250&site=people" width=350 height=250 border=0></a>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OSCRIPT></FONT></TD></TR></TABLE>
<TABLE borderColor=#e7e7e7 height=304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right width="50%" bgColor=#e7e7e7 height=300>
<P align=left><FONT size=2><FONT color=#0000ff><IMG src="http://www2.qglt.com.cn/wsrmlt/jbft/2005/03/10/feng-2.jpg" align=left border=0> </FONT></FONT>        <FONT color=#0000ff>对于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有人说过这样的两句话:“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失”,还有一句是“我们正在乐呵呵的破坏我们的文化”。这就是现时代人与文化的冲突。3月10日,人民网邀请上面两句话的“作者”、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冯骥才委员,到强国论坛视频畅谈“民间传统文化保护”。<BIG> </BIG></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2><FONT color=#0000ff><BIG>  </BIG></FONT><FONT color=#cc0000>【嘉宾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我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深获好评,被认作“中国现代文人画”之代表。</FONT><FONT color=#cc0000></FONT><FONT color=#cc0000>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FONT></FONT></P></TD></TR></TABLE>
<TABLE borderColor=#e7e7e7 height=38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R>
<TD align=left width="50%" bgColor=#8c8fc8 height=34>
<DIV align=center>
<P align=center><B><FONT color=#000000 size=2><BIG>自生自灭——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BIG></FONT></B></P></DIV></TD></TR></TABLE>
<P><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ff><STRONG>[主持人]:今年“两会”上关于文化最热的话题是什么? </STRONG></FONT></FONT></P>
<P><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cc0000>  [冯骥才]:</FONT></STRONG><FONT color=#000000>从文化方面讲,立法的问题、艺术家和作家著作权的问题,还有为了创造和谐社会,怎么样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这次政协会议,我有两个提案:一个是要加紧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就是请人文知识分子参与城市构建,这两个问题大家都很有兴趣。</FONT></FONT></P>
<P><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0000ff>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您有一个什么样的</FONT></STRONG><FONT color=#0000ff><STRONG>评价?</STRONG></FONT></FONT></P>
<P><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我的评价是,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况,保护的力量非常弱。</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00 size=2>  2003年我们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我发现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两个方面是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一个就是民间文化的传人,因为民间文化大部分是通过民间传人一代一代出你口入我耳传承下来的,民间传人岁数大了,如果没有继承人的话,这个文化就要消亡了。另一个就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这次提的主要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偏远、交通不便,但是他们的文化有着迷人的特色,有一点,就是非常脆弱。为什么呢?首先,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不像汉族,它的很多文化是靠民间的舞者、歌手、手艺人、民间的故事家、民间的手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如果中间一断,这些文化马上就消失了。 <O></O></FONT></FONT></P>
<P><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还有一个,前几年我知道有一个法国女人,研究民族文化的,住在贵阳城里,她花钱让很多人到周围少数民族的村寨里买首饰,少数民族很满意,他们认为钱很多,实际上很便宜,买了以后就卖到国外去,因为我们没有保护措施,很容易就走了。</FONT> </FONT></P></TD></TR></TABLE></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13:17:31编辑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3:18:3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e7e7e7 height=40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R>
<TD align=left width="50%" bgColor=#8c8fc8 height=36>
<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人财两缺——抢救和保护的瓶颈</BIG></B></FONT></P></TD></TR></TABLE>
< 150%" align=left><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ff><STRONG>[主持人]:这些年来您一直在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这个工程目前的进展状况怎么样?</STRONG></FONT></FONT></P>
<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两年来,我们在全国90%以上的地区都开展了普查,大概有二十七八个省都已经开始了,有一些重点的项目,比如中国木版年画,中国剪纸<O> ,做的很好,价值也很高。今年的三四月份,我们会把第一批抢救的成果开始陆续出版,第一本书恐怕这个月就要出版了,就是《中国木版年画》,做得非常好。 </O> </FONT></FONT></P>
