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29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守护遗产] 文化遗产日: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14 20:4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font face="宋体" size="3"> <br/>孩子们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开幕式上表演当地濒危的古代戏剧“百子地戏”。本版图片均据新华社</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本报记者 何安丽 刘慧 任建明</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这一天,我省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展现先民留下的文化瑰宝。 </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随着岁月的流逝,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文化遗产正面临日渐消失的危险。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希望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共同关心爱护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font></p><p><span id="contenttitle"><strong><font face="黑体" size="5"><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572" border="0"><tbody><tr valign="top"><td align="center" width="572" style="ADDING-LEFT: 6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TOP: 10px;"><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span id="contenttitle">每一分钟都有一种民间艺术在消亡 </span></strong><br/></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style="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font size="3">  “文化遗产日”前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论坛”在杭州余杭区举行。一批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家谈起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约而同用了“十万火急”、“刻不容缓”这样的字眼。这并非专家们的危言耸听。我们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日渐消亡的威胁,每一分钟都有一件文物在流失,每一分钟都有一种民间艺术在消亡。 </font></p><p><font size="3">  有300多年历史的药发木偶,曾是我省许多地方庙会、集市上经常可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它通过一种特殊配制的火药,依靠其爆炸产生的冲力,把木偶从木桶里发射出来,让它旋转跳跃翻跟斗,堪称一绝。可是,这门流传甚广的民间绝艺,随着人们谋生手段的改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再为人所知。<font color="#ff0000">全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发现,如今仅有泰顺一户人家还会操作。这是我省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泰顺药发木偶”的现状。</font></font></p><p><font size="3">  在我省,有许许多多文化遗产正面临药发木偶同样的处境。兰溪著名的民间工艺“粮食砌”如今只剩下一个74岁的传人童拓基。诸暨唐仁村寿心产的棕编人见人爱,可是后继无人。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苍南夹缬”工艺的最后传人薛勋郎,也早就改行卖起了馒头。</font></p><p><font size="3">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文化遗产消亡的速度在加快。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批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房地产开发中遭到破坏,许多民族民间技艺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遭淘汰,一些传统习俗也因年轻人追求时尚而淡出人们的记忆。即使那些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宝,很多对我们来说也已经相当陌生了。</font></p><p><font size="3">  浙江地理上有山、有平原、有大海,山歌、田歌、渔歌曾为人们劳动作业带来欢乐。但现在用上了煤气,不用上山砍柴了;农田耕作机械化,不需众人一起干活了;捕鱼作业用上了大轮船,不用人来摇橹了……随着这些劳动场景的消失,山歌、田歌、渔歌也逐渐听不到了。如果不注意开发性保护,那么众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连同它们的文化根基,都将面临危机。</font></p><p><font size="3">  我们的文化遗产,还受到了来自海外收购军团的威胁。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介绍,一些外国人士,对我国的民间文化如痴如醉,正在加紧藏品收集。川江号子、苗族服饰、民间传说、传统工艺及各种文物都成了他们收集的对象。</font></p><p><font size="3">  一家法国私立博物馆已收藏了180多套做工精致的苗族服饰,其中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5套,超过了贵州省内的收藏。</font></p><p><font size="3">  日本学者渡边明次利用来华留学的机会,走访了中国十余个省市的梁祝故事遗存地,拍摄并记录了大量梁祝文化的信息,不仅出版了专著,还在日本成立了梁祝文化研究所。</font></p><p><font size="3">  今年3月,宁波海关查获了一起伪报品名出口的文物大案,两大集装箱内,装有国家禁止、限制出境的文物200余件。</font></p><p><font size="3">  许多有识之士感叹,假如将来有一天,我们想看的文化珍品在自己的家园找不到,却要到别国去引进,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尴尬?<!--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font></p></div></td></tr></tbody></table></font></strong></span><span><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572" border="0"><tbody><tr valign="top"><td align="center" width="572" style="ADDING-LEFT: 6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TOP: 10px;"><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span id="contenttitle">保护文化遗产 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 </span></strong><br/></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文化遗产蕴藏着人类活动的痕迹,从中可以找到人类生活及工艺、技术和艺术发展的信息。