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8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功在他乡( FW: □戈悟觉 2002-05-09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2-5-9 14: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大西北工作的时候,大约是1980年,一次在黄河古渡口的夕阳中邂逅温州老乡。一家三口,女的背着周岁的小孩,挽着塞满锅碗瓢勺的红白相间的塑料编织袋,男的肩扛雄纠纠的弹棉弓,胸前后背披挂大包小袋的生产生活用品。男的上过初中,他说他们身上带着一个家一个厂。我问他们去哪里,女的踢着没脚踝的沙土说:“去前面。”我觉得有意思,问:“前面?带地图了?”男的说:“看地上的图,哪里有树林,树林下准有人家。有人家就要盖被子。”我说:“知道有首古诗吗?‘塞路随河水,城关见柳条。’”他俩汗津津留着沙斑的脸上全是笑:“还有诗?我们也有诗:苦上三二年,回家起新屋。”我很为他们幸福的感觉感动。
    那时候说起温州人,就是肯吃苦,到处跑。夏日深夜,屋外亮着200支的大灯泡,刨木头,刷油漆,蚊子小咬飞舞,还唱歌,大声喧哗,我知道多半是我可爱的小老乡。冬日,零下十几度,蹲在路角街边,衣着单薄、手背红肿的补鞋匠、缝纫工,也错不了是温州人。连守着只有一个土炕家产的西北村民也可怜温州人穷:“穷疯了”。
    温州人用几年时间,完成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过渡?什么时候开始,提起温州人跟着便是一句:“有钱”?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对温州客不无敬意有时也不无好意地说:“有钱的主。”深圳人不服上海人,不服广州人,他们服温州人:“温州人的钱是靠自己挣的!”
    温州人已不再只是在温州的人,温州模式也不再是经济地理名词。他们生活在别处,成功在他乡。他们唱着“爱拼才会赢”,奔波在神州大地。冰天雪地的北疆有温州人的足迹,西双版纳热带丛林穿梭着温州人的身影,曾几何时,世界屋脊上也游走着一群一群的温州人!他们在各地兴办企业,建温州商厦,筑温州商城,营造温州街,而不务农的温州商人又一声不响地在全国各地搞起“温州粮仓”,达70万亩,相当于温州全年早稻种植面积!2001年,有160万温州人在外地发展,他们创造年1600亿元的销售收入。
    温州人在温州之外再造了一个温州。温州在延伸,扩展。温州在中国,全国有温州。
    温州怎么了?当年红红白白、是是非非,举世瞩目。当下大红大紫、飞声腾实,马首是瞻。温州不是因为地域优越,温州既不在边境,又不在中心,偏居东南一角,二十世纪末才通上火车,还自翊有了“世纪之路”。温州至今仍在翘首盼望“较大城市”的地位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耀;温州也不是因为人口众多,区区700万,在13亿中简直不算什么,在浙江省也排不上老二。
    然而,有一个以地为特征的 “温州模式”,又有一个以人为特征的“温州人群体”。
    温州没有悬念。答案就在温州。自古,温州是一个移民地区(今天,有一个镇还说着5种方言)。从前,跋涉山山水水能活下来的,是最有生命力的人;在故土难离的观念下背井离乡的,是最富开拓精神的人。这大概是温州人闯天下的基因了。而移民又有着交易的需求,这些落户温州的东西南北人,在这块土地上又种田又经商。到北宋时,温州已是“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温州滨海多岛。大海的开阔和对波涛淼茫那边的向往,赋予温州人豪迈胸怀和不安分的心态,而当人的命运是由不可测的风浪来决定时,他们就把冒险视为人生。
    在南宋,温州出现了“永嘉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当过官后来归隐在温州郊区“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的水心村的叶适,人称水心先生。他反对儒学主流的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为商正名,为利张目。
    温州经世致用的文脉绵延,温州“其人善贾”、温州人“握微资以自营殖”的血脉流布。近半个世纪,是“黑风”也罢,是“尾巴 ”也罢,是“复辟”也罢,温州人就这么干了。野火烧过一遍又一遍,春风一吹,又是漫山遍地绿茵茵黄灿灿。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模式先是前店后厂,后是专业市场;先是农村,后是城市。现在,更是走出地少人多的温州,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这是新时空的“温州模式”。
    但温州的历史是“三多三少”:多才子,少大家;多商人,少豪富;多进士,少将相。这是个并不光彩的排比,一种“事功利”文化的负面。在近代史上,温州没有一位实业家能跻身浙江百强。温州人小富则安,小局为大。现在,温州还是那个温州,又不是那个温州了。本原性的驱动,强者文化人格的张扬和自由心态的释放,温州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得有声有色。
    今年春节,在兰州经商的温州人包七架专机回乡过年。
    温州的春节,城市街道和乡村公路上,突然出现了数以千计挂外省市牌照的轿车。牌照各异,乡音同一。这着实是一道风景。这些车多半是名车;不是名车也不会不远千里万里回家乡光鲜自在。
    九十年代初,我曾经寻找两代西进的温州人。第一代在五十年代末,温州对口移民宁夏,两万多人。不出3年,逃跑十之八九。当年出逃,携儿辈又来,就是这个主题。而新世纪初,第三代也来了,挡也挡不住地来到祖辈父辈生活过的西部创业,淘金。
    走出去——我来了。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我常常想起在黄河古渡口相遇的那一家三口。熟睡在母亲温暖背脊上的婴儿,现在在北京、上海还是新疆、云南?他们心中的诗,不会再是“起新屋”了吧?他们走去的“前面”,又在哪里呢?什么才是他们寻求的绿树林——幸福家园、成功平台?
    祝福走出温州的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