<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这次考察是一个东西交织的普查,把所有村落不留死角的全部考察过来,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包括美术等几个学科的学者召集到一起来考察,结合当地一些文化工作者,把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制作的过程,销售的网络全部搞清了,相关的歌谣制作的口诀,相关的跟年画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全部都搜集的非常详细,非常的周全。 <O> </O:P></FONT></FONT></P>
<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这本书,我认为基本上是一个终结式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就一下激活了当地的木版年画,当地的政府也认为它是个很宝贵的材料,所以他们最近要开始建自己的年画博物馆了,另外有一些做法又开始重新恢复了,当然这点还不够,我们很怕它是一时性的,很希望它能更自觉,最后我们还有一系列保护的措施跟他们结合起来。今年可能还有新的项目,比如民居的调查、皮影的调查、妈祖文化的调查等,非常广泛。 <O:P> </O:P></FONT></FONT></P>
<P 150%"><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另外今年有一个项目,我们要做“中国杰出民间传人”的普查和认定,包括各个方面的民间艺人,都是身怀绝艺、传承有序,这些濒危的,特别重要的传人,全部都要认定,认定以后就要采取保护措施,能够使他们的技艺传下来,今年要开始做那样一个比较大的项目。</FONT> </FONT>
<P 150%"><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0000ff>  [主持人]:您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在哪儿?</FONT></STRONG><BR><BR>  <FONT color=#cc0000><STRONG>  [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困难嘛,可以跟你讲,除去我们现在做的民间传人是中宣部直接支持的,我们没有从政府那儿获得一分钱的经费。我们发动地方,用地方的资金来做。动员地方政府的官员,让他们来支持这件事情,可以讲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经费充足的话,我相信做的还会好得多。 <O:P> </O:P></FONT></FONT></P>
<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缺少人力,我们做这件事情是中国民间文化协会来做,我是这个协会的主席,算上地方的组织和地方的专家,这个队伍大概齐有一两千人,但是比起我们的文化来,这些人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方,很多民间文化的项目,甚至于非常著名的民间文化,都没有专门的研究者。 <O:P> </O:P></FONT></FONT></P>
<P 150%"><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比如刚才我说那杨家铺年画的地方,一个日本的女孩在那儿做研究。没有我们自己的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去做。福建闽西一带有一个地方叫叫四宝,是以前木版印刷的一个中心,因为中国是个印刷古国,四宝的木版印刷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也没有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大量的木版在四宝当地已经见不到了,只能在厦门、在泉州古玩店里买到。有一些专家,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原因,不肯花费那么大的力量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怎么没有经费,怎么办?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了一个研究草原民居的专家,他基本上把个人的积蓄都花光了,在东北、内蒙和新疆这些地方来回走,调查中国的草原民居,我很敬佩。</FONT> </FONT>
<P 150%"><FONT color=#000000 size=2>  基本是这么一种情况,缺乏经费、缺乏队伍、缺乏热爱我们自己文化的人,这是让人焦急万分的事情。去年我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义卖,因为我要成立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这样就能从社会上吸取资金。公募的基金会需要400万才能成立,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私募的基金会,私募也必须要200万,我当时甚至想:不行的话就卖房子来凑这200万元。正好台湾有一个演员叫赵文楦,他听说这个情况,说冯先生感动了我好几次,这回该我感动他一次了,他捐了100万。去年我专门画了30副画,在天津搞了两天义卖,到北京义卖的时候已经超过100万了,跟赵文宣的100万放在一起就成立了这个基金会。</FONT></P>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3:19:0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e7e7e7 height=39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R>
<TD align=left width="50%" bgColor=#8c8fc8 height=35>
<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培育制度:立法、研究和国外经验</BIG></B></FONT></P></TD></TR></TABLE>
< 150%"><FONT size=2>  <STRONG><FONT>[主持人]:网友问: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有没有什么进展?</FONT></STRONG></FONT></P>
<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民间文化保护法已经提了好几年了,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民间文化里有一些迷信的东西,是不是也属于保护的范畴?这个意见我觉得有它的合理性。还有一些专家提出来应该改一改名字,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法》,这样的话,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能够相匹配,这个提法我同意。好像今年人大应该讨论这个法了。我也希望尽快地通过,为什么呢?如果不通过,我们现在的很多民间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还是大量地从我们的海关顺利地通过,碰不到红灯,走了也不算走私,流失得更多。所以政府立法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FONT></FONT></P>
<P 150%"><FONT size=2>    <STRONG><FONT color=#0000ff> [主持人]:网友问:大冯,我对你有点意见,你的《旧城遗韵》,作为资料史它的可用性不强。</FONT></STRONG></FONT></P>