它是一个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因为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p>  我国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了解过去、策划未来的重要参照。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p><p>  近年来,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物考古不断有新发现,仅在“十五”期间就有7项列入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务院最近公布的1080个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我省占了59个,其中包括新近发掘的杭州跨湖桥遗址、浦江上山遗址,从而使我省的“国保”达到了132处。</p><p>  历时3年的全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硕果累累,大批鲜为人知的民族民间艺术重新进入人们视线。如磐安县通过普查,排出了656个民间艺术项目;临安市仅民间表演艺术就发现了19个种类317个项目;浦江县整理出表演艺术33个大类481项,造型艺术18个大类222项。在普查的基础上,2005年5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公布了第一批6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39个项目(44个子项)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位居全国之首。</p><p>  在“七艺节”上,一台经发掘整理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表演《风从东海来》,将民间艺术的魅力展示于国内外嘉宾,引起巨大轰动,大大激发了大众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兴趣。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始在各地大放光彩。</p><p>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这样的生态氛围。目前,文化保护工程已被列入我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之一。在“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实施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两大工程。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要推出50个重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重点扶持一批精品展览,实施一批文物科技保护攻关项目,实现文物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在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方面,要抢救一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确立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代表作的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创建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发展一批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做大一批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建设一批民间艺术馆或专题展示馆,培育一批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建立一批民间艺术产业基地。</p><p>  在省委、省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各地都在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众多博物馆、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鼓励和扶持民间文物收藏家创办各种民办博物馆。余杭区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长兴县筹资100万元,在全县范围内选择了具备民间艺术传承条件的学校、部门和乡镇,建立了12个百叶龙艺术培训基地。</p></div></td></tr></tbody></table></span><!--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572" border="0"><tbody><tr valign="top"><td align="center" width="572" style="PADDING-LEFT: 6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TOP: 10px;"><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span id="contenttitle">发掘传统价值 重唤民族的文化记忆 </span></strong><br/></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当我们今天饱受能源危机的困扰,感觉离开了石油、电等能源就寸步难行的时候,我国许多乡村却保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轨迹。 <p>  前来参加“余杭论坛”的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长陈勤建教授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去年他陪同几位外国学者到浙江兰溪农村考察,看到翠竹掩映的山坡上,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清澈的山泉从山上流下来,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前,汇入池塘,池塘里养着鱼,木制的风车将水引入灌溉的农田,不用一度电,所有的一切都靠自然的力量在运作。如此巧妙的村庄布局,如此和谐的生产生活状态,让外国学者激动地匍匐在地,连叩几个响头:“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啊!”</p><p>  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中,虽然有很多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了,但仍有许多可供后人学习借鉴的信息。如中国传统铸造工艺中的失蜡法,在古代用于制作复杂的青铜器,现在德国人用来做假牙、齿轮等精细物件,美国人吸收这种方法的原理铸造出喷气式飞机的涡轮叶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p><p>  可是,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正逐渐被丢失。我们看到,大批的“罗马公寓”、“马可波罗酒店”占据着我们的城市,圣诞节、情人节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我们的孩子只想吃麦当劳、穿阿迪达斯。在最近举行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100多位美声唱法歌手的参赛歌曲,只有一首选的是中国歌曲。</p><p>  对此,大赛评委、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研究员痛心地说,我们的音乐学院,在像生产流水线一样制造着一模一样的“罐头歌手”,而爷爷奶奶悄悄塞在音符里的宝贝都被我们丢掉了,我们再也听不到像才旦卓玛、吴雁泽、郭兰英这样富有民族个性的歌声。