<P 150%"><FONT size=2>  <STRONG><FONT color=#cc0000>[冯骥才]:</FONT></STRONG><FONT color=#000000>《旧城遗韵》有一个背景,94年天津要对老城市进行改造,在很短的时间进行改造,然后建新的建筑。我必须要用特别快的速度把它拍下来,然后把它出版,告诉人们:这是文化,不完全是房屋。所以当时来不及做细致的处理,也过于情感化了,我觉得底下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研究的对象,进行一些学术性很强的整理。现在做的民间文化抢救不一样了,我们做的是非常系统的,而且是学术研究性整理和保护。</FONT></FONT></P>
<P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ff><STRONG>[主持人]:网友问:冯先生你去过韩国吗?他们那儿古迹比较少、传统文化也比较少,但是传统文化保护得比较好,您认为在这方面,国外有什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STRONG></FONT></FONT></P>
<P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去年政协会上我做了一个提案,就是确定我们的“文化遗产日”。法国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个时代很有名的一个小说家,他做过一任的法国文化部长,提出了一个口号:“大到教堂,小到汤勺”,全面做一次文化普查。那次普查以后,法国人提高了自信心,说美国是经济超级大国,我们是文化超级大国。你现在到法国去,很少看到法国年轻人穿牛仔衣,他们非常相信自己的文化。文化普查之后他们确定了一个日子叫“文化遗产日”,在每年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这一天,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庄,都要对先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景仰、崇拜,组织音乐会、诗朗诵,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唤起人们的文化自尊。我们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也要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尤其是在全球化、商业流行文化像沙尘暴一样的弥漫当中,应该对我们的文化有一种崇敬心理。</FONT></FONT></P>
<P 150%"><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2>  还有,少数民族特别应该有自己的“文化遗产日”。此外我想还应该有几种保护方式,一种方式,少数民族应该把他们的文化历史放到他们的小学教材里,另外我觉得我们汉族的小学,都应该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这样的话,我们才能热爱他们的文化,另外我觉得少数民族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普查、整理、存录,另外还要建立自己的保护体系,这个保护体系,不只应该由国家的一个层面上,我这次在政协提出,应该是国家民委牵头,因为国家民委才有这种能力来协调。不仅要建立一个档案化的存录系统,同时还得有一个体系性的保护方式,包括建立博物馆等保护方式;同时我觉得还应该建立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基金,我们汉族文化工作者要帮助少数民族文化,把他们的历史文化跟我们的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O> </O></FONT></FONT></P>
<P 150%"><FONT color=#000000 size=2>  过去装修有欧式,这两年开始有中式,搞装修的人,搞工艺美术,开始研究怎么把历史上很有魅力的符号和现在的感觉联系起来,包括我们做唐装,现在也有很多古典的服装图案跟时尚的服装结合起来了。少数民族当他们整个生活发生变化,家居也发生变化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把这种历史的美和现代的美结合起来,既过着很现代的生活,同时又保持自己传统的风格。</FONT></P>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3:20:0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e7e7e7 height=38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R>
<TD align=left width="50%" bgColor=#8c8fc8 height=34>
<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沟通古今:保护与发展</BIG></B></FONT></P></TD></TR></TABLE>
<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0000ff><STRONG>[主持人]:网友问:在保护民俗的同时,对所谓的“神灵”如何把握?</STRONG></FONT></FONT></P>
<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人们在古代的时候,科学的水平没那么高,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那时候的人们就认为有神灵左右着他们,碰见灾难的时候,比如洪水、太阳的暴晒、风暴、龙卷风、海啸,人们老认为是跟妖怪有关系,所以人们祈求于神灵。我认为,如果人类将来科学很发达的时候,可能还不认为那是一种迷信,可能认为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从那个里面反而看出,人对自然的一种企望,对于那种很美好的、平静生活的愿望,那样的民俗里面,倒反而体现了人类在古代的时候的世界观和生活观,那里面反而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不能简单地把它都作为一种迷信。 <O> </O></FONT></FONT></P>
<P 150%"><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所以我主张有些这样的内容,包括比如像萨满,在一些落后的地方不是还要继续让他用这样的方式,但是对于这样的文化应该把它存录下来。因为它对于将来还有人类学研究的价值,也有历史学研究的价值。 </FONT><O> </O:P></FONT></P>
<P 150%"><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0000ff>  [主持人]:您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保护与追</FONT></STRONG><O:P> <FONT color=#0000ff><STRONG>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STRONG></FONT> </O:P> </FONT></P>
<P 150%"><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cc0000>  [冯骥才]:</FONT></STRONG><FONT color=#000000>我刚才已经讲了,一个小民族的迁徙,一种重要文化形式的消失,在这之前应该有一些紧急抢救,比如鄂伦春族,为了动物保护,从狩猎区迁到农区,那么鄂伦春族最有特色的狩猎文化,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就应该建一个博物馆放;再比如渔猎文化,其实现在已经消失了,像这样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一些体系的方式把它保护下来。 <O:P> </O:P></FONT></FONT></P>