</p><p>  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冷淡,正影响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记忆,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创造力,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田青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但却不是中国化了。</p><p>  乌丙安教授认为,不能怪我们的孩子热衷于过洋节、住洋房、吃洋饭、穿洋品牌,是我们没有把传统文化中的珍宝传给他们,没有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当韩国把江陵端午祭搞得隆重而热烈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只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元宵吃汤圆,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似乎只剩下吃了。</p><p>  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未来的发展。世界各国对此都极为重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在近半个世纪中,先后颁布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建立了严密的保护机制,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秩序和良好的人文环境。</p><p>  我国也非常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在1982年,我国就制订了《文物保护法》。经过20多年的宣传教育,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深入人心,普通百姓都知道文物的珍贵。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后,11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就讨论通过了经多次修改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地毯式、拉网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p><p>  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消失,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也许有人会问,依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文物没有了可以复制,为什么一定要因保留这些残破的建筑掣肘社会发展呢?为什么不尊重客观规律,让那些旧的习俗、旧的艺术自生自灭呢?对此,长期致力于老街抢救保护的著名作家冯骥才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奶奶死了,也许可以让巩俐来扮演。但巩俐把奶奶扮得再逼真再漂亮,也永远成不了你奶奶。因为从奶奶那儿能得到的,在巩俐这儿永远得不到——巩俐没有奶奶的经历、智慧、手艺和思想。这就是奶奶的价值,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div></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572" border="0"><tbody><tr valign="top"><td align="center" width="572" style="PADDING-LEFT: 6px; PADDING-BOTTOM: 10px; PADDING-TOP: 10px;"><strong style="FONT-SIZE: 23px; LINE-HEIGHT: 30px; FONT-FAMILY: 黑体;"><span id="contenttitle">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大众参与 </span></strong><br/></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2"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 30px; PADDING-LEFT: 10px; FONT-SIZE: 14px; PADDING-BOTTOM: 0px; LINE-HEIGHT: 21px; PADDING-TOP: 0px;"><div id="ozoom" style="ZOOM: 100%;"><!--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  文化遗产来自人民的创造,人民群众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只有让文化遗产像水中之鱼一样,永远畅游在百姓的生活中、记忆里,文化遗产才能传承保护得更久远。 <p>  设立文化遗产日,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来自与文化遗产的亲密接触和深入了解。当我们亲眼目睹了灵隐禅寺的雄伟、大禹陵的庄严、大运河的沧桑,当我们为苍南夹缬、台州乱弹、余杭百子地戏等优秀民间艺术濒临失传而发出声声叹息,当我们惊悉3天前还为我们介绍过独门绝技的老艺人今天已溘然长逝的时候,我们对“保护、抢救、开发”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民族的文化遗产就有了深厚的感情,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也就会成为我们的自觉。</p><p>  陈勤建认为,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兴趣和参与,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力量。</p><p>  今天到武义郭洞村旅游的游客,无不惊叹那里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当年曾经有青年人奉命上山砍树,是村里的老人们舍身抱住树干,说要砍树先砍我!才使这片风水林得以奇迹般地保护了下来。</p><p>  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下坦村有一座被列入省重点文保单位的荥阳侯夫人方氏墓,为历代盗墓者觊觎,仅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被盗墓者挖过十多次,但由于当地村民山神般的护卫,多年来每天半夜轮流看守,发现盗掘立即填埋,使墓葬完好地保存至今。为此,业余文保员郑荣良还在与盗墓者的搏斗中受了伤。</p><p>  在越剧发源地嵊州,当地百姓如传家宝似地珍藏着有关越剧的点点滴滴,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越剧,还有100多个民间剧团以越剧谋生,并催生了一个个的戏服、道具生产企业。越剧艺术已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因此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p><p>  据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民间正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和眼光的收藏家,他们从海外回购了大量珍贵文物。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间收藏的文物达20余万件,占我省国有收藏的1/3。近期在省博物馆展出的“瓷典——徐龙集团珍藏历代名瓷展”,让众多曾流失海外的珍贵瓷器得以重返家园。</p></div></td></tr></tbody></table><font size="3">(浙江日报&nbsp;&nbsp;&nbsp; 2006年6月8日)</font>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顶一下支持,顶一下 反对,踩一下反对,踩一下 微信微信
2#
发表于 2006-6-21 21:07:1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竭力挖走当地的宝贝,以低廉的价格去收购!可怜无知的老百姓,还以为自己白赚了一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