<P 150%"><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刚才我说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衔接,举个例子,阿尔卑斯山地区,他们新盖的房子,用的材料、形式表面看起来老房子完全一样,但是内里的设备都是现代化的。我问他们,为什么还要原来的样子?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的一个尊严,因为世界上只有他们才有这样的房子。所以我觉得,一个民族在文明转型期的时候,他们的文化如果能成为他们的文化自尊,这是一个最好的境界,也是一个最好的目标。 </FONT><O:P> </FONT></P></O:P>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3:20:33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0000ff>[主持人]:网友问:面临目前全球化的冲击,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教育青少年守住我们的根?网友还问:目前的影视充斥了日剧、韩剧,书籍也充斥了日本的低俗漫画,目前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这些文化冲击得越来越少了,有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FONT></STRONG> <O> </O></FONT>
< 150%"><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cc0000>  [冯骥才]:</FONT></STRONG><FONT color=#000000>我觉得比较难改变。我们是突然开放的,本来一个社会的发展,它的开放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改革之前是文革,是我们中国历史:最封闭,封闭到极限的时期,突然开放了,人们觉得外面的东西很精彩,被外面的东西所吸引。商业文化跟雅文化不一样,雅文化要费点儿劲才接受。商业文化是你怎么舒服,怎么快得接受,他才往哪个方向去做。而且商业文化又是快餐式的,一吃就很舒服,另外商业文化是刺激人们欲望的,让你接受起来很快,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文化就进来了,我们自己过去没有这种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传统,所以一时跟不上去,在某一个时间里,我们的阵地全是被外来文化占领着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一批人,开始动脑子做自己的流行文化。 <O> </O:P></FONT></FONT></P>
< 150%"><FONT size=2><FONT color=#000000>  我到上海去一直都在想一个问题,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创造了一种流行文化,包括歌曲,旗袍,电影,画报,连环画,统统是一个现代的流行文化,上海人直到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那时候的文化特别有味道,特别有时代特点,而且又是中国式的流行文化。可是现在就没有建立自己的流行文化,好象有那么短短一点时间,《西北风》的时候,张艺谋的早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那个时期,我们有一点儿自己流行文化的产生,而且还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的特点,但是很快,就被香港的,台湾的流行文化淹没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人实际上也不会一股脑去接受美国、西方的文化,因为语言也不通、文化背景也不通,我们是通过香港、台湾的翻译进来的,所以我们实际上接受得是香港、台湾的流行文化,当然我觉得香港、台湾的流行文化也是我们中国的流行文化,实际我们也应该吸收,吸收了以后我觉得还应该建立一个中国式的,因为香港和台湾文化里大量还是西方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建立一个比较纯正的自己的流行文化,自己的这种中原文化特色的东西,但是现在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这恐怕是我们应该动脑子想的东西。 </FONT><O:P> </O:P></FONT></P>
< 150%"><FONT size=2><STRONG><FONT color=#0000ff>  [主持人]:网友问:文化需要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就算是失去了土壤,也应该有一个地方将它封存起来,民间文化和少数文化的拯救,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对老少边穷的初级教育。</FONT></STRONG> <O:P>  </FONT></P>
<P 150%"><FONT size=2>  <FONT color=#cc0000><STRONG>[冯骥才]</STRONG></FONT>:<FONT color=#000000>这我同意,刚才我已经说了,我觉得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民间文化,应该进入他们的教材,所以我现在在跟教育部门在研究,想做一个全国的小学生们读的乡土教材,做好了,孩子们也欢迎,通过这个教材,能够真正引起他们对自己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的话,我们再慢慢申请它是不是能够进入我们的课堂,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要编一个特别好的乡土教材,一个孩子们愿意读的教材。</FONT></FONT></P></O:P>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13:21:2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borderColor=#e7e7e7 height=38 cellSpacing=1 width="100%" border=0>

<TR>
<TD align=left width="50%" bgColor=#8c8fc8 height=34>
<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2><B><BIG>孤军奋战:没说完的话</BIG></B></FONT></P></TD></TR></TABLE>
< 150%"><FONT color=#000000 size=2>  视频访谈结束以后,在送冯先生回政协委员驻地的路上,冯先生谈到:前几天,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审议的时候,对冯骥才在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方面的工作表示赞同和钦佩,认为冯先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冯先生表示:我们的工作得到政府的认可,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今后开展工作可能会更方便。不过,政府和别的一些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共同做这件事当然好,即使暂时不能给我们帮助,孤军奋战我们也要继续做下去。</FONT></P>
7#
发表于 2005-12-29 18:57:17 | 只看该作者
以前主要是写作的,现在冯老主要从事民间文化保护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